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驳壳枪的威力到底怎么样?

 Loading69 2021-05-31

用八个字评价:火力凶猛,威力十足。

驳壳枪就是德制毛瑟C96半自动手枪,后来又发展出了全自动。出口到中国之后,因其独特的木制枪盒而得驳壳枪之名。

  • 木壳枪盒的妙用,在于能和枪握把相连接,枪盒连接之后就成了枪托,就可用扺肩射击,有效射程达到了150米。

手枪本是防御武器。而驳壳枪由于可插入20发弹匣、并能以900发/分钟的高射速作连发扫射。

所以驳壳枪在中国战场上又成了突击队员们的进攻武器。而在当年的中国官兵们看来,此枪已非枪,而是一门可以单手握持的连发小炮。

由此,毛瑟C96在中国除了因外形而得“驳壳枪”、“匣子枪”、“大肚匣子”“镜面匣子”等等别称之外。

还以优异性能得称之为“二十响”与“快慢机”。

更以强大的火力,而得到了尤为响亮的一个别称:就是“盒子炮”。

一支手枪能被人们用“炮”字冠名,全世界也绝无仅有,唯独只有这驳壳枪。而其威力有多大,那么尽在“盒子炮”这三字之中了。

驳壳枪优点是射程远、威力大,还能全自动射击,与枪盒连接后能当冲锋枪使用。

但是,正所谓世事难两全。

驳壳枪所追求大威力的设计性能,又决定了它的外形就会显笨重、尺寸大,最要命的是射击时后坐力会使枪口倾斜上跳。据说欧洲陆军拒绝使用驳壳枪,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然而,中国神枪手们却创造性的解决了驳壳枪射击时产生的枪口斜跳难题。

如今,打过驳壳枪的人已是稀少的如凤毛麟角了。但看过老电影的人,对驳壳枪的射击方式都会有深刻印象。

所有枪械射击,都是先握正了、然后射击。

而驳壳枪却是将枪身横着、放平了再射击的,这就是中国人对盒子炮的创造性运用。

连环画《铁道游击队》绘图中展示的驳壳枪射击方式,注意看,枪是平端着横打出去的。

驳壳枪两种中国式打法。

(1)右手持握驳壳枪,手心向上举枪,伸向左前方,扣动扳机连发射击。

  • 顺着枪口的上跳作用,驱使驳壳枪从枪手左前方扫射至右前方。

(2)右手握枪,手心向下举枪,瞄向右前方,又顺枪囗上跳作用,从右前方连发扫射至左前方。

如果是左手持枪射击,则可依此动作相反运用。

这是“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有如神来之笔般的运用技巧!

装备“盒子炮”的突击队员们与敌交战时,平端着驳壳枪,单手横着一甩就是一个连发,顺着击发上跳作用,一梭子弹就在前方打出了一个火力扇面。

这种射击方法不仅解决了驳壳枪枪口上跳难题,而且将它转化成为了无与伦比的近战优势。

而这种特殊的射击动作,又让驳壳枪手们充满了传奇色彩。

经历长年战斗生涯,子弹喂出来的中国神枪手们,提着驳壳枪在黑暗中甩手一枪,能打灭五十米外的蜡烛;

打飞人帽子而不伤人头皮;向天上一甩,一枪能打断电线,双枪能打飞鸟等等。

  • 中国古代时,武艺绝伦的神射手们上阵打仗,多带双弓两壶箭矢,能用左右开弓驰射。大唐将军薛仁贵,上阵时就带两张弓。

《唐书·薛仁贵传》王师攻安市城,高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等率兵二十万拒战,倚山结屯。太宗命诸将分击之。仁贵恃骁悍,乃著白衣自标显,持戟,腰鞬两弓,呼而驰,所向披靡。

而当年的中国驳壳枪神射手们,同样也习惯携带两把驳壳枪,一支带木制枪套,以备远射。另一支则将准星磨平,斜插在腰腹间上。

为何要锯掉准星?是为与敌猝遇时快速拔枪射击,准星不会勾挂腰带。

70后之前的人,都非常熟悉电影《平原游击队》中的战斗英雄双枪李向阳。而李向阳的两支驳壳枪,其中有一支就是锯掉准星的。

那时代的老电影,许多电影人本身就经历过战争,道具细节上的考究,实非今日所能与之相比。

而东北抗联英雄杨靖宇将军也有双枪不离身的这习惯。

将军殉国之时,随身携带三把驳壳枪,一把9毫米长身管(长瞄匣子),一把9毫米标准身管(大号匣子),一把7.63毫米短身管(小号匣子)。

驳壳枪的供弹方式。

驳壳枪标准口径7.63毫米,也有9毫米改型;枪长288毫米;全重1.24千克。

供弹方式有两种。

一:拉开枪机,从枪上方压入10发弹夹。

二:从下方直接插入20发弹匣。

驳壳枪传奇——手枪队。

因驳壳枪的近战火力凶猛,还在当年的中国军队中催生出了诸多“手枪旅”“手枪营”“手枪排”等充满时代特征的战斗编制。

军阀混战时代的西北军中,就曾经出现过“手枪旅”这样的编制。不过,更多的还是手枪营、手枪排等等。

而这些以手枪冠名的队伍,可决非花瓶摆设,中看不中用的仪仗队。

而是各部挑选出来的枪法好、身体壮、作战勇猛的精兵。

每逢战斗最激烈时,手枪队员们干的就是出其不意的发动突击,并一击制敌。

二十响、手榴弹与鬼头大砍刀,则是手枪队员们的三大件标配。

而严重缺少机枪火炮的红军与八路军,也有手枪队,由各级首长亲自掌握,每在关键时刻,手枪排就会投入战斗。

手枪排接敌时,先投出一排手榴弹,然后一边冲锋、边用二十响驳壳枪扫射着突入敌群中,与敌人贴身了,就挥动大刀劈砍。

“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们,就是人手一支驳壳枪。

而在抗日游击战争中,装备驳壳枪、活跃在敌后战场上,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手枪队,更是我军特种作战的雏形。

驳壳枪在中国的装备量。

参与德国陆军手枪竟标失败的这一款自动手枪,在进入中国后,大受当年重火力极度匮乏的旧中国各路军队与地方武装人马的欢迎。

正应了一句话,叫作墙里开花墙外香。

“驳壳枪”在德国毛瑟公司从问世到停产,共生产了一百余万支,据说其中有近七成销往了中国。

而中国各兵工厂、修械所对此枪的仿制量,更是几倍于此。

在旧中国战火连天的几十年间,无论是军队将之运用于战斗突击、摧锋破阵;还是土匪与江洋大盗们凭其呼啸山林、杀人越货;驳壳枪在战乱年代里,都是妥妥的近战第一首选大杀器。

(图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