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会、隐白对穴临床应用

 显出 2021-05-29

百会—隐白对穴临床应用

“对穴”又称“穴对”,是指两个穴位配伍应用的一门学问。寓有一阴一阳,一脏一腑、一表一里、一气一血、开阖相济、动静相随、升降相承、正反相辅、配伍巧妙、疗效卓著之意义也。用穴的基本原则是“精疏”,就是要根据症候、详尽辩证,精炼选穴,巧妙配伍,才能达到效专力宏之目的。

单穴功用

百会,又名三阳、五会、岭上、维会、天满、巅上、泥九宫。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图1),为督脉经腧穴。

头为诸阳之会,本穴又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交会穴,又可主治百病,故名百会。

本穴具有清热开窍、健脑宁神、回阳固脱、平肝息风、升阳举陷之功。用于治疗头痛、眩晕、中风、口噤不开、言语謇涩、半身不遂、尸厥、昏迷、角弓反张、心烦、惊悸、健忘、失眠、癫证、狂证、痫证、脏躁、破伤风、急惊风、耳鸣、耳聋、鼻塞不闻香臭、脱肛、阴挺(子宫脱垂)、崩漏。

隐白,又名阴白、鬼垒、鬼眼。在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图2),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出,为井木穴,水为木之母,本穴又为子穴。

隐白之“隐”,有潜藏孕育之义,“白”为金色,指上接手太阴肺经而言,即金隐于上,有脾母孕育肺子之意,生金荣肺,酸甘化阴之功,故名隐白。

本穴具有扶脾益胃、温阳救逆、调和气血、启闭开窍、急救苏厥、清心定志、镇静安神、升举下陷、收敛止血之功。用于治疗尸厥、惊风、失眠、梦魇、腹胀、气喘、热病鼻衄、胸中烦热、呕吐、暴泄、不欲饮食、尿血、便血、崩漏。

伍用功能

百会位于巅顶,内为元神之府(脑之所居也),故可醒脑开窍,镇静息风,以治脑源性疾病(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动脉硬化症),以及各种脑炎后遗症;

隐白位于趾内侧端,为脾经井穴,按“井主心下满”“病在脏取之井”的道理,它可以疏肝理气,和胃除满,调理气血,开窍醒神,苏厥救逆。

百会有升阳举陷之功;

隐白有升举下陷之力。

二穴伍用,一上一下,相互为用,醒脑开窍,回阳救逆,升提举陷之力益彰。

百会、隐白对穴临床应用

图1 百会穴

百会、隐白对穴临床应用

图2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穴

主治

1.尸厥 古病名。厥证之一。出自《素问·缪刺论》等篇。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状如昏死的恶候。或兼见手足厥冷,肌肤粟起,头面青黑,精神恍惚不宁;或错言忘语,牙紧口噤,头眩晕倒,呼吸低微而不连续,脉微弱如绝等症。

2.气厥 是指因气机逆乱而引起的昏厥。临床上有气虚、气实之别。气虚而厥,症见眩晕昏仆、面色白、汗出肢冷、脉微弱等;气实而厥,症见猝然昏仆、胸膈喘满、脉弦滑等症。

3.中风诸症

4.阴挺(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证属气虚下陷,收摄无力者。

5.脱肛 多因气虚下陷,或湿热下注大肠而致肠头突出肛门,老人、小儿多患。

6.崩漏(子宫出血)诸症

操作法

百会:

正坐,于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另一种取穴方法是,取穴体位同前,在头顶正中,从两眉头中间向上量1横指,直到后发际边1/2的地方,就是本穴(图1)。沿皮刺0.2~0.3寸;灸10~30分钟。

隐白:

正坐垂足或仰卧,于趾趾甲内侧缘线与基底部线之交点处取穴。直刺0.1~0.3寸,亦可三棱针点刺放血,或麦粒灸3~7壮。

经验

百会—隐白伍用,出自《杂病穴法歌》:“尸厥百会一穴美,更针隐白效昭昭。”

吕老体会,治虚证者,针刺用补法,重灸,灸至肢温,汗收,脉起为度。

亦可选用麦粒灸,当点燃一壮,若有痛感时,用大拇指快速向下按压一下,然后再点一壮,直至灸完预定的壮数为止。

近年来,每遇妇女子宫功能性出血,常守此法为治,可收意外止血之效。

治疗实证、中风闭证时,针刺用泻法,亦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治痛对穴是指二个穴位相配同时使用,具有较好的治痛作用。而把二个穴位单独使用,治痛作用则不强,或者没有治痛作用。

