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爸爸妈妈,你们真的了解我吗?”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勇敢做自己!

 瑞思英语 2021-05-30

如果生活中,你的孩子没有照你的想法和习惯去做某件事,你会怎么做呢?

是要求他一定要按照你的想法去做?还是尊重他的行为并顺其自然?

前段时间,演员杜若溪发了一条“讨厌爹味十足的人”的微博后秒删,随后杜若溪又发长文谈起了自己的教育观,疑似在回应秒删的微博。

严屹宽和杜若溪夫妇俩有一个两岁的可爱女儿小肉肉,俩人对小肉肉宠爱有加。

杜若溪说:“管教孩子最大的前提条件,我认为是充分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每个孩子的先天都是不同的。”

她分享了小肉肉的一些看似奇怪的癖好:不喜欢把菜和饭混在一起吃,不能接受一块完整的饼干被掰碎了再吃。

面对孩子的天性迥异,杜若溪认为应该充分了解孩子再去加以引导,一刀切的专制教育方式只会将孩子养成一个任人摆布的木偶,甚至在叛逆期中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作为父母,充分的爱与包容是最好的教育之道。

杜若溪的教育观赢得了很多人的点赞。

的确,孩子的世界是原始的,当家长用“教科书”般的标准去强制要求孩子,会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他们的小个性,会使孩子失去对多元世界的感知。

孩子的成长,本应该与更多的生活方式、思维意识和价值观碰撞火花,如果父母用自己的习惯和思维去规范和限制孩子,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和成长。

“爸爸撕掉我的小说,我像失去了灵魂一样”

湖南卫视的《少年说》节目一直是孩子们释放自己内心的舞台,Professor对其中一个女孩的“天台告白”印象深刻。

她是一名看来十分乖巧的初一女生,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与心情,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她已经写了56本小说,共计30余万字。

正是由于这样的爱好与天赋,女孩文科突出,但理科相对薄弱了一些。

着急的父亲将女儿的弱势,归咎于女儿把过多的时间放到了写小说上。

于是有一天,他看到女儿书包里的小说后,气不打一处来,冲进女儿房间把她所有的小说都撕掉了。

女孩说到这里,满脸幽怨地说:“爸爸把我的小说都撕毁了,我像失去了灵魂一样……”

所有人都期待着这位父亲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可他却一味强调偏科的后果,期望女儿考个好大学。

女儿忍不住为自己辩解:“我不是不想努力,但我真的理解不了。”

爸爸说:“别人能行,你也行,我相信你。”

这句看似鼓励的话,却把女孩说哭了。这位爸爸本意是为女儿好,但他不明白,女儿需要的是理解与支持,而不是一味的逼迫和对兴趣爱好的强制割裂。

爸爸的这种期待,在无形中给女儿施加了永无止境的压力,当他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设计未来时,从未体谅到孩子内心的焦虑和无奈。

孩子最想听到的,不是“加油”,不是“我相信你”,也不是“别人能行,你也行”,而是那句“爸爸支持你”、“你可以努力去做你热爱的”。

理解是相互的,当你愿意试着去理解孩子时,他们也会给予你相应的理解和认同。

世界上多一分标准,就多一个天才

很多父母苦恼于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不明白为何孩子总是达不到自己的预期要求。

然而,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用自己的标准或他人的标准去衡量自己的孩子,本身就是一种误区。

印度教育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8岁的小男孩伊桑是父母与老师眼中典型的熊孩子,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试卷上永远都是数不完的红叉叉。留级、打架、恶作剧,他无所不作。与优秀的哥哥相比,他总是被父母语言打击。

无奈的父母将其送入寄宿学校,小小的伊桑产生了自我怀疑与自卑——“我真的很差劲吗?”

患有先天“读写障碍”的他,与主流标准格格不入,他始终用叛逆来迎接外界的批评与指责,最终落得满身伤口。

直到有一天,新来的美术老师尼克成为了真正看见伊桑的人。他了解了伊桑的读写障碍与家庭,认识到这个孩子并非无药可救,反而有着无限的可能。

尼克给予伊桑赞美与肯定,带他认字阅读,让他做自己的小助手,伊桑有了前所未有的被认同感与安全感。

最终,他成功走出阴霾,站到了阳光之下。

世界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特质。

就像电影中尼克所说:

“作为父母的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懂,每个小孩都是不同的,他们迟早会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步调。”

把孩子当成大写的人,给他自己的空间成长

《不要用爱控制我》这本书里说:

“把控制说成爱,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常见的谎言之一,而且对这个谎言,我们很容易信以为真并因此受伤或伤人。”

有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承载了父母未完成的愿望,而失去了自我。以至于在成人之后,找不到自己想要什么,兴趣点在哪里,却依然能记得父母想要他们成为什么样子。

一个终生活在父母“阴影”下的孩子,如何算得上真正的“长大”呢?

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不能总是逼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去生活,而是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让他们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成长。在不越过原则的基础上,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尊重。

父母要做的应该是点燃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真正爱上某件事情,而非通过控制逼迫强压孩子。

正如武志红老师在《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中写的那样:

“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点这里!快来带宝贝一起体验精彩瑞思课堂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