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是如何退行成“巨婴”,继而让孩子来喂养的呢?

 悦来阅好吧 2021-05-30

​父母是如何退行成“巨婴”,

继而让孩子来喂养的呢?

父母角色的缺失,往往会让孩子变成父母来弥补这个缺失。这在本质上是为了拯救家庭关系。

缺失有两种:

一是真的失去,父母去世、失踪等;

一是父母人还在,但孩子已感受不到他们的存在。

常见的是爸爸缺失,妈妈和孩子过于亲密。

可能爸爸长期出差,不管不问,不仅不管孩子,连老婆都不管,只顾忙自己的事业或者别的什么。

妈妈很多情绪不能指望伴侣,很可能靠孩子来缓解。 



我曾有位男性来访快50岁了至今未婚,依然和75岁的妈妈住在一起。


很久之前,妈妈非常焦虑,到处给儿子介绍对象,可每次最长不超过半年妈妈就会生病,或对儿子女朋友各种不满。


有一次,都快订婚了,妈妈突然摔倒在楼梯间,小腿骨折住了3个月医院,儿子不得不陪在妈妈身边,最终和女友也分手了。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越发碰不到合适的,最终也不想结婚了。


他的父母感情很差,从他记事开始父母就吵,经常大打出手,每次吵完妈妈就抱他去别的地方住,最多住一年,不让爸爸见他。


并各种暗示,只有妈妈才是世上最爱他的人。20多年前父母离婚,来访从此再也没见过父亲,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直到今天。


这是非常典型的妈妈把儿子当“半个老公”来养,尽管意识上知道不该这样。


儿子也心甘情愿“补位”(这会获得更多的爱),填补了父亲的位置,最终导致家庭三角彻底被打破,角色混乱。


除了缺失,

父母还通过以下3种方式让孩子变成“小大人”:


01 威胁与恐吓:给孩子传递信息:“如果你表现不好,就会有糟糕的后果”。


比如:


你不好好学习我就不理你;你不听话我和你爸就离婚;


你不求上进我就会生病;


你不考名牌大学我们家族希望就破灭。


威胁与恐吓会通过苛刻、挑剔甚至非打即骂来表达,也可能通过自己很可怜来表达。


这是通过激发孩子的“恐惧”来让他们照顾父母。


当一种糟糕体验背后有更可怕的体验,人会本能地选择前者!



02自我牺牲:为孩子做很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放弃自己某些利益,委曲求全。


比如:


放弃工作、兴趣;


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享受。


并且会把这种“牺牲”传递给孩子知道。


这会激发孩子的“内疚感”,觉得亏欠父母,必须要报答他们、喂养他们。


03过度褒奖:很多“别人家的孩子”就是这样养成的。


孩子有点小成就、小进步,就过度表扬、赞美、夸张的表演、不切实际戴高帽。


不但给孩子过度物质奖励,也让他觉得这样才“更值得被爱”,才是完美的孩子。


父母和他在一起就像沾了光,变得很快乐、很开心。加上外界频频赞美,经常被拿来贬低别人的孩子。


时间久了,孩子也会被假象迷惑,进入一种“全能自恋”。


当孩子被架到这种高度是很危险的,他们容不得犯错、失误,更不能容忍失败,否则就强烈地自我攻击,甚至自甘堕落。


他们不得不成为别人的“标杆”,变成满足父母自恋需要的“妈妈”, 也会要求、挑剔父母,就像父母的父母一样。


以上不论哪种方式,都在试图把孩子变成“小大人”,都在告诉孩子:“快来满足我、喂养我呀”!


“小大人”长大之后往往出现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会不遗余力地满足他人、照顾他人的情绪。


像《芳华》里的刘峰一样,只要能帮助别人照顾别人,牺牲自己无所谓。


他们会过度考虑别人的感受,甚至生存都成问题,还去捐款、扶贫、公益,或收养小动物。因为“舍己为人”就是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另一个极端是让自己再次“变回孩子”,重新享受母爱。


这个极端充分说明了为什么父母会把孩子变成“父母”的根源:


因为在父母小的时候没有机会“做孩子”。


他们本该享受的自主、自由、童真、无拘无束被客观因素、被父母中断了。他们看父母脸色、给父母赚钱,等长大就会无意识寻找让自己满足的人。


若没有,恰好伴侣又指望不上,就很可能从孩子那里补回在父母那里失去的童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