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本名著小说,为何塑造出了一场名声极差的农民起义

 茶香飘万里 2021-05-29

纵观中国的古代历史,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可谓是多如牛毛,从陈胜吴广再到唐末的黄巢、清末的太平天国,这些农民起义很少有能够直接推翻政权的存在,却也造成了王朝的元气大伤,从而为接下来的政权更替所埋下了伏笔。

而大部分农民起义的形象,基本也是中性甚至正面的,他们身上所展现的精神,正是一股不畏强暴的气质,例如陈胜那句著名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及黄巢所写下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一本名著小说,为何塑造出了一场名声极差的农民起义

然而读者的印象,总会随着各种文学典籍的记录所更改,一本小说,却也塑造出了一场名声极差的农民起义,这正是东汉末期的黄巾起义,为何会这么说呢?这就离不开《三国演义》的影响。

在罗贯中的描写下,黄巾起义正是整个三国乱世的开端,而无数风云人物,曹操刘备乃至孙坚,也都全部登上了舞台。

一本名著小说,为何塑造出了一场名声极差的农民起义

虽然黄巾的详细事迹见于《后汉书》,但是按照《三国志》以及《三国演义》的描述,黄巾自然以贼寇相称,除去官军之外,积极剿除黄巾的地方武装,也被称之为“义兵”,大可以看出陈寿等人对黄巾的态度。

毫无疑问,黄巾起义所引发的战争,对中原来说又是一场颇大的动荡,但是以这样的一种眼光来看待它显然有失公允。

一本名著小说,为何塑造出了一场名声极差的农民起义

黄巾起义的背景,是在汉灵帝时期,皇帝宠用十常侍,宦官外戚专权,朝政动荡,而东汉朝廷对西羌的战争,也断断续续维持了数十年,消耗巨大,百姓负担沉重。偏偏天公不作美,公元184年,汉地又发生了全国范围的旱灾,进而导致饥荒和前所未有的瘟疫,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巨鹿人张角所创建的太平道才获得了大部分百姓的拥护,进而发展出了能够和官府作对的力量。

一本名著小说,为何塑造出了一场名声极差的农民起义

作为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相比较于前面的陈胜吴广,以及赤眉军绿林军,张角所率领的黄巾可谓开创了前所未有的记录。

首先便是在起义的口号上,太平道已经拥有了明确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以宗教的方式笼络人心,从而加强了队伍的凝聚力。

张角的动员力度也是史无前例的,起义前夕,黄巾的力量包括了青、徐、幽、冀、荆等主要八州,分为三十六方,加起来超过了二十多万人,其势力甚至悄悄发展到了东汉皇宫。

一本名著小说,为何塑造出了一场名声极差的农民起义

但是这样一场起义,只维持了短短九个月的时间,就以失败而告终,归根结底,这和东汉朝廷出色的应对密不可分。

汉灵帝,虽然昏庸倒也不完全是个傻子,在接受刘焉的建议之后,立刻作出下放权力的决定,将部分刺史改为州牧,让宗室或者是其他大臣担任,使其拥有了地方的军政大权,更加容易剿灭黄巾的残部,除此之外,黄巾起义还迫使朝廷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党锢,重新启用被宦官迫害的士族和将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一本名著小说,为何塑造出了一场名声极差的农民起义

而在对外的征讨上,黄巾多少也有些倒霉,汉军所启用的征讨将领,从黄埔嵩、朱儁再到卢植和曹操,都是当时具有优秀才能的军事统帅,相互配合,各个击破。

反观黄巾军内部,起义计划虽然庞大,却极其不完备,黄巾军在起义后,各自为战,阵营松散,而张角、张梁、张宝、波才、张曼成等人,在没有庞大的后勤情况下,依然只知道正面和官军硬对硬的碰撞,不懂得使用灵活的战术来争取主动,从而导致了覆灭。

一本名著小说,为何塑造出了一场名声极差的农民起义

黄巾的失败,演义里倒是塑造成了他人的战功,曹操孙坚初露峥嵘,从而受到了朝廷的表彰,而张飞将黄巾将领邓茂一矛刺死,关羽则将另外一位叫做程远志的武将劈成两段,算是拿到了战场上的第一滴血,但是从黄巾的角度来读,自然不能算是一段畅快的故事。

小说对于农民起义的塑造,同样可见于《水浒传》,北宋末年的梁山起义,宋江带领的大大小小势力远远不及方腊,最终被地方官张叔夜摆平,被迫投降,却被塑造成了忠烈的典范。

一本名著小说,为何塑造出了一场名声极差的农民起义

而到了1127年,宋江以及史斌等人再次反叛朝廷,正是在这一年,金军大举南侵,北宋灭亡,相比之下,残余的宋江势力史斌(史进原型)反而霸占州郡,乘机称帝,并没有太多正义性可言,反而有点趁火打劫的味道在里头,对比之下,黄巾起义的故事,的确让人嗟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