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志忠散文:悠悠六十载 难忘画友情——海峡两岸国画大家孙大石、李奇茂的翰墨情缘

 淡味茶原创文艺 2021-05-29

悠悠六十载  难忘画友情

——海峡两岸国画大家孙大石、李奇茂的翰墨情缘

作者:张志忠

人生在很多方面都讲究一个缘分,夫妻是缘,朋友是缘,机遇是缘,幸福是缘。书有书缘,画有画缘,而孙大石与李奇茂的翰墨情缘,在两岸画坛,在中国书画之乡高唐已成为传奇佳话。

孙大石1919年出生于高唐县三十里铺镇,与李苦禅大师是同县同乡。他1937年从军参加抗战,1949年赴台,后辞去军职,成为职业画家。1974年赴美讲学举办画展并定居旧金山,1982年回国。曾任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前身)专职画家、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侨联主席、中国华侨文学艺术联合会会长,现为全国著名山水画家、中央文史馆馆员等。

李奇茂(1925—),安徽人,原名李云台。他十六岁时想报名参军,因年龄不到和身体瘦弱,几乎与从军擦肩而过。当时正好有一名士兵开了小差,名叫李其茂。部队怕追究责任,让李云台顶替逃兵之名参军。李云台不愿与逃兵姓名完全一样,就把“其”字改成“奇”字。从此“李奇茂”之名伴随他一生。如今李奇茂已成为国际知名水墨画大师,是卓有成就、桃李成蹊的美术教育家,又是在世界各地传播中华文化,为两岸国粹艺术薪火相传、共同繁荣做出不懈努力和巨大贡献的社会活动家和文化使者。

孙大石与李奇茂最早相识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台湾,二人都考入政工干部学校美术专业。共同的从军经历和美术爱好,使二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憾。他们相互鼓励,比翼齐飞。李奇茂一天画速写不下百张。孙大石也成为画速写的“拼命三郎”,二人都成为学校的佼佼者。

后来孙大石在高雄成为职业画家。李奇茂到台北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虽一南一北,但书信不断,相互砥砺。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二人都成为台湾赫赫有名的画家。不久,孙大石到美国旧金山定居,李奇茂也开始了他游访五大洲,在世界各地讲学并举办画展的人生历程。

孙大石在旧金山定居八年,经过打拼终获成功,成为旧金山第一位著名华人画家。孙大石回国5年后的1987年,李奇茂在老画友的发迹地旧金山也获得了巨大成功,旧金山市把“1130日”定为“李奇茂日”。孙大石得知这一消息,欣喜万分,但只能在北京遥祝和分享老画友的这一殊荣。

岁月无情,画友有情。1991年初春的一天,孙大石在北京住所迎来了尊贵的客人——李奇茂夫妇。这是他们分别几十年,海峡两岸打破坚冰后的第一次会面。老友相逢,老泪纵横,二人拥抱在一起,谁都不肯先松手。在两位夫人的劝说下,二人才分开。几十年恍如隔世,当年分手时,二人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如今都已白发苍苍。但令他们欣慰的是,他们都在各自国画领域独树一帜,成为两岸画坛的翘楚。他们都有速写和西画基础,又都以传统绘画为根并精通书法。李奇茂以水墨动态人物动物见长,兼顾山水、花鸟。孙大石以泼墨彩墨山水为主,又擅长人物、松梅。他们的艺术都具有气势恢宏、水墨淋漓、激情四射、独立创新的风格,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强烈的时代性。他俩最相同的地方: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恋母情结。孙大石在美国时期,曾在自己创作的多幅画作中题道:“我是中国人,爱祖国是我做人的天职。”“我望着浩瀚的太平洋,我想到对岸就是我朝思梦想的祖国。”“梦里回国喜悦泪,天涯行客何日归?”1982年孙大石放弃在美国的优厚生活条件,毅然回到祖国,成为从美国回国定居的第一位爱国画家。回国后,他把自己创作和收藏的全部作品和家当无偿捐赠给家乡人民。他的恋母情结也萦绕他的一生,他在台湾和美国时期,每年的农历祭日和春节,都要挂上母亲画像,他在画像下面写道:“我九岁丧母,母亲一生没有照过相,仅凭记忆为母亲画像,以表对慈母永远怀念之情——不孝子孙大石跪拜恭绘。”

李奇茂也是典型的爱国画家,他多次说道:“我作为一名中国画家感到非常骄傲,我作为中国人,是一生的光荣。我曾为邯郸碑林写过五个字——我是中国人,我希望每一个来此参观的人,见到这块碑,心里都会默念一遍:我是中国人!”多年来,他在世界各地讲学,都不遗余力的宣传中华文化。李奇茂对母亲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自小习画,家人都反对,唯有母亲支持他。他曾说:“他老人家不识字,却怎么有这么强的前瞻性,怎么知道我有画画的天资。所以我不管到哪里办展,都要带上我画给母亲的《慈母手中线》这幅画,母亲在天之灵注视着我,她很欣慰。我永远怀念和爱我的母亲。”爱祖国爱母亲,是他俩能成为多年画坛挚友的重要原因。

