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岭山:人生末站的选择

 馱夫 2021-05-30

薛岭山

1:薛岭龙源宫(2021年拍摄)

薛岭山可以视为厦岛的人文发端地。以其为界,有“南陈北薛”之说。

朱熹曰,薛岭“岭之南,唐文士陈黯公居焉;岭之北,薛令之孙徙居于此。时号南陈北薛”[1]。

道光《厦门志》承袭朱子说法:“薛岭,在洪济山西北。薛沙卜居于此,人称所居岭为薛岭。岭之南,唐陈黯宅在焉。时号为南陈北薛。”[2

明末池显方的“西域东夷皆禹贡,南陈北薛尚唐人”[3],清末王步蟾的“南陈北薛久流传,禾屿人文此最先”[4],进一步将这说法诗化了。

薛岭山有村落,叫“薛岭村”;薛岭村中有庙,叫“薛岭宫”。薛岭宫的正名,叫“龙源宫”,与南普陀、金鸡亭、龙湫亭,合称厦岛的四大古庙。

图 2:薛岭龙源宫(2011年拍摄)

薛岭山之好在风水好,就连它面前的小山包,也是风水宝地。禾山文史通黄国富先生记道:

薛岭宫前有小山包叫山仔顶,石头尖突如犀牛角,俯瞰山脚下远处筼筜港月色,是为“犀牛望月”一景。山下有一半岛深入港中,谓“龙虾入港”景色。“龙虾”自古以风水好而辟为墓地,即今薛岭山公墓,薛岭人叫做冢仔。[5]

等到“冢仔”名气大了起来,人们就把它混同起薛岭山来。“薛岭山公墓”也口讹成了“四岭”。

早期的“四岭”,本只是厦岛众多普通坟山中的一座。1938年清明,厦地正全面战备,军事当局体恤民情,破例开放厦禾部分山岩让居民扫墓,薛岭山也列其中:

厦门警备部韩代司令,以4月5日为废历清明节,我国民俗于节前节后10日,例有扫墓之举,因即规定于无碍国防范围内尽量利民。以便决自4月1日起至3日止,将厦禾大小山岩36处,开放三日,听任民众扫墓。但除规定三天之外,及未规定开放各山,仍禁通行。计开,规定开放三天之山岩如下:
虎山、李山、王右山、东坪山、钟山、碧山岩、蜂巢山、豹子山、狮山、南山、西边下山、东坪社、观音山、高刘山、磨心山、前浦山、后浦山、龙山、薛岭山、东坡山、金山、观目山、鸡山、东方山、兴山、圆山、虎头山、高山、莲头山、斗门山、西帽山、风浪山、右湖山、仙岳山、七里山、牛头等。以上各山,概自4月1日至3日,开放三天。[6]

图 3:厦门的坟地(图片提供陈亚元)

这些山岩的坟冢,都有墓碑、墓主,年年都有人祭扫。而其外,还有厦岛还有许多墓碑、墓主、祭扫全无的乱坟岗。《厦门志》称其为“旧义冢”,列名29处,如靖山头、庙仔溪尾、半山堂、深田内、白鹤岭、仙洞脚、狮山、尾头山、水鸡腿、外清箭道、禅师公岭、万善亭、鲎壳石、石烛山、芙蓉山、镇南关、太师墓、育婴堂、打石字、虎头山、麒麟山、风柜石、草仔垵、火仔垵、先锋营、后崎尾、澳仔岭、演武亭边、沙坡尾炮台。另外,南普陀、碧山岩、紫云岩、将军祠、半山堂等多处,亦葬无主骸罐及寓台兵民棺骸。[7]

坟山、义冢,还只是厦岛墓葬系统的一部。散乱杂处于全岛各角落的坟冢比比皆是,直逼屋脚田边。前人言:“住宅多有近墓,其地亦以某墓为名。[8]以墓为名的街巷,如有傅厝墓、台九墓、丁仔墓、石墓围、大墓围、白厝墓、和尚墓、大墓口、马墓等等。