一、合谷---太冲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镇痛、镇静、镇痉,疏肝利胆的作用。

  体会:合谷与太冲相配称四关穴,二穴均为原穴,前才为手阳明大肠经,后者为足厥阴肝经。五脏有疾,取之十二原。肝与胆相表里,太冲疏肝利胆,清利肝胆湿热,理气止痛,合谷调和气血,气调痛止。

二、内关---足三里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健脾和胃,宽胸理气,降逆止呕,宁心安神的作用。

  体会:内关为心包经的输穴,又为该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与阴维脉 相通,宽胸理气之功为主。而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合治内腑,疏通中焦气机,健脾和胃止痛。

三、粱丘---公孙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解痉止痛、健脾和胃的作用。

  体会:粱丘为胃经的郄穴,郄穴是经脉之气深居之处,治痛作用最强。公孙为足太阴脾经输穴、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它的别出分支,入腹络于肠胃。所以实证的胃肠道疼痛的患者,取此穴更为适宜。

四、支沟---阳陵泉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疏肝理气,清除肝胆之湿热,通调腑气的作用。

  按:支沟为三焦经输穴,可疏通三焦气机,通调腑气。阳陵泉为胆经合穴,又是八会之一的筋会,可疏肝利胆通调少阳,清泄肝胆湿热,特别对胆道疾病,有其特殊之功效。

五、外关---悬钟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疏通三焦之郁热,泻肝胆之火,通调经络之气这作用。

  按: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这络穴,以是八会之一,通于阳维脉,有清热解毒之功。悬钟为足少阳胆经之输穴,以是八会穴之一的髓会,主要为清泄肝胆之郁火,通调肝胆之气机,对胆囊和胆管均有其特殊的作用。

六、气海---三阴交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通调下焦气机,调冲任补肾涩精的作用。

  按:气海为任脉经之输穴,为一身元气聚集之处,本穴能助全身百脉之沟通,凡气之所至,血乃通之,所以本穴有调气活血之功。三阴交乃足三阴之交会穴,调理肝脾肾三经气机为主,善治下焦湿热,兼以健脾补肝益肾,调理冲任。

七、合谷---内庭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泻胃火,降呕 化积滞,理气止气止痛之功。

  按: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清热利咽,清炎止痛的作用。内庭为阳明胃经荥穴,具有清热 泻火作用。所以胃肠二经之热 ,本对穴有清泻之功。如对风火牙痛及口腔粘膜糜烂的病人,取本对穴,针用泻法,可起立立竿见影之效。

八、中脘---足三里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升清降浊,健脾和胃,消积导滞,行气止痛的作用。

  按:中脘为胃的募穴,又是八会穴之一的腑会。滑伯仁曰“太仓,一名中脘。”意为胃之纳水谷的仓库,所以它是调理中焦之要穴,治疗胃病的必用穴。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合治腑病”,为胃病患者远道循经取穴之一。

九、中渚---足临泣

  功用:二穴相配可疏肝胆之气滞,解少阳之郁热。

  按:中渚为手少阳三焦经脉气所注,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脉气所注。在经居半表半里,其症可见寒热往来,口苦,胁痛;在脏为胆,胆与肝相表里,胁肋为肝之分野,肝脉布两胁,所以本对穴治疗肝胆疾病引起的胁肋疼痛,效果非常显著。

十、人中---委中

  功用:二穴相配可醒脑开窍,安神定志,通经和络止痛。

  按:人中为督脉的输穴,位于口鼻之间,口通地气,鼻通天气,天地相通,窍开脑醒,督通络畅。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合穴,在舒经活络,行气活血,善治腰痛之功。因腰为肾之府,足少阴肾经之气,由内踝上行至膝、腘内侧,折向腘中央,二经于委中穴相会,太阳下行,少阴上行。

十一、膻中---内关

  功用:二穴相配可宽胸理气,强心安神,通胸阳,止心痛。

  按:素问灵兰秘典谓“膻中为臣使之官”,以说“膻中者君主之宫城也”。心者君主之官,说明本穴与心的关系甚为密切,为心包络这募穴,以是八会穴之一的气会,调气之功较强,凡气病有之甚佳。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以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宽胸理气,温通心阳。