时光如梭,一晃十六年过去了,孙大石已从北京回高唐孙大石美术馆定居。20079月的一天上午,李奇茂夫妇及子女又专程到高唐孙大石美术馆看望孙大石夫妇。李奇茂全家人饶有兴趣的仔细参观了美术馆,对孙大石的作品和古色古香园林式馆舍建筑赞不绝口,这也引发了李奇茂也要在老画友的家乡建馆的初衷。老友相逢,话匣打开,他们从人生谈到绘画,从早年谈到晚年,最后孙大石说道:“我的小名叫'石磙儿’,石磙儿是经常转动的,我围绕地球转了一圈,最后又回到出生地,你说怪不怪?”李奇茂接着说:“我没有你落叶归根的福气,我的原名叫云台,只好云游台湾了。当然,只要身体许可,我每年还要多回大陆几趟,还要多看望你这位老哥。”晚上,孙大石用家人自做的包子稀饭招待李奇茂全家。饭后李奇茂说:“这是我来大陆吃得最舒服的一顿饭。”后来在很多场合他都提到这顿包子稀饭。

2007年李奇茂与孙大石在高唐再次相聚后,李奇茂成了高唐的常客,每年的高唐书画博览会开幕式他都应邀参加并拜访孙大石。2009年高唐书画博览会期间,李奇茂在高唐首次举办个人画展。在海峡两岸书画家共绘百米长卷活动中,他挥笔写下“人居四海,心系高唐”八个大字。李奇茂对高唐倾力打造书画艺术名城和海峡两岸书画艺术交流中心的举措啧啧赞赏。对高唐浓郁的书画氛围、淳朴的民风和城湖一色的城市建设情有独钟,再加上李苦禅艺术馆、孙大石美术馆的影响,他毅然决定在高唐建个人美术馆,要把自己创作收藏的数百幅作品及上千件文物捐给高唐人民,要把高唐当成第二故乡。

201012月,李奇茂美术馆在美丽的双海湖北岸破土动工。20121012日,李奇茂美术馆开馆仪式即将隆重举行。从二人最初相识,到李奇茂美术馆开馆,整整相隔六十年。岁月不隔翰墨缘,海峡难分画友情。两位老画友的美术馆都落户高唐,这在全国也绝无仅有,为两岸书画界平添了一段传奇佳话,也是书画之乡高唐的有幸、荣幸和骄傲!孙大石已向期颐之年迈进(为我国目前在世的最长寿的著名山水画家),李奇茂也已双8米寿之年,笔者衷心祝愿这对老画友健康长寿,艺术长青!      

201210

发表于

1、《聊城日报》2012年10月21日 

 2、(《山东广播电视报》2012年42期)——海峡两岸国画大家孙大石、李奇茂的传奇佳话

3、高唐州报2012年10月13日头版)

4、齐鲁晚报2012年10月15日)专访水墨画大师李奇茂

又题:岁月不隔翰墨缘,海峡难分画友情


    作者简介:

山东省高唐县人,大学中文系毕业,历任孙大石美术馆馆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县文联主席、副研究员。高中时期曾创作长诗《毕业之歌》、长篇小说《春燕展翅》,大学时期主编全校中文系校刊《蓓蕾》,并获全校中文系散文创作竞赛第一名,毕业后主编《高唐文艺》《高唐州报》。曾主编《孙大石研究文集》(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高唐书画作品选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责任执笔编写《中国书画家大辞典》(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创作长篇传记文学《画出来的风雨人生—孙大石》(山东画报出版社)。在国家级省市级等发表出版各类文艺作品(包括美术评论)百万字。曾获“全省文艺创作作品评选”二等奖,获全市文艺创作奖数次,获全市“五个一精品工程奖”一次,获全县文艺创作三等功及全县终身文艺成就奖等。
往期精彩回顾:
张志忠散文:祸福相依悟人生
张志忠散文:作善降祥话人生
张志忠画评:黑白交响·笔墨华章 ——巩德春水墨画艺术解读
张志忠读后感:导读《我和我的老师同学们》
张志忠评论:读韩英民《喝茶》
张志忠散文:高唐的人文始祖——歌神“绵驹”

    特别声明:以上文字经作者授权发布,文章版权和版式设计分别归作者和本刊所有,网络转载需经作者授权和标注转载来源,一经发现抄袭等侵权行为,将追求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