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1岁奶奶火上热搜,全网盛赞:她的一个举动,让中国人实现了吃瓜自由!

 亮哥eoim8x8y62 2021-05-31

文 | 有书子不语 · 主播 | 杨枪枪

图片

吹着空调,吃上一口甜甜的冰凉西瓜,就有了夏天的感觉。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人能实现自由吃瓜,离不开一位奶奶的数十年的研究和奉献。

她就是吴明珠,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校友,两人一个选择种稻,一个选择种瓜,都为自己选择的事业奉献了一生。

图片

吴明珠(左)和袁隆平(中)

毕业分配填志愿表时,吴明珠便写下要到新疆、祖国最需要的边疆去工作。

这一去,便是62年。

62年里,吴明珠培育了30多个品种,这是“吃瓜群众”之幸,也是瓜农之福。

但这一切来的并不容易。

吐鲁番有“火洲”之称,夏季气温经常超过40摄氏度。

吴明珠常常是顶着烈日,在小小的试验田里播种、挑大粪,干着各种农活,辛勤地培育着小小秧苗,盼着能早日结出甘甜的瓜。

一次,她听说底坎儿乡有一种品质很好的瓜,就立刻起身和一位同事穿过戈壁去寻找。

俩人一直走到天黑还没到达目的地,此时天色已晚,他们怕继续赶路碰到狼,便决定暂时休息,就近借了烧窑人家的毡毯,睡在废弃的窑洞边,等待天亮。

为了种瓜事业,她从不怕苦,顶着烈日风沙,走遍整个新疆。

终于,在她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成功培育了甜瓜早、中、晚熟系列品种。

随后,推广至全新疆,种植面积覆盖瓜产区的80%,在吐鲁番、鄯善县等地涌现出一批甜瓜致富村。

图片
吴明珠在瓜田工作 图来源:《吴明珠传》 陶红 著

1973年,为了节省选育瓜种的时间,她去海南开辟了“南繁北育”基地。

每年,秋冬赶往海南,春夏回新疆,就这样年复一年进行着育种研究。

她选育出的“8424(早佳)”成为江浙一带早熟优质西瓜主品种,并逐渐向北方各省扩展。

从此,西瓜和甜瓜从田地出发走向祖国的五湖四海,让我们在每一个炎炎夏日都有了清凉可口的瓜。

而这一切和吴明珠院士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

如今,91岁的吴明珠院士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经常认不出自己的儿子,但仍惦记着种瓜,时常想要出门,嘟囔着瓜该授粉了。

图片
正在瓜地工作的吴明珠  图片来源:新疆农科院

她把一生奉献给“甜蜜的事业”,带给人们的是甜瓜,也是甜美生活。

吴奶奶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我的人生就是想多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奉献给人民。”

她用一生坚守自己的初心,用毕生所学在自己的领域里苦心钻研,只为更多的人能尝到瓜的甘甜。

感谢吴奶奶的辛勤付出,让我们实现了吃瓜自由,您辛苦了!

瓜果那么甜,是因为有人帮我们吃了苦。

世上没有平白无故得来的果实,有的是替我们负重前行,辛苦又无私的播种人。

图片

湖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米有袁隆平,鱼有刘筠。

袁隆平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而刘筠让中国人的餐桌上多了一条鱼。

如今,我们去菜市场,随时都能看到新鲜的鱼,但在1957年以前,水产市场中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可是不可多见的奢侈品。

自古以来,这些鱼只可以在池塘里生存,无法在池塘里繁殖,想要养鱼,只能去江河里捕捞鱼苗,其效益极其低。

如何能自主培育鱼苗,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1958年,28岁的刘筠主动请缨开始了对四大家鱼的生殖、生理及人工繁殖研究。

刚刚新婚的刘筠卷起铺盖,带着学生便奔赴鱼苗试验基地,开始了鱼苗培育事业。

图片

刘筠在实验基地指导学生检查实验鱼

当时,试验基地人多床少,一张床要横躺四个壮年汉,许多时候,刘筠都是在渔棚的长椅上过夜的。

虽然环境艰苦,但他从不在意这些,而是一门心思用在工作上。

他亲自深入36个县市的江河、池塘、湖泊采取了上千份实物样本,证实了池养家鱼的生殖细胞能够发育,再通过人工催产,就能实现人工育苗。

最终,他攻克了养鱼的关键性问题,“四大家鱼”才被端上寻常百姓家的餐桌。

图片

刘筠工作照

刘筠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鱼痴”,一辈子都在和鱼打交道,80岁的时候,还整天泡在实验室,蹲在养育基地摆弄那几条鱼。

儿子刘少军深受父亲影响,大学时选择了鱼类专业,延续着父亲的事业。

他想像父亲一样潜心钻研养鱼之道,让更多新鲜好吃的鱼进入千家万户。

后来,人们总能在学校鱼类实验室里看到,一老一少,一起做实验,一同探讨,孜孜不倦;

