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教授吐槽“学渣”女儿火了:“我教孩子逆天改命,他却教我学会认命”……

 探索物理空间ok 2021-05-30

图片

图片

文/时光君-双木
慢时光原创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大多数人都觉得,一个出生在优秀家庭的孩子,大概率会比普通孩子更优秀。

可最近,抖音上一段北大教授丁延庆吐槽女儿的视频火了。

大家看完之后才发现,原来“学霸”家长生出“学渣子女也是常事啊。

图片

丁教授何许人也?

妥妥的“神童”,6岁就能背整本新华字典,本科是北大,后来毕业于哥大,获得教育博士学位,目前是北大博导、副教授。

而他的夫人,也是同样的毕业于北大的高材生。

绝对的高智商精英夫妇。

然而,他们的女儿似乎完美避开了他们夫妻俩的学霸基因,在“学渣”的道路上越跑越偏……

在给女儿辅导作业若干次后,丁教授经历了从痛心疾首,到怀疑人生,再到心如止水的转变过程。

“这就是天道,没办法,你必须接受,不接受能怎么样?她就这样。”

我教孩子逆天改命,他却教我学会认命。

图片

教育的真相,你的孩子大概率不如你

生活中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微博上有个话题:

父母学霸孩子学渣什么体验?

家长们的留言都是一把心酸泪。

“两个学霸生了个蠢娃,把书桌都拍断了。”

图片

“四代学霸的名声就毁在儿子手里了。”

图片

有人名校博士毕业,孩子的成绩却是回回倒数;

有的母亲从小没被老师挑过毛病,却天天被娃的老师叫去学校;

有的父亲小时候一点就透,可自己的娃讲十遍都听不懂……

我有一位学霸朋友,在无数次辅导孩子被气炸之后,焦虑到不行:

“我不奢求我儿子能超过我,怎么他连跟我平齐都这么难呢,我实在是不能接受啊。”

图片

但其实,越是精英的父母,生出来的孩子越大概率超越不了自己。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均值回归”

这个概念,是达尔文的表弟弗朗西斯·高尔顿提出来的。

19世纪,高尔顿对1078对夫妇及后代的身高进行研究后发现:

父母是高个子,孩子的身高也许高于平均身高,但不见得高于自己的父母;到一定程度后,后代的身高会往平均身高“回归”。

身高如是,智力亦如是,不会一代一代无限地高下去,最终都会向均值“回归”。

图片

作家郝景芳则用“概率学”更好的解释了这一现象:

清华北大每年本科录取6000人,研究生+博士一共录取13000人,再加点MBA什么的,每年差不多录取20000人。

假设这些人有一半留在北京,也就是10000人,再假设他们全部内部结婚,一年可以生5000个清北二代。

那清华北大每年在北京录取多少本科生呢?500到600个。

明白了吗?假定其他大学二代都不参与竞争,只有清华北大二代竞争,你家孩子也得在全部清北二代里考到前10%,才能再次进入清北。

这可不就是,清北学霸的家长们,至少有90%的孩子不如自己吗。

图片

其实仔细想想,这才是正常的。

如果每一代都比每一代强的话,现在人类的身高早就突破5米了,智商早就普遍200+了。

“均值回归”,这才是大自然和造物主的选择,只为把人类包括身高的各项指标,保持在一定正常水平。

想明白了这些,就可以更深层次的想明白:

一个集体里,绝对不可能所有人排名都上升,有人上升,就有人下降。

一个集体里,也绝对不可能所有人的成绩都高于平均线,平均线的定义就是:“一半人高于它,一半人低于它。“

如果所有人都追求的是相对地位的提升,那么必然有人满足,有人失望。

所以,在教育的道路上,作为家长必须要明白:

你越是优秀,你的孩子越高概率不如你。

这才是教育的基础定理啊。

图片

“学渣”孩子,不是父母的仇敌,

他们是来报恩的

前几年网上曾有一篇感动无数人的爆文:《“我的学渣儿子,妈妈相信,你是来报恩的!”》

作者凡小西是985硕士,丈夫是985工科博士,他们做足了优生优育的功课,在最佳生育年龄生下了儿子。

然而,儿子上小学后,竟然是个“学渣”……

尽管他们想尽了各种办法,可儿子的成绩还是让她抬不起头。

终于,她不得不接受了这个现实,我的孩子,确实资质一般。

图片

但抛开成绩,她发现她的“学渣”儿子真是来报恩的。

儿子很听话,给他安排的学习任务全部认真完成,甚至主动要求报语文培训班,怕自己落后;

儿子喜欢厨艺,喜欢看做饭的书,才10岁就已经能做好几种像样的饭菜;

儿子心底善良,进门的时候看到身后有人,总会用小手撑着门,等着后面的人一起进来;

儿子还全票当选了体育委员,因为儿子活泼开朗,又乐于助人,很讲义气……

最后,作者感慨教育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学习无非是为了让他以后有能力去养活自己,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可是我的儿子,他勤劳懂事善良,将来踏踏实实做一份平凡的工作,又何愁没饭吃?

