分享

【匠心】天工开物 一寸缂丝一寸金

 灯下悦读 2021-05-29

天工开物

一寸缂丝一寸金

施才珍在自家的缂丝作坊里忙着准备丝线,午后的阳光柔和而温暖,竹制的摇线机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线轴上的丝线越缠越厚,显示出蚕丝特有的温润。三室一厅的老小区公寓既是她的家,又兼缂丝工作室。大小不一的三个房间、十几台木制缂丝机、几千个竹梭子,再加上充斥于狭小空间里的各色丝线,这些就是手工作坊的全部家当了。8 名缂丝女工埋头于经纬交织的丝线里,偶尔发出一两声踏脚板的“吱呀”声,现代缂丝生产依旧保留了1000多年前的生产方式。

“通经断纬”是缂丝独特的制作工艺

50 多岁的施才珍高中一毕业就进入苏州东渚镇的乡镇缂丝厂当学徒,从最简单的花纹和打底做起,做满3 个月,师傅才开始教她一些用在正品上的图样。17 岁的时候,她的学徒工资是每月5 元钱,天天没日没夜地做,在缂丝机前一坐就是十几个钟头,只为能早些“上手”。画样、配线、牵经、接头、穿口、拖经面、嵌经面,师傅就这么一个个步骤教过来。不久,初学缂丝手艺的施才珍顺利被苏州缂丝厂录用,并师从传统缂丝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王金山大师。“后来才知道,缂丝学个3 年,也不过是打了个底子。”施才珍笑着说。

缂丝作品如诗如画

在工艺上,缂丝区别于锦,遵循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等原则,也就是本色经细、彩色纬粗、以纬缂经、只显彩纬而不露经线。缂丝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而一般锦的织法皆为“通经通纬”法,即纬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缂丝艺人按预先勾绘在经面上的图案,不停地换着梭子来回穿梭织纬,然后用拨子把纬线排紧。这就是“通经断纬”制作工艺。缂丝亦不同于刺绣,一旦某个地方出现失误,就必须拆掉重新再来。

“每换一种颜色就要换一个梭子,一幅图要把它做出来,梭子和丝线要有几万次的编织,一次都不能出错,错了的话,连同做好的那部分都要拆掉重新弄过,相当麻烦。”当年和施才珍一起进缂丝厂的伙伴们多数耐不住寂寞改了行,施才珍从苏州缂丝厂辞职回家后,召集了些同村的姐妹,面授缂丝技艺,办起了自己的“珍刻堂”缂丝作坊。

缂丝女工埋头于经纬交织的丝线里

20 世纪80 年代,缂丝几乎是苏州郊区陆慕、蠡口、东渚一带小镇妇女们的主要副业,有过“一条和服腰带换辆汽车”以及万名织工、万台木机的光辉岁月。如今的手工缂丝品已经属于高端文化产品。像珍刻堂这样的手工作坊已经越来越职业化,施才珍全家的收入来源基本都依靠梭子、丝线和吱呀作响的木机。织工的工资水平也远高于本地务农者的平均水平。昂贵的人工成本和漫长且繁缛的制作周期让缂丝作品价格不菲。比手帕略大的一件缂丝作品,需要一个熟练的缂丝工匠花上一个多月的时间,每平方尺四五千元的价格让这些文气十足的丝织品远离了普通消费阶层。施才珍的缂丝作坊出产的作品大多仿制古代绘画,一件2米×43 米的大屏风需要花3 年时间才能完成,一件42 厘米宽、20 米长的仿古山水长卷甚至需要5 年时间。

缂丝所用的纬线颜色超过6000 色

事实上,宋元以来,缂丝品一直是皇室专享的奢华丝织品,用来制作帝后服饰、御真像,临摹名家画作。清代时,缂丝所用的彩色纬线已经达到6000 多色,因此,缂丝有着比绘画颜料更为丰富的色彩变化。

“一寸缂丝一寸金啊!”施才珍说。缂丝一般有16 道工序: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打翻头、箸踏脚棒、扪经面、画样、配色线、摇线、修毛头。一个熟练的缂丝工不但要有熟练的操作技巧,而且需要有一定的艺术造诣,能理解画作的色彩、构图、渲染,他们甚至要通晓基础画理,明白透视等各种绘画技法。在整个苏州地区,能熟练掌握这门古老手艺的已经不足百人。一整天的工作,只能让一件作品延展2 厘米左右,“很伤眼睛,做不了几年眼睛就花了。”缂丝工们说。

135

手工缂丝品是高档文化产品

即便在生产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缂丝依旧固执地坚守着传统——全手工制作。摇线机、缂丝机、梭子都是竹或木结构。“摇线机是我们自己用竹片做的,缂丝机是按以前的老图纸,画好了样子和尺寸请木匠打的,市面上买不到。”施才珍对自己的缂丝手工作坊颇为自豪。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传统缂丝工艺正通过小小的手工作坊得以延续,并按照自己的步调传承和发展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