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史上最惹人眼球的战争,那肯定是伏击战,真实的战争史称,伏击战也是酣畅淋漓的战斗之一,给敌人造成的损失往往非常的巨大。而且能够重创敌人。无论是演义还是真实的历史,伏击战都堪称是一种给敌人造成重创,而且甚至改变历史走向的一种打法。 很多野史里读者也都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些被伏击的军队为什么会这么笨,就不会派侦查人员实地摸查吗? 明朝大英雄戚继光就在防伏击这事儿上手段是相当的凶猛。戚继光不但有缜密的战前搜索,甚至在每次路过山川树林稻田时都要派兵守住出口,分拨兵马深入搜查。多少本想打埋伏的倭寇,就这么被戚家军活活地揪出来打。 后来戚继光镇守北方,每次要出击鞑靼骑兵的时候,更是要先派轻骑兵做足侦查,在认真的分析敌情之后,再抓住敌人的要害,打出致命的一击。戚继光自己就说:我从来不中埋伏,不是说敌人不谈埋伏,而是我有防伏击反侦察的一整套办法。 所以说,越是强大的军队,反侦查的能力也就是越强,伏击战是一个极其考验指挥官能力和军队素质的课题。伏击战想要打成,首先一个基本就是滴水不漏的情报封锁。 比如西汉年间的一场战役,西汉主帅拼命散布假消息,拿出无数的物资作诱饵,非要把匈奴单于引进包围圈中,但匈奴单于抓住了汉军一个小军官,军官把汉军的计划和盘托出,吓得匈奴军慌忙逃窜。这场战役动用了30万大军,就这样无果而终。 而跟情报封锁能力一样重要的基本素质就是伏击部队强大的作战能力。一场成功的伏击战是每个参战士兵体力和心智的强大考验。这意味着要忍耐漫长的煎熬,在窒息和紧张让士兵迎接战争,你更要保证在战斗打响的第一时间,士兵们立刻会迸发出强大的战斗力,出手就把敌人打蒙圈,战斗力跟不上,就算能把敌人引进照样是吃不掉。 比如万历朝鲜战争时期的《碧蹄馆血战》,当时明军是高歌猛进,日军决定要绝地反击打埋伏,为了引明军向东,当时的日军也是缜密布局,动用了8万多人,牺牲了上千骑兵。李如松率领的2000人果然是一不留神,落入了日军的包围。但接下来的明军凭着高素质的战斗能力,不但成功顶住了数万日军的疯狂冲击,甚至还霸气反冲锋,硬是叫伤亡惨重的日军最终是主动撤离。 你围得住,但是你打不动,就算情报和战斗力你都准备好了,但是强大的敌军往往都有敏锐的反侦查能力。所以你想要把敌人带坑,就需要指挥官把握稍纵即逝的战机,必须要在敌人急于发起决战的时候抓住正确的时间。 见证这种能力要求的当属南明血战清军的《衡阳之战》,当时清王朝静亲王,率八旗精锐,南下湖南。南明大英雄李定国决心打埋伏,为了吃掉这股强敌,李定国将军主动放弃长沙,就在湘潭牺牲掉1800人的先头部队,然后再烧粮草草,节节抗击后撤,拿连败作为诱饵,这一系列的冷静,智慧,终于稳步推进静亲王头脑发热,一头扎进南明的包围圈,被气势如虹的南明伏击。 与这些古代经典战例比起来,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对侵华日军的伏击战难度却堪称是升级版。 就以著名的《平型关战役》来说,这一仗日军之所以会败,原因就在于日军严重瞧不起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对伏击战是毫无思想准备。甚至哪怕被伏击了,他们也毫无惧意,战斗打响后,日军非但没有慌乱,反而迅速组织起了防御,甚至在顶住了八路军冲锋后,他们还组织反复与我军争夺制高点,老爷庙的一些率先发起冲击的伏击部队,连队都打到只剩下30多人。 我军以伤亡600多人的代价全歼了这支日军的千人部队,而在接下来的抗战岁月,吃了亏的日军到处收买汉奸,探听情报。《平型关战役》之后,我军就打不了日军的伏击了。 1939年的《黄土领之战》,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率部队,充分吸取各种教训,以互相呼应的长蛇阵前进,根本不给八路军打埋伏的机会。但八路军的诱敌部队大胆诱敌,整个诱敌部队伤亡过半,我们的伏兵向日军展开猛烈攻击。但即使这样,日军依然是是疯狂的突围逃出。 14年的抗战,在浴血抗战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与日军斗智斗勇的抗日军民们,更值得我们深深的怀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