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度洁癖?大可不必

 芥菜树下 2021-05-29

  

洁癖,其实是一种病。

正常的理解,洁癖就是太爱干净。爱干净这件事,本身挺好的,但是问题在于这个“太”。爱干净过了头,以至于影响到人际交往,影响到工作学习,就是“癖”了。

有人只看到一个“洁”,而不去想后面的那个“癖”,还以为是个多好的词儿。动不动就标榜一下:我很爱干净的,我有洁癖的。手机和键盘,天天用酒精擦好几遍。虽然稍有夸张,也算是个卫生好习惯吧。但有时候,你出于好心,递给他一样东西,他带着嫌弃的眼神,用纸巾里里外外抹了一次又一次。仿佛东西一经你的手,就遭到了严重污染。

然而自己呢,却不顾别人正在吃东西喝水,东抓抓西抓抓,甩甩不多的秀发……如果你有机会看到他“洁癖”的空间,往往和想象的大相径庭。一眼看得见的地方,是挺整齐干净。等你坐下来,很快就会发现大量藏不住的,经年的灰尘和垃圾。

号称自己有洁癖的人,并非个个都能做到真的干净卫生。很多都是心理上的原因,导致的过度反应。

生活在大千世界,绝对的感干净,是不存在的。

干净与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人,对干净的要求和定义不一样。对你来说,什么是干净呢?窗明几净,纤尘不染?这些只是相对的干净。实际上呢?不过是你肉眼凡胎,看不见摸不着而已。换个精确的仪器,各种细菌密密麻麻,分分钟惊吓到你的小心脏。

绝对的无尘,是不可能的。而我们人体本身,就带着各种细菌。科学上,也只能约定一个安全的范围。根据不同的生产生活要求,细菌数量控制在某个范围内,就算干净了。

这里讲的,当然不是卫生问题。人有时候,会把这种过度洁癖的心理,带到工作中来。

我们在职场中做事,除了通用的社会规则,具体到每个岗位,都有各自岗位的职责和规定。工作的方式方法、团队协作,基本上就是根据这些规则来判断。但是有的人,就喜欢在这些规则之外,再加上自己的“洁癖”标准。

老板觉得你能力不错,拿过来一个项目,要你搭团队做任务。可是过了很久很久,你的队伍还没搭起来。为啥呀?公司里那么多人,能力、资历、态度,都没有大问题,但你的看法呢?人,你是一个也挑不出来;刺,倒是挑出了一大堆。

张三,能力不行啊,别人一天能干完的活,他得两天。李四,态度不行啊,看到你从来不搭理。王五,态度不错,能力过得去,就是没什么经验,也不行……如果你把放大镜一直照在缺点上,没有人能符合你的要求。你自己也不行。

这种毛病怎么治?

医学上的洁癖治疗,可以用“脱敏疗法”和“认知疗法”。职场上也类似。脱敏,脱去你对某些问题的敏感,特别是一些非原则性的小节问题。认知,看到每个人的闪光点,找到可用的地方和方法。

过度洁癖,其实大可不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