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麦熟杏

 大美洛宁 2021-05-29

麦子熟了,麦熟杏也开始上市了。
你看,街上杏车里那杏儿,大大的,圆圆的,黄里透红,散发着浓浓的杏香。那香味吸上一口,沁人心脾。别说吃到嘴里啦,光看着就让人眼馋。想着杏到嘴里,酸溜溜,甜酥酥那股子味,别说孩子,就是大人也馋得直流口水,让人“垂涎三尺”。
据说,当年曹操带兵打仗,士兵行军,口渴难耐,曹操就以鞭指着前方,告诉士兵:“前面有梅林”,士兵听说有梅林,口涎生津,由是不渴。于是便有了“望梅止渴”这个成语。在烈日当空,如炙如烤的麦收季节,忙活得一身汗水的人们,听到那“卖杏,卖杏”的吆喝,看到那又红又黄的麦熟杏,恐怕也同样会唾液满口,“望杏止渴”呢!地里帮忙的孩子们,只要见到杏,是一定要缠着大人买点尝尝的。

洛宁属于山区,田埂地头,斜坡路边,那大大小小的杏树,随处可见。洛宁河底的“闯王杏”,是最有名的。那杏,个大如鸡蛋,味美似仙果,黄澄澄,红艳艳,黄里透红,酸甜可口,芳香浓郁,营养丰富,当地人都叫它“鸡蛋杏”。鸡蛋杏成熟的时候,本地的人群,外埠的客商,纷至沓来,批发零售。“闯王杏”远销各地,为农家带来丰厚的回报。
洛宁老县城北边的坡上,有一个村叫“梅窑”。梅窑村西边的沟里,有一大片杏林。每当春风送暖,长长的沟里,缓缓的坡头,便“杏花枝头春意闹”,满沟满坡,一片粉红。花枝随风摇曳,蜂蝶翻飞其间,嗡嗡嘤嘤之声不绝於耳。几里之内,一片花海,成为一道亮丽风景。杏花谢去后,小杏坐胎,很快见长,便有小孩开始打杏解馋。杏儿成熟时,绿叶丛中,遍布红黄圆点,如星斗满天。零星的、成簇的杏儿遍布林间,远远望去,万绿丛中点点红。那杏儿,有的大,有的小,形态各异,有的红、有的黄,色彩多变。接近成熟的杏儿,青里透红,熟透的果实软烘烘的,吃一嘴,酸甜爽口。老熟的杏儿,张嘴一啃,果肉糊糊,顺嘴外流,让人赶忙弓背弯腰,保体护衣。即使杏儿烂熟,不能吃了,砸开杏核,那杏仁,嚼起来也仍然喷喷香。若是苦杏仁,还能药用。如果攒起来,水泡泡,苦味一除,加上调料,脆香可口,是一道上好的菜肴。

梅窑沟里,那上百棵杏树,棵棵味不同。有的酸,有的甜,有的略带苦味,有的又酸又甜。凡是吃过梅窑杏的,都会夸赞:“真是好吃极了”。
梅窑的杏,色泽鲜艳,有白色的,有红色的,有黄色的,有又红又黄的。有的青里透红,有的白里透黄,形形色色,品种各异,很难叫出名堂。人们便根据杏仁苦与不苦,称为“苦桃杏”、“八桃杏”。再参照果实的颜色,把这棵杏树叫“白八桃”,那棵杏树叫“红八桃”,还有“小苦桃”、“大苦桃”,不一而足。有的根据生长地域,呼作“沟边黄”、“崖头红”,称呼多变。
采摘杏儿时,树上有人摘,树下有人接。也有的,树下几个人拉起个单子,收集摘下的杏,以免杏被撞伤。若是把树枝一摇,熟透的杏,便会滚落一地。草地上,一颗颗又红又黄的圆粒滚动,煞是好看。

早些年,农村的学校,到了六一前后,就会放“麦假”。那一年,学校放了“麦假”,城里人,种麦少,很快便收割完毕。孩子们没啥事,两个同学就商量着去梅窑批发杏。说是,到杏园去批发杏,园子的杏儿,让你尽饱吃。回来把杏卖卖还能挣俩钱。於是,两个人兑了两块多钱,到梅窑杏园去“发杏”。说是发杏,其实图的是,吃那不掏钱的杏。看园子的也不管,他们知道,光地下掉的杏,娃子们也吃不完。两人进了杏园,如同孙悟空进了蟠桃园。一顿解馋之后,发了三十多斤杏,轮换着担到城门口去卖。一路盘算着:八分钱一斤买,一毛二一斤卖,三十多斤杏能挣一块多钱呢!
杏一到城,很快围过来许多人。於是一人过称,一人收钱,不到半个钟头,杏就卖完了。两个人高兴得了不得。谁知一数钱,赔了四毛。原来,小孩子家,只管过称收钱,一伙人尝得尝,拿地拿,哪里还有钱可赚,只好收摊回家。到家后肚子又疼了半天。大人说:“桃吃饱,杏伤人,杏是不敢多吃的”!尽管如此,过了一回吃杏瘾,还是挺高兴。管他什么赔挣呢!
可惜的是,梅窑那么多杏树,后来不知什么原因,都被砍掉了。如今,是再也吃不到色鲜味美的“梅窑杏”了。县城附近塬上,现在也还有一些杏树,但总觉得这些杏的口味,不如当年的“梅窑杏。”
麦子熟了,麦熟杏上市了。看着街市上又大又圆的鸡蛋杏,便想起了又酸又甜的“梅窑杏”,仿佛又看到那成片的杏树,和树上树下摘杏的人群。


金玉国作品集锦

后 妈

赏菊

三瞻古塔

寇准神迁

宜阳拉煤

一方墓誌

家乡的名片

送米的故事

米面从哪里来

戏说洛宁方言

福昌阁前观庙会

一位书画家的佛缘

县令免税民感恩

戏说洛宁方言(二)

运河明珠拱宸桥

皇城小镇清河坊

观今忆古赞孤山

游游大唐不夜城

来自杭州的报告

人才济济话底张

美哉,伶伦大桥

路边那棵皂荚树

东南佛国话佛寺

渠通水流话清淤

辛丑春节游卫坡

瞻前顾后话“赊销”

地图上的“奎楼村”

洛宁张仙沟的故事

认知洛宁七字歌

彩色古塬春日颂

反哺母校的义举

清明时节观古碑

洛宁概况三字经

渡阳河畔觅旧踪

山环水绕赞边城

游览故居说富商

林木深处观艺展

县城百姓看电影

为了粮食的丰收

忠于职守的老校工

洛宁大堰沟的传说

夏日冲凉话“飞渡”

走出记忆的摇篮曲

一方励志的教泽碑

金玉国观景小吟抒怀

侄儿参军的那天晚上

洛宁新进秀才谢师礼

洛宁县城古迹祖师阁

由“青出于蓝"想到的

洛宁金氏福山支系简介

清代金氏族谱序言两则

浓浓书画意 深深校友情

洛宁县城东关石婆庙的故事
捐宅献地显孝心 感恩戴德立族规
洛宁传说故事——有福女的传说
殷殷寻根情——山东即墨金氏洛阳洛宁寻亲记

作者简介:金玉国,男,县城人,大专学历,1945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洛宁县"教坛明星",曾在《洛阳日报》发表《特殊考场》等,《我的老师》获洛阳日报征文二等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