十二、鱼际---复溜

  功用:二穴相配可清热泻火,生津止咳。

  治痛范围:1.咽喉肿痛,由于肺阴不足,水津不能,咽喉干燥疼痛。2.咳嗽引起的胸痛。

十三、外关---后溪

  功用:二穴相配可疏风清热,调气止痛,通经和络。

  按: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输穴,以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脉,主治三焦邪热,疏风解表,和解表里,散寒清热。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所以本对穴可治疗以热 痛为主的头痛,而后颈小肠经为所过之外,对肩胛上、颈椎部位的疼痛,效果较好。

十四、印堂---合谷

  功用:二穴相配可和络止痛,疏风清热,宣通鼻窍。

  按:印堂为经外奇穴,实居于督脉上,有宣通阳气和络止痛之功。“面口合谷收”,说明合谷对头面部疾病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二穴相配,疏风泄热之功相得益彰。

十五、归来---三阴交

  功用:二穴相配可通调下焦气机,行气止痛,利湿消炎。

  按:归来虽为阳明胃经输穴,但与女子输卵管的位置靠近,所以二穴相配对治疗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效果非常明显。

十六、太溪---太冲

  功用:二穴相配可平肝降压,补肾泻肝,调气止痛。

  按:太溪与太冲均为原穴,前者属肾经,后者属肝经。王冰“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凡肾阴不足,肝阳偏亢所出现的疼痛,均可用之。针刺时太溪用补法,太冲用泻法。

十七、阳谷---侠溪

  功用:二穴相配可清热泻火,消肿止痛,通经和络。

  按:阳谷为手太阳小肠经火穴,侠溪为足少阳肝经荥水穴。根据五行学说,“水克火”,所以临床应用本对穴时补侠溪、泻阳谷。

十八、足三里---三阴交

  功用:二穴相配可健脾和胃,行气止痛。

  按:足三里为阳明经合穴,本经由头到足为降但足三里一穴为降中有升。三阴交为脾经之输穴,又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由足至脾为升,但三阴交一穴升中有降。阳不降则阴不能升,阳之降,阴之引也,阴之升,阳之伸也,这样一升一降,维持升降平衡。升清除浊的功能得以正常。

十九、曲池---上巨虚

  功用:二穴相配可清热 利湿,行气止痛,制止泻痢。

  按: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上巨虚为其下合穴,“合治腑病”,所以本对穴善治大肠诸疾,针后能消炎止痛,清热利湿,改善肠道的蠕动功能。

二十、风池---昆仑

  功用:二穴相配可疏通经络,以少阳、太阳经为好,祛风解表,明目益聪。

  按:风池为足少阳肝经与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阳维、阳跷脉的交会穴,所以偏正头痛均可取之。又是眼部疾病治疗要穴。对降低眼压有较好的作用。昆仑治头痛为远道取穴。

二十一、头维---列缺

  功用:二穴相配可祛风止痛,解表祛邪。

  按:头维为阳明胃经的输穴,一般针刺时向后沿皮刺1.5寸,列缺是手太阳肺经的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所以可以治胸腹部疼痛,一般向上斜0.5-1.0寸。

二十二、命门---委中

  功用:二穴相配可补肾益精,舒筋活络。

  按:命门是生命之门,有助阳固精,强壮之功。本穴属于全身补穴之一,没有泻的作用,通常用灸法为主。委中属全身泻穴之一,没有补的作用。这样一补一泻互用,虚实腰痛均可用之,委中以刺血为主。

二十三、中渚---后溪

  功用:二穴相配可舒通经络,调和气血。

  按:中渚与后溪相配,对治疗颈椎综合症所引起的疼痛感和后颈部侧不灵活,有其特殊的作用。但针刺时必须注意,使针感向上传导至肩部效佳。

二十四、百会---涌泉

  功用:二穴相配可引阳下行,平息肝阳。

  按:涌泉为肾经井穴,肾水涵养肝木,如肾阴不足肝阳偏亢,发为头昏眩晕,头痛易怒,用涌泉有“病在脏取之井”之意。百会为手、足三阳经和督脉之交会穴,本穴属补穴,与涌泉泻穴同用,一补一泻,补不恋邪,泻不伤正。

二十五、少商---厉兑

  功用:二穴相配可清热利咽,消肿止痛。

  按:少商一般采用点刺出血。厉兑针1分。

对药常听说,对穴你知道吗?对穴的含义其实很好理解,我们将临床上确有效验的针对某一疾病的病机有较好的调整、治疗作用的穴组称为“对穴”,通常两个穴位为一组。你可以随意说出好几组对药,那你又知道多少对穴?