做完了一天的工作,他回到自己温暖的家,做一名体贴的丈夫、一位负责的父亲,当我们生病的时候,他愿意耐心照顾陪伴我们……就这样长大、变老。”

图片

作为父母,看到这里的你,不知道是作何感想。

有一个理念,我想绝大部分父母都是认同的,那就是:

培养孩子,供孩子上好学校,考上好大学,赚到大钱,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一生过得幸福、快乐。

但好成绩、好学校、很多很多的钱,这些真的是幸福的必要条件吗?

网上有个话题:成功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答案里边,没有人说年收入多少、坐到什么样的位置。

相反,有一个极简单且平凡的答案,大家一致认同:

有生活的能力,有自爱和爱人的能力,有良好的品德,有坚韧的性格。

就像周国平所说:

“人世间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来衡量其价值。

伟大、精彩和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过好,人生才是圆满。”

图片

我讲以上这些并不是要否定教育的意义,而是希望父母们不要走进那个“唯成绩论”的教育误区。

我的孩子一周岁了,我和他妈妈现在就开始物色周边口碑好的幼儿园,制定兴趣班的计划,所以我是充分理解父母们对于教育的焦虑。

但在做这些之余,我坚持认为:

教育的真谛,是顺应每个孩子不同的特质,鼓励他们去挖掘内心的渴望,找到他们愿意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并从中获得快乐。

我也坚定的认为,孩子生来就是有差异的,天赋这个东西确实有。

就比如有的孩子就是天生聪明,有的孩子天生适合唱歌;有的孩子就是有绘画天赋……

图片

看过这样一段话: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有的是柠檬,有的是苹果,有的是仙人掌,有的是小树。我们要做的应该是让柠檬更酸,让苹果更甜,而不应该让仙人掌长成参天大树。”

深以为然。

接受孩子平庸的天赋,把他的天赋开发到极致,才是父母教育的彼岸。

在这之上,让孩子健康快乐地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不违背自己的良心不违背做人的原则,按时开花结果,踏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平安到老。

我想,这其实是最成功的一种人生模式。 

图片

育儿,是一个不断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作家龙应台的儿子曾对她说:

“妈,你要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

那是凌晨三点,龙应台反问了两个问题:

“你哪里平庸了?平庸又是什么意思?”

儿子回答:

“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们俩都有博士学位。

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

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

然后,儿子轻轻地问:

“你会失望么?”

龙应台经过慎重思考后,在信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

图片

每一个孩子,都是初初降临到这个世界的天使,不应该承担大人世界太多的欲望和攀比。

接受自己的孩子可能会平凡和普通,是父母一生的课题。

小欢喜里面方圆有一段台词,看的时候令我印象深刻:

“有一种孩子,像磊儿,上完北大上清华,上完清华上剑桥,当访问学者满世界地跑,各种奖项拿到手软。但是你见他一年也就能一两回,还是隔着手机屏幕见的。

还有一种孩子,像方一凡,他以后就在我们家旁边上个野鸡大学,上完后就跟着家旁边找个社区工作。等我们以后老了,他就天天来陪着我们唠嗑,推着坐着轮椅的我们去旁边公园散步,带我们吃火锅。”

人生的常态无非是吃饭,睡觉,和家人朋友在一起。

大多数人的幸福,在今天这个年代不是追求功名,而是爱的人就在身边。

成绩好可以,不好也不要强求。


你想孩子以后有你的房子,就算读个一般的学校也能找份养活自己的工作。重要的是好好培养他的性格,教会他生活与爱,能交到知心的朋友,能找到不错的爱人,常回来看你,生活和和睦睦这样不就挺好吗。

图片

当我们为教育、为分数、为孩子的未来而焦虑不安时,不妨想想教育家刘长铭的话:

“我们无法接受孩子普通,是因为我们看重的是孩子本身,还是因为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

纪伯伦在诗里唱道:孩子借助我们而来,却不属于我们。

他们会带着自己的使命,奔向远方。

愿我们奋力托举的孩子,都能展开翅膀,飞向属于他的那片天地。

*作者:时光君--双木,90后,慢时光专栏作者,用理性认真思考,用态度安静生活。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个人微信号:shiguangjun33。本文授权自公众号:慢时光(id:manshiguang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