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扇子的?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1-05-31

扇子,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上古时代。

晋代崔豹《舆服一》记载了“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不得用”及“雉尾扇,起于殷世。武丁高宗时有雊雉之祥,服章多用翟羽。周制以为王后夫人之车服。舆车有翣,即绢雉羽为扇翌,以障翳风尘也。汉朝乘与服之,后以赐梁孝王。魏晋以来无常,惟诸王皆得用之。”。这些扇都很大,用来“障风蔽日”,作仪仗用途,是地位的象征,而非使人凉快。到汉代,扇子开始作扇风之用。在《春秋繁露》中有记载“以龙致雨,以扇逐暑”

陆机的《羽扇赋》记载了:楚襄王的大夫宋玉、唐勒侍用白鹤羽毛作为扇子,被诸侯取笑。后来宋玉解释了一番,令诸侯十分佩服。

现时最早有关扇子的文物是战国金银错铜壶,上面有奴隶执长柄扇的图案。实物则是湖北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篾丝编木制长柄扇。那时的人们会用雄雉鸡绚丽斑斓的尾羽,制做成翟扇、长柄的雉扇等,成了展现帝王威仪的象征之一。也因为多使用鸟类的羽毛制成,因此“扇”才会用“羽”字构成。

关于折扇起源于中国的说法,于南齐时已有折扇,引《南齐书·刘祥传》载:“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而元朝人胡三省《资治通鉴》注云:“腰扇即折叠扇。”但在唐宋时期并没有这种说法,而且没有任何画像、实物和具体文字描述证明“腰扇”即“折扇”。晋诗清商曲辞吴声歌曲:《夏歌二十首》的第五首就说:“叠扇放床上,企想远风来。”宋代胡三省在《资治通鉴音注》中就说:《南齐书·刘祥传》中“司徒褚彦回入朝,以腰扇遮日,”的腰扇,“佩之于腰,今谓之折叠扇”。可见折叠扇在晋朝已经制造出来了。

古时称“箑”(音煞),又称便面、屏面,但扇子最早的功能不是用来搧风,而是作为君王仪卫的装饰品。晋《古今注.舆服》载:“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自辅,故作五明”。“五明”,即五明扇,是用于仪仗的一种掌扇。

在民间流行用植物制成的扇子,像:藤扇、蒲扇、葵扇等;另外,随着丝织技术发达,还出现一种以绢制成的纨扇。而这种外型为一个扇面连接一根把柄以手持把柄挥动扇面搧风的扇子,通称团扇。

扇面有方型、圆型、椭圆型,或其它特殊造型。清《杖扇新录》详细记载一种竹制团扇-鸭脚扇的细节:“以竹片长尺余,三分留一,以为柄。劈为二,薄而密,作数十片,以细线编之如帚,用纸或绢粘其两面,锦缘其边,作团扇形,亦可书画。扇甚轻,形如鸭脚,故名”。

不过,也有人认为扇子是日本于平安时代的发明。据日本古早史书《西宫记》记载,在平安时代初期每逢夏季,宫廷贵族会赐予侍臣纸质折扇,因此折扇成为侍臣列席宫廷活动时常携物品之一。后贵族女性也受影响而用折扇作装饰,以添加女性魅力。

至于源自日本一说,何时传入中国亦有不同见解,一说是于唐朝时已有折扇,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卷八《器用·宫扇》:“折叠扇贡于东夷,永乐间盛行。……智按:孙面《韵》注:'搊(音同抽)扇。’则唐人已有矣。然此说遭到清朝赵翼的驳斥,在其《陔余丛考》里明确阐述了腰扇非折叠扇,从日本传入中国当在宋朝。一说是北宋时传入中国,除日本制造之外,亦有高丽制造输入中国的,当时又称“倭扇”。另一说是明朝永乐年间,折扇才由朝鲜传入中国。由于北宋时已有关于折扇的记载,因此折扇传入中国应该不会晚于北宋,现时学术界亦多取于北宋时传入一说。也有另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折扇。

另外,“翣”、“箑”是扇子的古称。《淮南子·卷二·淑真》:“冬日之不用翣者,非简之也,清有余于适也。”《淮南子·卷七·精神》:“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无用于己,则万物之变为尘埃矣。”

端午节传统上有送扇、持扇的习俗,称为端午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