(一)调整脏腑气血

1.大陵、尺泽

功效:清泻心包、肺、胃郁热。

主治:咽干、口鼻干燥、音哑、胸痛、口苦,甚则鼻舌生疮、便秘、溲赤、咳吐浓痰等症。

2.太渊、太白

功效:健脾补肺。

主治:由于肺脾两虚、肺气不降、肺气不运而出现的气短、喘息、面肿、胀满、乏力纳少、二便不利(或遗溺不控)等症状。

3.通里、照海

功效:交通心肾。

主治:由于肾水不足、心火不降而出现的失眠、舌强语涩,甚至心神浮越、呆痴、烦躁不宁等症。

4.太溪、太冲

功效:固元、平肝息风。

主治:上实下虚证,肾虚、肝阳上扰出现的眩晕、失眠、耳鸣、遗精、上逆呕吐等。

5.神门、三阴交

功效: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主治:由于心脾不足、血不养心而出现的心悸、怔忡,神不守舍而出现的失眠、多梦等症。

6.内关、蠡沟

功效:疏散厥阴郁热。

主治:月经不调、精神疲劳,缺乏运动引起的疾病(热象少)。

7.大陵、行间

功效:清化厥阴之热。

主治:月经不调、经前综合征等伴有烦躁和热象者,更年期综合征、失眠、血管紧张性头痛、小儿多动症、焦虑烦躁等疾患。

8.血海、曲池

功效:养血化瘀、行血活血、调和营血。

主治:营血不和所致的皮肤疾患。

9.阴郄、复溜

功效:交通心肾、益气敛汗。

主治:常用于小儿脏腑失调而致心肾阴虚的多汗、多动。

10.尺泽、复溜

功效:滋补肺肾之阴,金水相生。

主治:慢性过敏性哮喘。

11.足三里、曲池

功效:行气养血,促进营卫的化生。

主治:全身营养吸收功能低下所导致的病症。

12.复溜、行间

功效:滋阴潜阳、养肝柔肝。

主治:肾阴虚兼有肝阳上亢的虚性高血压、糖尿病。

(二)疏通经络结滞

1.支沟、阳陵泉

功效:疏泄少阳郁结。

主治:由于少阳失其转输功能引起的气滞胁痛、便秘、腹胀,妇人经前乳胀胸闷、经行不畅等症。

2.中脘、丰隆

功效:除湿化痰。

主治:湿痰阻遏中焦而致胸闷腹满、呕逆、便溏等症,喘咳、倦怠不食等症。

3.建里、足三里

功效:温健脾胃。

主治:由于脾胃虚弱出现的腹痛、便溏、不嗜食、自汗、倦怠等症。

4.人中、委中

功效:疏通太阳经气、理气止痛。

主治:由于闪挫、风寒伤络、太阳经脉郁滞引起的腰背拘急疼痛、不可转侧。

5.腕骨、京骨

功效:温阳行气、濡养筋骨。

主治:慢性颈椎病。

6.后顶、后溪

功效:宣通督脉、行气通阳、濡筋通络。

主治:颈椎病筋脉失调。

(三)调和气机

1.璇玑、巨阙

功效:宣导宗气。

主治:由于宗气不宣引起的痰饮咳喘、胸背满闷、吐逆、癫痫。

2.气海、然谷

功效:益气助阳。

主治:由于下元不足引起的小腹寒痛、遗尿、阳痿、白带等症。

3.内关、内庭

功效:调气和中、疏通郁滞。

主治:由于胃受暑邪而出现的吐、泻交作,饮食不能入口,入口即吐,甚则四肢逆冷等症。

4.合谷、太冲

功效:宣散瘀滞、宣发卫阳。

主治:由于气虚或寒邪阻滞,卫阳不能宣通而出现的四肢寒痹,甚则气闭厥逆不识人。开“四关”可通阳行气、散寒止痛、回厥救逆。

5.商阳、厉兑

功效:清泄阳明、燥湿止痒。

主治:因阳明经湿蕴热毒而出现牙龈脓肿作痛,湿疹痒痛,夜眠不宁等症。

6.长强、鸠尾

功效:调任督、和阴阳。

主治:由于阴阳失调而出现的夜不能寐、昼嗜卧、重阴发癫、重阳发狂等病症。

7.至阳、内关

功效:宣通胸阳、通利胸膈。

主治:胸阳不足之胃痛、胸痛、胸闷。

8.大椎、后溪

功效:调理营卫、温阳解表散寒。

主治:阳虚外感、周身疼痛、汗腺功能异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