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形象的病态美研究

 昵称37581541 2021-05-30

作者:高兰英  宋晓晨

图片

【摘要】:  身体的症状,轻者叫疾,重者叫病。马未都在一篇文中谈到,中国人的审美有四个层次,呈金字塔状。最底下这层,叫做艳俗美;往上的第二层,叫做含蓄美;第三个层次,叫做矫情美;金字塔的塔尖是最高审美境界,叫做病态美。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最为引人入胜的一个角色,曹雪芹赋予她金字塔尖的病态美,使得林黛玉这个人物更加真实饱满、风姿绰约。从曹雪芹塑造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艺术思维到艺术表现分析林黛玉的病态美的实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病态美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什么是病态美

病态美这一概念,由三个词组成:一病、一态、一美。病是违背人的生理正常发展规律的,对人来说,轻则影响健康,重则是死亡的前兆。因此,一般人都不喜欢生病,“病”这个词也就具有贬义的性质。“美”却是十分迷人的,不论是生活中的美,还是艺术中的美,都能在精神上给人带来极大的愉悦和满足。因此,人们都会热切地去追求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美”也始终具有褒义的性质。“态”是指事物呈现的具体感性形象。这是一个中性词,它可以有好的态,也可以有不好的态。从病转化为美,必须以态为中介,好的态可以成为病态美,不好的态也可以成为病态丑。在病态美这一概念中,“态”是核心,“病”是特点,“美”是效果。中国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病态美这一审美原则的是庄子,在《庄子》中,庄子虽然最早提出了病态美的审美原则,但他却以冷峻的眼光、犀利的笔触,对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病态现象进行了全方位、整体性的批判。病态美是如何产生的?在远古时期,生产力落后,决不会以病态为美,那个时候,女人是重要生产力,很难想象一个病蔫蔫的女人会得到男人的青睐。所以只有富裕到某个阶段上,人们才会舍健康而取病态。就如西晋人的白肤,贵族天天吃五石散,皮肤苍白又细腻。但长期服用有很大的副作用,稍不注意就擦破了。这种病态的审美现象只存在于贵族阶层,老百姓天天要劳动,皮肤不会又细又白,重要的是不会有大量的资金购买药石。再如繁华的盛唐时期,人们生活富足,女子们很少劳作。便有时间钻研化妆。白居易的《时世妆-儆戎也》中写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无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时世妆:又叫“ 啼妆”。因其“状似悲啼者”故名。这种妆面的形式,流行于唐代的长安妇女中。可以说病态美的出现是盛极而生的一种审美,是生活的富足为人们多元化的审美倾向创造了基础。

图片

图片

二、曹雪芹刻画林黛玉病态美的艺术思维

 “病态美”自有人赋予它定义开始,便一直延续在中国社会。马未都说:“中国人虽然看上去热热闹闹的,但却喜欢凄美的、悲壮的东西”。那些握在手里,依旧命悬一线,颤巍巍,冰泠泠,脆弱如水晶、纸鸢、金丝雀的东西,才让人心动。在《红楼梦》中被世人接受喜爱最多的不是健康、乐观、理性的薛宝钗,而是残缺的、悲伤的、病态的林黛玉;最打动人的往往不是灿烂、热烈、欢愉,而是我见犹怜、目下无尘、苍白忧郁、无语凝噎。《红楼梦》中有那么多美丽女子,曹雪芹笔下的女主人公为什么是这样一位柔弱清瘦甚至病态的林黛玉呢?从小生活在女人堆里的贾宝玉见惯了明艳的、健康的、洒脱的、灵秀的美丽女子,这样一位出尘绝世,柔弱病恹神仙似的人儿,一眼便击中了贾宝玉的心脏,一个柔弱、消瘦、弱不禁风的人生来就是被疼惜和保护的。林黛玉的病态美就像是悬崖峭壁上长出来的仙草,越是知道它脆弱难活,越是让人心生怜爱,越是有风雨困难的磋磨,她的存在才更令人动容。曹雪芹的身世经历注定了他笔下女主角定是这样一位具有病态美的女子,从一个富家子弟到家族败落一无所有,曹雪芹曾经可能也喜欢文采辉煌,热闹红艳,但这一切就像炸完的爆竹烟花,火光与绚丽消散后,怅然若失。越是热闹辉煌,沉寂下来就越是萧条悲凉。大观园的热闹繁盛就像是燃尽了的烟花,已变成过眼云烟。真正高层次的、有思想的、深刻的,是沉淀下来的那一部分,而沉淀下来的部分都多少有些萧瑟忧伤之意。另一方面,曹雪芹对林黛玉病态美的塑造是艺术表达的创新,病态美展现了小说人物性格的多样性、真实性、完整性,代表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包容性,说明了中国古典小说在发展过程中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产生了新的审美形式,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成熟阶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不完美方才显得真实,写出人物本身的缺点,才能使形象更让人信服。真正的美人都是有缺陷的,如果都是羞花闭月,莺啼燕语才美的荒唐。玉环之肥,飞燕之瘦,西子之病,是缺陷也是区别于别人的美。曹雪芹刻画林黛玉的病态美有助于表现《红楼梦》的悲剧冲突,林黛玉的病态是《红楼梦》悲剧产生的根源,林黛玉的病态是时代、社会、地理等客观条件加上主观因素所塑造的。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无疑也是时代的悲剧,如果林黛玉也有像薛宝钗那样健康、阳光的性格与身体,可能她与贾宝玉的爱情也不会以悲剧的形式告终。而她身体的病态,性格的缺陷也是时代的产物。曹雪芹刻画林黛玉的病态推动了《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林黛玉叛逆思想越来越根深蒂固,林黛玉与贾宝玉爱情的不确定性更使得她感伤的情调越来越重,身体越来越虚弱。在低谷绝境中更是意识到了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和世态炎凉,于是她与统治阶级用无声的表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使悲剧冲突不断激化,最后产生出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林黛玉的病态美在创作中的艺术表现

