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肇嘉浜路,是一条又美丽又整洁的林荫大道。路面平坦宽阔,中间绿树成荫,花开四季。满载货物的大卡车,在大道上日夜奔驰。大道两旁,一家家工厂机声隆隆,一排排工房宽敞明亮。清晨、傍晚,路心花园吸引着退休老人、快乐的孩子……花木丛中,一片欢声笑语,好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可是,在那万恶的旧社会,这里却是一条臭水浜。浜里的水黑得像柏油,水面上漂浮着死猫、死狗,终年散发着臭气。两岸垃圾成堆,蚊蝇成群,肇嘉浜成了传播瘟疫和疾病的场所。多少劳动人民在这里受尽苦难啊! 工人李大爷每天累死累活地干活,工钱却少得可怜,一家人连糊口都不够,哪里有钱租房子呢!他们只得借钱买了点稻草、芦苇和毛竹,在肇嘉浜的浜沿上搭了一间低矮的草棚。草棚的一半搁在岸边,另一半用毛竹悬空架在水面上。每到涨潮的时候,浜里的臭水就要漫进屋来。有时他们从梦中惊醒,发现身体已经浸在臭水里了。遇到刮风下雨,日子就更难熬了,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一家人就好像躲在破伞下。有一次,草棚被大风吹倒,全家人掉进了臭水浜。当时,肇嘉浜两岸搭满了这样的草棚,是上海最大的“水上棚户”区。 这里瘟疫、疾病流行,严重地威胁着劳动人民。人力车工人老凌,一早出门拉车,傍晚回到家,只见满屋苍蝇嗡嗡飞,他的大儿子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已被瘟疫夺走了生命。老凌含着眼泪埋葬了大孩子的尸体,接着又有两个孩子先后病死。在臭水浜两岸,像这样几天里一家死去几口人的事,何止老凌一家! 一九四九年,上海解放了,劳动人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肇嘉浜也获得了新生。 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一九五四年,一个改造肇嘉浜地区的巨大工程开始了。数以万计的劳动大军,从四面八方来到工地,向臭水浜宣战了。臭水浜两岸的人民真是兴高采烈,纷纷投入填肇嘉浜路的洪流。 臭水浜填没了,林荫大道出现了。“水上棚户”消失了,棚户居民住进了整洁、明亮的新工房。从臭水浜到林荫道,包含了多少劳动人民的苦难和欢乐,体现了多么巨大的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