4:厦门的坟地(图片提供陈亚元)

满目坟冢,是厦市欲成为通商巨埠的特大障碍:

(厦门)平地甚少,四围多山岭,居市麕集,死亡人数增多,而附近葬地有限,遂至葬地重叠,荒冢累累,触目皆是。且逼近人居,大有人鬼争地之感。且有时显棺露骨,妨碍卫生,不一而足。诚属市政之大缺憾。[9]
1926年,市政部门完成开元路,想乘兴将马路向禾山方向延展,遂有麻烦接踵而至。修筑马路需要填筑海滩,填筑海滩需要挖山取土。取土的理想地,自然是就近取材于邻近的兜仔尾、水鸡腿山地。筑路方简单地以为,这等山地属公山,只是多了些民坟,如果“选地迁葬,当无不可”。然现实却不简单,“该地坟墓,多兜仔头后保乡人祖遗,均不愿迁徙。且有以此山为两乡之风水,破之将取殃”。墓主们集会,决定组织“保存兜仔尾、水鸡腿附近坟山公民团”,反对迁坟取土。反对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迁坟“不啻毁坟,无端祸及枯骨”。“公民团”因此“拟具理由书,请市政会撤销此案”,并向各机关请愿。[10]

图 5:藏放骨骸的“金斗”(图片提供陈亚元)

1927年之后,市政工程的大规模上马,更多坟冢将遭挖掘毁弃。为新旧亡灵提供永久的安息地,修筑公墓(公坟)是最便捷的办法:

自市政进行改革,或路线所经,或取土发掘,或划辟新区,沧海桑田,大起变化。昔日荒榛萋棘鬼舍,林林总总,崎岖莽秽之区,或变为碧梁翠椽楼阁之域,或变为康庄大道。但经此一翻,市民几无葬身之地,须煞费踌躇矣。市政当局,有见于此,遂有公坟之建。共分三区,一在曾厝垵(西边社),一在崩坪尾,一在田头。惟西边社计收买田地15亩,民堤两间,四环以墙,周计326丈,正面筑牌楼一,建筑房屋两楹,筑造大小马路500丈,又筑礼堂一座,以便葬者举行殡式。统计工程费10811元。经于去年竣工。他拟先后成之。[11]

位于曾厝垵西边社的公坟最先筑成,因称“第一公墓”,也叫“胡里山公墓(公坟)”。此后厦市修筑道路、开辟新区,凡有迁坟移墓,便选择公墓方向。百家村辟地便是一例:

查深田内新区工程经已进行水磨坑一带,未迁坟墓亟应迁移,以便工作。兹有林国文坟,男开泰等;王明斋坟,男水送等;白门章氏坟,男再添。又周家祖坟、刘元鼎坟、陈公墓共七穴,均应迁移。无从通知,合亟登报。自登报日起限于一星期内,由该坟主自迁,否则派工代迁胡里山公坟。[12]

图 6:第一公墓内一角(《福建建设厅月刊》1931年第8期)

第一公墓筑成,市政和公安部门即分别布告,禁止在市区内公山“禁止埋葬尸骸,以重卫生”,如“遇有人民死下埋葬市内公山者,应予一律制止掩埋”。[13]

主厦的漳厦海军警备司令部也发布文告,为新旧亡灵提供或“公墓免费安葬”、或“禾山购置坟场”的二种选项:
查公墓条例,早经履行,各繁盛都市提倡实施。厦市以开辟新区,累累坟冢,悉待迁移。此项公墓尤有提倡之必要。故于胡里山购地建筑第一公墓,原为便以迁坟起见,凡各区应迁坟墓,均可至公墓内自行觅地,到堤工处报明,即予给凭迁葬,手续原极简单。惟查各区应迁坟墓,往往未肯依限迁徙,而以择地未便为言。推原其故,当系未明建设公墓之旨。且堤工处现已规定市区范围。市区之外,禾山一带山地可辟坟者尚多,如欲以一属一姓或一家购置坟场经营兆域者,并许至堤工处报请,当代购置,价目一照原购,并不增加出售。须知各新区工程急待进行,对于迁徙坟墓,惟希各坟主仰体国家提倡公墓之至意,及公家便利迁葬之苦心,所有应迁坟墓,务各依限迁徙,毋得藉口觅地未便,延不迁移,以免阻碍工程进行。是所至望,合行布告周知,此布。[14]