(一)林黛玉病态美的形态刻画

小说中对林黛玉的外貌形容很少孤立的描写,常常和她的病弱交织在一起。第一回交代黛玉的来历中写到:“那灵河坪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这里为黛玉先天的病弱和美貌埋下了伏笔。曹雪芹从没有直接描写林黛玉多么的美丽动人,从贾宝玉初见林黛玉之时送给林黛玉的小字“顰颦”中可以看出,林黛玉娇弱的神态像极了西施,眉尖若蹙。曹雪芹抓住了林黛玉的病态美由虚到实,由浅入深地对林黛玉的形态进行描绘。贾府众人第一次见到林黛玉,年纪虽小,举止谈吐不俗,身体面貌弱不胜衣,却有一股风流态度,便知她有不足之症。接着王熙凤对林黛玉的评价:“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儿个算见着了”从侧面描写出虽然林黛玉病弱但却生的非常标致。贾宝玉初见林黛玉的场景,才对林黛玉的外貌进行了正面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一句“似蹙非蹙”“似喜非喜”,表现出林黛玉的病态柔和美,“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写出了林黛玉病态的虚弱美,“娇花照水”“弱柳扶风”显示出林黛玉举止谈吐的舒缓美。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体弱多病,小说通过各种人物作了描绘交代。黛玉自称“从会吃饭时便吃药,到如今了,经过多少名医总未见效”。其父林如海说:“且汝多病”;西席贾雨村说:“女学生年纪幼小,身体又弱”;贾宝玉说:“林妹妹是内症,先天生的弱,所以禁不住一点风寒”;宝钗说她禁不得风吹“生的弱,吃了不消化”;凤姐说她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大观园中小丫头佳芸说:“林姑娘生的弱,时常他吃药,”;小奴才兴儿说:“怕气儿大了,吹倒了林姑娘”。黛玉吃不得螃蟹,受了热就中暑,作了凉又咳嗽,“每岁至春分秋分后必犯四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庚辰本二十六回脂批云:“闲言中叙出黛玉之弱,草蛇灰线”,黛玉的病弱描写是贯穿全书的。这样的描写,仿佛那个背着锄头葬花,泪眼婆娑,无力柔弱的黛玉就在眼前。林黛玉的病态体现在举手投足之间,从一出场一直到结局,林黛玉的病从未好转过,她的娇柔是直白的,是骨子里的,半点没有造作的痕迹。仿佛这种病态不由自病来,而由自从头到脚、由内而外的气质。

(二)林黛玉病态美的性格塑造

林黛玉的性格是忧郁的、多愁的、伤感的,宝玉初见黛玉送她“颦颦”的小字,可见她整日凝眉的忧愁样子。林黛玉性格十分丰富复杂,既自尊又自卑,既尖刻又宽厚,既孤傲又谦和,既脆弱又坚强。她在贾府中小心翼翼,本就体弱多病的她,再加上这样的性格,忧思多虑,吃多少药皆不见效。是林黛玉病态的身体造成了她这种没有安全感复杂多变的性格,也是贾府中的处境自己的身世造就她这种带有些许病态的性格。林黛玉虽然也是书香门第的世家小姐,但是林黛玉的外祖家乃是世宦之家,不知比林家要强上多少倍,门第之差让林黛玉养成了小心、自卑的性格。林黛玉父母双亡,没有兄弟姐妹作伴,被接入外祖母家,虽然受到外祖母的疼爱,但始终是在舅舅家,寄人篱下,不免终日要谨慎小心,时时在意。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又不免遭人嫉恨,久而久之,忧愁苦闷郁结在心,又无人倾诉,只能用诗句和眼泪来发泄。为了保护那些许自尊,只能用尖酸刻薄的话来回敬他人,这对林黛玉来说是自卫的手段。林黛玉自小与宝玉相知,贾宝玉是林黛玉在贾府中唯一的盼头,因为不确定自己在宝玉心中的位置,所以变得敏感、多疑、爱嫉妒。她与宝玉的爱情是自主的、自由的,但古时却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父母双亡无人替自己做主,纵然有外祖母希望也极其渺茫,种种不确定性使林黛玉时悲时喜,时忧时欢,多愁善感。再加上贾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环境,能看见的看不见的矛盾重重,明争暗斗,“一个恨不得吃了另一个”。林黛玉身处其中,倍感孤立无援,只能暗自神伤,处处谨慎,生怕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便被人耻笑了去。朱淑贞的《减字木兰花春怨》,对林黛玉的性格及性格成因有很好的概括。“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残灯梦不成。”