在外面的洞庭湖畔的试验基地,这一老一少又经常顶着烈日、赤着脚在田埂上、池塘边采集样本。

图片

刘少军在养鱼基地

正是他们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付出,才让我们实现了吃鱼的自由,让鱼“游”进了无数人的餐桌。

我们富足生活的背后,是几代人努力的成果,他们从上一辈手中接过传递棒,继续做着为人民服务的事。

虽然辛苦,但他们依然乐此不疲,因为在他们心中,早就把万家幸福,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

清澈的爱,只为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民,年年有鱼吃,我们也会年年不忘养鱼人。

图片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当我们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医生总是能伸出援助之手,帮我们消除病痛。

医者仁心,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在健康的前线,为我们保驾护航,他们在世间行善,从不求回报,是上天派发到人间的天使。

比如,刚刚离开我们不久的吴孟超院士,那个说要开刀到100岁的他,在99岁的时候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见过吴孟超的人,一定会对他的手印象深刻。

他的手因为长期握手术刀,右手食指末端的指节已经完全变形,指尖向内弯曲。

图片

吴孟超展示他右手“钩子”般的食指

吴孟超靠着这双变形的手,在从医78年的时间里,先后完成16000多台肝胆手术,成功救治了万余名患者。

他的医术高超,手术刀法稳、准、快,被人称为“吴氏刀法”。

不少在其他地方治不好的疑难杂症的患者都慕名前来,寻求救治。

图片

手术中的吴孟超

他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诸多荣誉傍身,他却说自己不过就是一个医生,最大的快乐就是救治病人。

这是一个一生都在和疾病做斗争的战士,对于病魔毫不手软,对于患者全是慈悲之心。

问诊之前,细心准备好病人的资料,细细查看;对于病人提出的问题,总是不厌其烦,一遍遍耐心解释;

救治用药时,也总是为患者考虑,尽量用便宜的药,减少重复的检查。

据说这样做,每年能给病人节省7000多万元。


2012年“感动中国”组委会给吴孟超的颁奖词是:

“手中一把刀,心中一团火,他是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手术刀是他的武器,心中的火是他对病患的热情,为了救助他人脱离疾病,他弯下了自己的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医者仁心,一个伟大的医者,不仅凭医术,更凭仁爱感动世人。

图片

择一事,尽全心,用一生的心血,服务他人,不求回报,但求不负初心。

“甜瓜院士”吴明珠,一心扎根新疆,只为岁岁瓜果飘香;

“养鱼院士”刘筠父子,两代养鱼接力,只为我们年年有鱼;

“肝胆之父”吴孟超,醉心于医学,只为患者健康幸福......

我们如今能衣食无忧地过上安逸富足的生活,都是因为有人在背后默默奋斗的成果。

“科”之大者,为国为民,他们堪称中国的脊梁。

人一生的追求到底是什么?有人给出了最可敬的答案: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说: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中国人怎么不行了。”

正是这种不服输的劲儿,让他在新中国初期,毅然决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把自己毕生所学运用到祖国的建设中来。

不断推出新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的国防事业竭思尽智,做出重大贡献。

图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

“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够实现禾下乘凉梦,(如果)我没有实现,我们的后继人会实现的。”


他一生躬耕田间,只为天下稻香年丰,用尽毕生心血解决了中国十四亿人吃饱饭的问题,人民永远把他记在了心里,他的“禾下乘凉梦”,如今后继有人。

图片

袁隆平和他的超级水稻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专家钟南山说: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就是我们医务人员的初心。”

2020年,当疫情突然袭来时,武汉封城,他逆行而上,连夜坐车奔赴武汉疫情重灾区。

带领千千万万个医护人员冲在病毒第一线,为我们的健康建立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并从病毒手中抢回了许多人的生命。

图片
  钟南山赶往武汉的车上

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科学家林俊德说:

“国家人民培养了你,你总要给国家人民做点事。”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说:

“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此生无怨无悔。”

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也用一生回报了这片养育了他们的祖国和人民,功成拂袖去,成果供人享。

我们能够有现世安稳的生活,都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默默付出。

他们毕生的追求就是国泰民安,造福后代,其高尚的品格令人敬仰,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功名利禄浮云散,唯有精神留人间。

他们把一生奉献给自己爱的祖国和人民,功在千秋,应永垂不朽。

生活这么甜,因为有人在为我们吃苦,感谢为我们吃过苦的每一位前辈,我们将永远铭记。

致敬为祖国人民辛勤付出的人们,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参考资料:

1.新疆日报:《吴明珠: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2.新京报:《“要开刀到100岁”,吴孟超院士失约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