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课业负担谈作业前置的设计

 老友茶馆 2021-05-30
肖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
图片

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是否参加校外学业类辅导班和学习压力感受是衡量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指标。”作业是课业系统中的核心因素。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各省市《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都围绕“严控书面作业总量”“科学合理布置作业”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措施。作业是教学过程和管理需要突破的关键。


图片
从“作业”到“教学目标”的达成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吴有昌在其译著《教育目标的新分类学》中指出,根据教育目标新分类的理论,人的学习过程由“自我”“元认知”“认知”三个系统和一个知识领域构成,面对任务的时候,三个系统都基于学生的“知识领域”,不断地相互作用,获得相应的学习结果。“作业”作为一种学习任务,内容、完成的方式、作业量等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从而导致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作业内容不够激活学生的“自我系统”,作业的价值、效力不被认可;“元认知系统”失控,不能规范其它系统,消极怠工;“认知系统”不能很好利用存储的认知、技能完成“知识领域”中的知识提取、理解、分析和运用;学生被迫完成作业的时间增加,但效果达不到教师和家长心目中“理想”状态,于是教师、家长都希望以更多的时间来完成更多的作业来弥补,“作业”的恶性循环周而复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

 
图片

2015、2016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

(来源:《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2018.7.25)


图片
“作业”与“课业负担”的问题分析

“作业”是学习过程,也是评价过程,还是教学检测的工具,在课业负担系统中存在以下突出的问题。

1.主动与被动


现有的教学设计,基本上按照“教学目标- 教学实施- 课堂检测-布置作业- 阶段性评价”等路径,作业用来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并巩固所学知识,一般安排在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大部分要求在课外完成。布置作业的主动权在教师,学生被动接受。现实中,学生随意应付,家长陪写、帮写的现象比比皆是。

2.质与量


教学应有清晰的、科学的标准,教师、学生和家长才能有方向的引领。教材中一般都有“作业”板块,一般被认为量少而作为课堂作业处理,教师将再布置额外的课外作业。作业的设计,造就了市场上大量的、各种形式的《练习册》。它本是一种供参考的教学资源,但使用泛滥,据某区的督导结果,95% 以上的教师采用《练习册》布置作业。虽然地方教育行政对学校、对学生书包里《练习册》的数量有严格监督,但家长仍有作业“量”的需求,教辅市场尤为火爆。“教学标准”弯曲,“作业”的质与量均失去了控制。

3.共性与个性


许多教师采用统一布置作业的方式,不分对象和水平高低,也有对《练习册》内容不加选择,如“某练习册的第X页到第Y页”,更有人为了规避“因为作业量少、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风险,尽可能多地布置作业。过多的作业,学生无权选择,无足够的时间思考,训练的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缓解不断加重的压力或焦虑,有些家长或学生无奈选择校外辅导。

4.形式与效果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常规,学校均有很严格的管理制度。但制度中对是否布置、批改等容易衡量,对作业内容、形式、批改、反馈与效果难以评价。许多教师的作业布置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强调“记忆”,重复性练习多,缺乏知识的建构和挑战性;二是强调“形式”,为布置而布置,缺乏有效性的思考。

图片
“作业”前置的设计策略

“作业”的问题,需要从教育质量标准的规范和执行等很多方面系统解决。“作业前置”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可行性策略。将作业“翻转”到教学过程的前端,可在课堂前、单元教学前甚至学期前,或开设“作业超市”,学生将从“被动”变为“主动”,调用自身的学习系统和知识领域的认知、情感和动作,嫁接新旧知识的桥梁,发现问题并自主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增强学习动力和自主性。学生还可以打破教师设计的程序,根据已有的知识领域,开启个性化的、深层次的学习历程。具体策略如下:

1.终局思维

前置作业,以提升核心素养为前提,让教学从“知识传递”走向“知识建构”。它不是简单的、重复的抄写过程前移,也不是所有教学内容的前移,而是基于对知识的多维度、多层面的“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和自知”理解的学习任务(《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威金斯、麦克泰格著,闫寒冰等译)。作业设计应置入教学设计中全盘考虑,要对“预期学习效果”有充分的思考和把握,采取“终局思维”,不断反复对“终点”回望的螺旋式递进,摆脱教学聚焦知识灌输、活动表面化与形式化的尴尬。

2.评价前置


评价若放在最后环节,其诊断性、激励性和调控功能不能及时发挥。“评价”前置,不仅以“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呈现顺序、教学资源的组织和使用等,同时将作业的评价方式、标准,以及师生共同商定的积分规则与制度,包括允许犯错次数、优先完成作业的“优待”或“豁免”权限的清单等,事先公布,并按周、月、学期进行统计公布,让学生有目标感、方向感。
 
(1)减分变加分。许多教师的作业批改方式采用“√”和“×”判断,或使用满分下的减分制;这些检测方式建立在纠错和惩罚的观念基础上,造成达到满分很难,屡屡在培养“失败者”。“作业前置”采用加分制,变惩罚为激励;例如,采用保龄球的滚动积分法、竞赛类的晋级制、积分银行借贷制等。
 
(2)集体积分制。采取个人、小组和集体同时积分制度,个体分数越多,对集体的贡献越大,帮助其他同学得分也给个人积分,不断促进合作和互助,改善竞争关系。例如,香港某学校建造了一套先进的“人力发电设备”,通过人力运动产生电能供给教室基本用电,学生每天体育课的作业是“运动发电”,发电量同时计入个人、班级、年级的成绩,同时每天公布班级、年级的发电量,不仅增强了个体自觉锻炼的积极性,还增进了合作。

3.驱动任务

 
(1) 利用“ 心流”(Mental flow)。当任务的挑战与能力匹配时,会启动“自我系统”,产生“心流”,才有兴奋、激动和愿意付出努力的冲动,才有“跳起来摘到了桃子”的成就感。前置作业的任务、形式与要求是一种能平衡“太难”与“太容易”的真实挑战情景,能足够吸引并启动学生的学习系统,同时还能让“知识领域”的知识迁移应用并丰富。所以作业应该是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情景式学习,采用的是PBL 的学习方式。例如,初中物理“长度的测量”教学前,布置“至少采用三种方法,测量自己和父母的手指甲宽度,并写出测量发现的问题”。学生愿意尝试使用测量工具、思考测量方法,注意刻度尺的量程与最小刻度,学会读数等,若有问题,在课堂上会特别注意。
 
(2)利用“通关”。就像“游戏”一样,作业中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从有固定答案的结构良好问题,逐步向难以找到固定答案的结构不良问题递增,将复杂任务分解多次去完成。例如,“你想去哪个星球旅行?”要求回答你想去哪个星球旅行?理由是什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解决的方法什么?每个问题都有递进关系,每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知识领域与学习系统的融合,并有一定的激励。
 
(3)利用“技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业完成情况的大数据记录,通过“自适应”、学习行为分析技术,不断推送个性化作业,提供学习资源、过程调控服务,发现短板及时弥补。
 
总之,“作业前置”不仅是作业环节的提前,更是教学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当教师视“备作业”超过“备课”时,作业问题不再是简单的“作业量”控制问题,课业负担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味退让的方式,它将促进学校教育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推动“学校教育不但应该是一种主流,更应该是一种主导”(《为什么都知道学业负担“过量”,却又“没有什么减得下来”?》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彬),学生面对“作业”不断有“心流”产生时,对学习的感受不再是一种过重的压力;家长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学校教育,而不是过度依赖校外辅导机构;课业负担过重的社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来源:《未来教育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