图片

(三)林黛玉病态美的情感表达

“眼泪”是林黛玉心理情感的意象,《红楼梦》中林黛玉很多情感都由她的眼泪一一带出,有自卑的眼泪、不安的眼泪、心疼宝玉的眼泪、生气小性的眼泪、悲天悯人的眼泪、感伤风月的眼泪……,林黛玉的眼泪和她的病弱一样贯穿始终。《红楼梦》中,林黛玉一出场就是带着眼泪的,乘坐着去往外祖母家的船,想起自己的母亲,想起自己的家世,想起自己日后的处境,她的眼泪总是控制不住的流淌。来到贾府见到外祖母,外祖母提到母亲,林黛玉的眼泪又抑制不住的流下。贾宝玉问她有没有玉,听说林黛玉没有玉的贾宝玉大发雷霆扔掉了自己的玉,林黛玉吓得又哭了起来,好像从这个人物一出场便决定了她的结局,用眼泪贯穿一生的结局。《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黛玉在梨香院墙外听见《西厢记》的戏文“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便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中,林黛玉被晴雯误拒门外,正气愣在门外,不觉又想起自己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一面想,一面又滚下眼泪来。《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黛玉一边吟着那首哀婉动人的《葬花词》一边哀怨,一边数落着,哭得好不伤感。《红楼梦》第三十五回看见贾母带了众人去看望挨打的宝玉,就想起有父有母之人的好处了,早已泪珠满面。《红楼梦》第六十七回面对宝钗送来的家乡土仪,又不觉伤心起来,哭哭啼啼。二十七回有一段文字是对林黛玉这种性情的最好概括:“紫鹃雪雁素日知道林黛玉的性情: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道为什么,常常的便自泪道不干的。先时还有人劝解,怕她思父母,想家乡,受了委屈,只得用语言安慰劝解,谁知后来,一年一月地常常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了,也都不理论了”。林黛玉给人的印象就是这样悲悲切切、哭哭泣泣,永远浸泡在泪水中的愁苦形象,还有她那通篇都是悲凉凄苦、感伤眼泪、离丧零落与死亡之音的《葬花诗》《秋窗词》《桃花诗》《柳絮词》。泪是黛玉忧郁感伤、愁苦多虑、自怜自艾心理情感特征的典型写照。就连潇湘馆的鹦鹉,因每天听黛玉口中念那些悲伤的词句,都背得出“他年葬侬知是谁”的句子来。

