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以为你所以为的真相就是你以为的真相吗?

 深溪虎堂 2021-05-29
如题所述。
 
虽然话说得有点拗口,不过脑子多绕几个弯之后,这确实是当下时常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并且日益严重。常常陷入到一种欲罢不能的困局中。而且,相信和我有类似困扰的朋友不在少数,这是促使我打开这本书的最初源动力。
 


人们常说,好奇害死猫,其实这话用在人身上,一点也没错。作为号称地球上最聪明的哺乳动物,我觉得好奇心可以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最大助力,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为什么男女有别?水为什么可以灭火,火又可以烧开水?还有诸如永远到底有多远之类没有答案的灵魂追问。等到人类从树上下来,形成社会,而且社会组织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之后,人类的好奇心于是便有了一个新的方向---真相。
 


《后真相时代》是赫克托·麦克唐纳(Hector MacDonald)的一本著作,不过千万不要以为这本书会告诉你真相是什么,这也不是一本讨论真相本质的哲学书。从本书的副标题“当真相被操纵、利用,我们该如何看、如何听、如何思考TRUTH:How the Many Sides to Every StoryShape Our Reality”来看,其实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传播学角度的读物,从信息传播渠道的角度分享给大家通常有哪些误读真相的深坑,以及如何避开这些陷阱。
 
作者把真相分成四个方面:

片面真相---沟通者选择的真相;
主观真相---可以改变的真相;
人造真相---人们一手打造的真相;
未知真相---影响未来的真相。

并且分别选择了无人驾驶汽车,鸦片的药用性和毒害性,卢旺达的种族灭绝大屠杀,以色列和埃及之间的六日战争等采自不同领域的话题进行剖析,试图和读者讨论一个传播学上定义的话题,什么是后真相?
 


用来形容一种不正常的舆论生态,指的是媒体传播煽动情感、强化偏见,其所产生的影响超过了客观事实对人们的影响,这是作者给出的答案。后真相其实并不是骗局,真相永远都只有一个,之所以会在不同的人眼中形成不同的观点,是因为单一的人,物或者事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描述。这些描述都是真相,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然而彼此之间又具有极大的差异性,甚至是南辕北辙。
 


这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假说,而是真实存在的事实。就像王阳明老先生说的:“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汝之心外。”花,一直都在,这是真相;谁来看,怎么看,看到什么,这是后真相。而今天我们之所以会被真相到底是什么而困扰,是因为从真相到后真相的传导过程中,存在了太多或主观,或客观,或人为刻意,或先天限制的因素导致的忽略,混淆,强行关联等等一系列变化,我们姑且称之为“扭曲”吧。
 


“真相是散落成无数碎片的镜子,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看到的一小片是完整的真相”。这是书中引用理查德·波顿的一句话,窃以为切中了后真相的要害。为什么从真相到后真相的中间过程中会出现背离真相的现象?作者总结出以下四个方面:
 
---世界的复杂性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能力。这是认识真相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最大挑战,而且随着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深入,面临的复杂性会越来越深,就好比我们自身是一个原点,我们的认知能力为半径,画一个圆就是我们能够准确认知的世界,圈外部分属于未知领域,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你的认知能力越强,知道的就越多,但是与此同时,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这或许可以推导出一个令人些许失落但是足以令人清醒的结论:我们永远都只会获得相对真相,而无法获得绝对真相,尽管我们可以无限制压缩相对真相和绝对真相之间的距离。
 


---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认知是不同的。这是我们自身主观面临的挑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构成这种不同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难以枚举。个体的复杂性导致即使是面对一个鸡蛋,有人会想到鸡蛋是哪里来的,有人会想到鸡蛋怎么吃,还有人会想到达芬奇,或许有人还会猜测这个鸡蛋会不是鸭蛋伪装的,诸如此类。比起第一条客观性来说,这个主观性的问题似乎更加难以解决,因为我们永远都不可能脱离本体而存在,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从相对真相到绝对真相之间的距离;
 
---情绪记忆对个体的行为有强大的影响。人是有感情的,同时感情又是流动而不可捉摸的,然而感情的变化对于我们认知世界存在着巨大而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即使是面对同一件事情,当我们的感情变化时,产生的观感同样是不一样的。比如下雨,有人会说斜风细雨不须归,有人会说秋风秋雨愁杀人,还有人会说天街小雨润如酥,当然会有人站出来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肯定就会有人来一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一条比第二条更进一步的是,不仅人和人是不同的,而且同一个人也是不同的,看上去距离绝对真相的距离又多了那么一点点。
 


然而这远远还没有结束。
 
---我们的“用户特征”会被误导者利用。如果说以上三条还算是合情合理的话,后面这一条就有点令人防不胜防了,尤其是在这个“大数据”盛行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陷入到信息茧房之中。有的时候尚有自知之明,但是无力摆脱,只能随波逐流,更多时候是不明所以,迷迷糊糊中享受着被真相的虚拟快感,进而沉沦到底,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类似的例子简直数不胜数,无论中外,莫不如此。利用大数据杀熟,定向推送,精准投放,疲劳轰炸,隔绝异见,有道是不怕流氓路道粗,就怕流氓有文化啊。

既然认知真相如此之难,那么我们这些弱小,无助,可怜的草民又当如何是好?难道就这样被人欺骗,侮辱和伤害吗?
 
那倒也不必如此,有道是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更别说作者还在书中分享了一些颇有见地的小技巧,各位若是感兴趣,不妨拿来试一试,说不定有奇效呢。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建立属于自己的系统思维。遇到任何事情,尝试从多角度来进行更加全面的观察,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莫不如此,尤其是那些常常被自己忽略的角度,说不定更有奇效。
 
警惕自己的认知偏差,打破惯性思维的束缚。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忠言逆耳利于行,大抵是同样的道理,尤其是现在大数据肆意的年代,说不定你想看的就是别人想让你看的,见人下菜碟呢?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反其道而行之?
 


控制情绪,学会批判性思维。人要做情绪的主人,而不是被情绪绑架的机器人。关注事实本身,挖掘底层逻辑,关注数字(虽然数字也会骗人,但是总比单一的结论要好一些),如果有可能亲身下场,获得第一手的直接感受。
 
承认不确定性,构建科学思维。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被无数事实证明是一把对抗各种偏见,各种谎言,各种洗脑的利器,其中既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理论,更是特指科学思维。面对业已存在的不确定性,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或许是一条更加值得推崇的道路。
 


获得真相并不容易,更加令人感到迷惑的是,或许我们耗尽全身力气,也只能得以窥见真相的一个角落,并不能得睹真容。但是即使如此,我还是会选择朝着真相的路上一直前进,结果固然重要,但是追求结果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即使这条路很艰难,虽千万人吾往矣。
 
毕竟人生这么短,总是做那些太容易的事情,有什么意思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