图 7:广东公墓旧照(《厦门广东公墓纪念特刊》

原设于南普陀寺旁的广东公墓,也整体搬迁进入第一公墓。新的安置处,条件并不佳。广东人士抱怨:“迁徙之后,乏款建筑墓基及墓面墓亭等事。故墓场荒芜,不可言喻。营葬者,一遇风雨,苦无栖止。尤以基址未竖,临界之侵越难免。而形家又每谓此地左方低陷,宜有高耸建筑,方能提起地势精神。奈时局不景,以言募资,殊无把握。”所幸得旅厦广东乡亲赞助,“踊跃发起赴募。故能于最不景气之当中,得有完满之结果”。既完成总墓的翻造,又建成“地藏宝塔”和“义祭墓亭”等等。[15]兴工之时,意外撷得灵芝两茎,众人大喜,以为祥瑞。故又捐资建“瑞芝亭”纪念。有《瑞芝亭记》述说此事:

乙亥冬,为建地藏塔以度幽魂,筑墓亭以便祭扫,到场择地兴工。忽发见灵芝草两茎,瑞色盎然,撷归。是时工兴而捐款未有把握,因访冯君昆元筹商。即承慨认祭亭全部工程,如捐款不足,则愿一力完成之。及后同乡踊跃捐资,匝月间亭塔两部经费具足。至是冯君特另建送此亭,名曰“瑞芝”。用志诸同乡发心之殊胜,而留纪念焉。[16]

图 8:瑞芝亭旧照(《厦门广东公墓纪念特刊》)

这段文字,至今犹留存于“瑞芝亭”的檐枋上。很快地,第一公墓有了墓满之患。

兹据工务局转第一公墓管理员张荣光呈,以该堂(指“同善堂”)收埋贫民或路毙棺木抬葬公墓者,每月平均有百具。该堂受雇工人,每多不听指挥,自由开掘,随便附葬。现第二公墓尚未进行建筑,而第一公墓所剩隙地,又属无多,殊难再任自由掘葬。况时届夏季,死亡率较增,应请转饬制止等情。……[17]

图 9:今日瑞芝亭

第二公墓需求固然紧迫,但选址却大成问题。除了原有计划的崩坪尾和田头之外,园山、宝山岩也纳入考虑范围:

第二公墓,经前路政处择定禾山乌石埔圆山开筑,嗣因该乡民众请求撤销,事遂中辍。现第一公墓余地无多,非经速建筑第二公坟,不足以资调剂。现经选择禾山梧村社之宝山岩一带,为第二公坟。该地面积200余亩,较第一公坟少百余亩。[18]
比较靠谱的,还是来自狮山(西山)的消息:

工务局以胡里山第一公墓,墓地已葬满,乃决定在狮山建筑第二公墓。现已着手计划,俟派员测量,即可兴工。并拟另辟一部,建筑警察公墓一所,以备警务人员之用。查前胡里山公墓,任人营葬,概不收费。此次第二公墓,决分两部,一部免费,一部收费。但所收之费极少,约一元左右。[19]

1937年4月,当局清理市内停放厝内的未葬棺柩,指定的移葬区为狮山(西山)第二公墓:

本市停厝未葬之棺,前经市警局奉令调查,计有无主及有主无力营葬者,计有300具左右。当经呈报市府。市府据报,即令工务局指令公墓或荒山,以资埋葬。兹闻工务局已指定西山第二公墓为葬地,但因该地公墓工程,尚欠经费,故未进行办理。昨该局特呈市府,请准拨款,以利埋葬。[20]

然而府库空虚,第二公墓一直是纸面上的东西。市府频频下令也无奈:

令本府财政局:兹据工务局呈转第一公墓管理员张荣光呈,以第一公墓所剩隙地,现已无多,时届夏季,死亡率较增,请迅赐筹设第二公墓以应需要等情。查第二公墓之增辟,实为急切不容或缓之图,据呈前情,合行令仰该局长遵照第65次市政会议议论案,迅即妥筹办法,呈候核办,是为至要。此令[21]

就在市区为公墓发展而发愁的同时,禾山地区的公墓似乎快捷许多:

禾山公墓地点,现由区署择定:一、龙湫亭畸船山,二、庵兜尾山,三、文灶阳台山下。业已测量,年内可建筑完成。[22]

此后的战祸连年与经济凋敝,活者尚且不易,更遑论逝者。待等公墓建设再入民生,已是1956年时候:

1956年,厦门市殡葬管理所征用薛岭村西南侧乱坟岗,开辟为“薛岭公墓”,规定居民死后土葬的一律运到公墓,不得乱葬。1965年,增辟禾山乡的“庵兜公墓”。1966年后,厦门市区全面实现了火葬,此公墓只留回民土葬区。1983年,又在薛岭公墓设立管理站,修建墓区围墙,建立永久性骨灰公墓、骨灰楼、骨灰廊,并允许华侨、居民骨灰土葬,每一墓地仅限1.5平方米。[23]

图 10:薛岭山陵园





[1]朱熹:《金榜山记》,道光《厦门志》卷9艺文略 记,第236页。

[2]道光《厦门志》卷2分域略 山川,鹭江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

[3]池显方:《冬游洪济山》,道光《厦门志》卷9 艺文略,第268页。

[4]王步蟾:《鹭门杂咏》卷2,《同文书库·厦门文献系列》第一辑(1),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54页。

[5]黄国富:《湖里原乡记忆:再见,薛岭》,《鹭客社》公众号,2018年6月29日。

[6]《厦禾山岩准开放三天》,《江声报》1938年3月29日。

[7]道光《厦门志》卷2分域略 义冢,第55页。

[8]萧宝芬:《列墓》,《鹭江竹枝词》,光绪年抄本。

[9]何岑:《厦门市政调查录》,《福建省建设厅月刊》第3卷第6号 1929年6月。

[10]蜀声:《厦门市政积极进行》,《申报》1926年7月4日。

[11]《厦门工商业大观》第三章市政,(午)公坟之划建。

[12]《漳厦海军警备司令部堤工处通知》,《江声报》1931年11月20日。

[13]《路政处布告,禁止市内公山埋葬》,《江声报》1931年7月25日。

[14]《司令部布告》,《江声报》1931年11月26日。

[15]《由广东公墓亭塔落成后,说到社会人士对于佛学因果研究之需要》,《厦门广东公墓地藏菩萨像塔及墓亭、瑞芝亭落成纪念特刊》,厦门广东旅厦同乡筹建地藏菩萨像塔公墓义祭墓亭临时办事处编印,民国廿五年。

[16]《瑞芝亭记》,《厦门广东公墓地藏菩萨像塔及墓亭、瑞芝亭落成纪念特刊》,厦门广东旅厦同乡筹建地藏菩萨像塔公墓义祭墓亭临时办事处编印,民国廿五年。

[17]《令仰转饬受雇工人此后在第一公墓掩埋路毙或贫民棺木应遵照管理员指定地点葬埋由》,《厦门市政府公报》1937年第25期。

[18]《厦市建设,周醒南十一项计划》,《江声报》1934年3月16日。

[19]《狮山第二公墓另辟警察公墓》,《江声报》1936年1月16日。

[20]《市内停柩,工务局指定葬地》,《江声报》1937年4月8日。

[21]《令知关于筹建第二公墓,经费仰迅妥筹办法,呈候核办由》,《厦门市政府公报》1937年第25期。

[22]《禾山公墓》,《江声报》1936年4月8日。

[23]《厦门市志》卷18 民政,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5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