图片

图片

四、对林黛玉病态美的艺术反思

关于《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病态美的艺术反思,主要是林黛玉人物性格塑造上的缺陷,林黛玉些许偏执病态的人格造成了人物形象的不完美,这也属于创作的一部分。在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被喜爱的同时,对其偏执病态人格的忽略也是值得反思的。《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塑造除了多愁、伤感、忧郁,还以爱恼、多疑、易妒、尖酸刻薄、“小性儿”的性格行为标志。林黛玉的人物形象看似坦率、真诚,实则她有着过分的自我尊重、自我欣赏、自我怜惜,使得林黛玉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她受不了任何人对她的些微忽略,并直接表达出自己的不满与偏见,甚至不允许别人对她有一点冲撞和冒犯,哪怕是玩笑。林黛玉对他人缺乏应有的尊重、理解、宽容和同情。林黛玉身体素质孱弱多病、心理素质不够稳定,对人生、对生活消极悲观,缺少一个青年人应有的健康与生命活力。她对宝玉的爱存在怀疑、矫情、自卑等不正常心态,她对贾宝玉全心全意付出,孤注一掷,把自己未来的期盼希望都压在一个人身上,她把贾宝玉视做所有,这也导致了贾宝玉娶了薛宝钗以后,她自身的结局。她唾弃世俗的灰暗,却又生活在世俗里,自己不愿做旧社会的一个小女人,却也没能摆脱层层束缚跳脱出来顾全大局。不会世故圆滑只能任自己“风霜刀剑严相逼”。林黛玉对爱情缺乏自信,尤其是那个明艳美丽的薛宝钗出现以后,她便深知自己无论是在感情上还是在其他人眼中自己都有了一个大敌。她对贾宝玉的付出唯恐得不到回报而伤心失落,她不留心生活中其他内容,视野狭窄,胸襟狭隘,她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应有的信任,总以为别人有轻视、取笑、欺负自己的动机。她常按自己主观的想当然去怀疑他人,甚至因此出口伤人。她不能客观地面对承受和忍耐自己父母双亡投奔外祖母家的现实处境,一味主观地膨胀和扩大自己的痛苦,人为制造悲凄惨淡的气氛,整日表现得最尊贵、最出众、最可怜、最不幸,强烈渴望宝玉及家人给予她超出一般人的关怀、爱护和赞美。她对其他姐妹获得的重视或赞扬心存嫉妒,生怕自己被忽视,同时没有控制和把握自己情绪的能力,随心所欲地发泄感伤、忧郁、悲苦、烦闷、恼怒等恶劣情绪。她自觉地营造着、品尝着悲伤和不幸,一点点将自己逼进无望、无助、无力、无为的死胡同里。林黛玉的生活没有坦然、没有从容、没有安全感,甚至没有多少快乐,人生的路径十分狭窄。人们只记得那个不碍于荣华富贵、唾弃世俗门第、遗世独立、清冷孤傲的林黛玉。人们总是惋惜那个没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红楼梦》,殊不知,林黛玉的病态早就写好了她的结局。

图片

图片

图片结语

病态美之所以能被人欣赏、能被作家选择,可能就源于人内心的不安和渺小,无论再强大的、再勇敢的人内心总也有不为人知的脆弱。也许是因为内心深处的恐惧,对未来的不确定,所以残缺的美、病态的美总是更能直达人心。一个悲伤的、病态的、瑕疵的艺术作品更能打动人心。莎士比亚写了那么多剧本,还是四大悲剧影响最为深远。在中世纪的欧洲也有风靡一时的忧郁美。而人们想看到的却不是一个人物,或者一个作品自始至终宣扬着它的病态、脆弱、残缺。而是基于这些不完美的基础上强大、坚韧、不为世俗所动的精神内核。两者兼具才能被称为病态美,如果一味的追逐病态而没有把握精神内核那只能被称为病态。人们喜爱病梅,不是喜爱它的自怜自怨,不是喜爱它的纠结而是欣赏它敢于傲雪迎霜开放。人们喜爱黛玉不是喜爱她的眼泪,而是她唾弃世俗的那份高傲,若是身心都是畏畏缩缩、病病怏怏,那便是确确实实的病态而不是病态美。林黛玉的美在她的才情、在她的真诚、在她的纯粹,在她病态下的内在、在她的精神、在她的风骨。即便她被病魔缠身也不会掩饰掉这种美,而会使这种美在污垢中开出更娇嫩的花儿来。但同时林黛玉偏执性格无论是在封建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都是很难生存。你可以欣赏她的清高孤洁,但不可以学习她的自闭抑郁,林黛玉的病态美只属于她自己,只是《红楼梦》时代下的产物。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纯真的女子,“质本洁来还洁去”她的心灵是最为纯洁的,她这一生不沾染尘俗不劝宝玉入世俗官场。她对人对事都发自真心之言,动真心之情,就是因为没有假一分一毫,才在贾府这个复杂的小社会里显得格格不入,不被容纳。正因为林黛玉的“纯真”,才使她尖酸刻薄,才使她多愁善感,才使她以真挚的态度去追求纯洁的爱情,才使她的一生处在痛苦之中,才使她的命运悲惨。她的悲剧才能激起人们的同情和悲愤,鼓舞着人们对于新的、幸福生活要有所追求和向往。从此意义上说林黛玉的“病态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她的病态美也是一种真实而自然的美。并没有牵强之意,也没有辱没之嫌。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汤文平:《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病态美”辨析及其审美教育策略》,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56—58页。

[3]严红兰:《病梅馆记的多重象征意蕴解读》,《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4]姜彩燕:《疾病的隐喻与中国现代文学》,《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纪小丹:《中国当代艺术中“病态美”作品的存在意义与价值》,《美术教育研究》2012年,第18期。

[6]彭德:《老态美与病态美——中国传统艺术的两大审美嗜好》,《画刊》2015年,第9期。

[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刘庭风:《消极心理·阴性美·病态美》,《中国园林杂志》2003年,第12期。

[9]郭守运:《“病态美”的文学呈现与指真》,《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0]沈新林:《试论林黛玉形象的病态美》,《盐城师专学报》1986年,第2期。

[11]黄锦秋:《林黛玉病态人格及其文化意蕴》,《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