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正中镜头下的青岛,老院落新房客的记忆

 俯首甘为孺子儿 2021-05-31

随着近些年老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改造,老院落又将焕发出新的活力,而这背后,同样延续着老青岛人根深蒂固的院落情结。虽然曾经简单而又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但好在的是,有人帮我们找了回来。他,就是著名纪实摄影家吴正中老师。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吴正中就一直钟情于老青岛人的市井文化,这一拍就是将近40年。在他的镜头里更多的也是体现着这座城市最普通的生活状态,那些饱经沧桑的老街、老院,那些人与人之间的市井温情,也是激发他不断拍摄的动力。而每次走进吴正中镜头中的那些老院落,都会激起一种源自我们内心的最温暖的情感。

Image

从胶州路116号积厚里过道望去,老院落一角。2006年
Image
新房客晾晒的鱼。这里的老屋,如今几乎都租赁给了来青务工或干杂活的外地人。2011年 

“从2007年开始,俺这个院的老住户陆续搬走了,现在只剩下了5家。这个老院现在有70多户人家,大都是外地来青岛打工的。”胶州路116 号积厚里的孙秀兰老人说。孙秀兰今年80岁,在这个老院落里住了近 70 年,是老院落里的第一代老房客,也是这个老院落历史的见证者。
 
孙秀兰14岁那年落脚青岛,一直住在积厚里。她曾当过建筑工,与男爷们一起扛水泥、运砖头、爬脚手架。为省房钱,她和丈夫、两个伯伯、小叔子、婆婆6个人住在一起,住房只有10平方米左右。解放后,原来的房东将房子交公,这段时间他们不再交房租了。后来,她和老伴还有4个孩子一起仍住在这间小屋里。前几年,孩子们在外面买了新房,搬走了。
 

Image

积厚里的居民90%以上为外地人,也就是新房客。自上世纪末,青岛逐渐呈现出解放后的大规模的移民潮。2009年 
最近这些年,随着城建规模的加快,老院落里有能力买得起房的住户,纷纷在外面购房,搬出了老院,而将原有的房子租赁给新房客。新房客们像第一代老房客一样,多是些来自全国各地以做小本买卖、装修家居、收废品、清理垃圾或在小饭店、小铺子里为人打工做杂活的农民。
 
Image

早晨,一位在楼道上化妆的来自东北的新房客。2009年 


Image

等待接水的新房客。2002年 

Image

晾晒完衣物的打扮颇时尚的新房客。2014年

Image

33岁的王德生从库房取出绢花准备出摊。王德生10年前从老家潍坊来青岛,在此院租下不到20平方的两间房,一间用来开寿衣店,另一间用作库房。2009年

Image

喜欢养鸽子的来自山东临邑的新房客陈兆前。他夫妻俩同为环卫工。2010年 

Image

从事装修业的从湖南来青岛的张先生在联系业务。2010年 

Image

边煮饭边修指甲的新房客郭女士,她随丈夫从湖南老家来青。2010年

Image

41岁的王福新的爱人带着孩子从老家潍坊来青岛看望在青岛港码头当装卸工的丈夫。中午,一家人包饺子吃,把在楼下住的老乡叫了上来。2009年
青岛老城区的这些老里院大多有百余年历史,房间不大。不过对这些租不起好房子的新房客来说,还是比较合适。
 
Image
邱女士(右)抱着孩子到王女士家串门。他俩随丈夫从老家胶州来青,其丈夫都是从事装修业的。她们分别在此院租住约8平方米的房子。2009年

Image

老房客孙秀兰与新房客王女士的孩子,逗乐嬉戏。2009年 

Image

走廊上新房客的孩童和梳头的女孩。2010年

Image

新房客用手机为自己的孩子拍照留念。2012年

Image

新房客的孩子,一个弹着吉他,一个以纸箱为鼓,敲着节拍,其乐融融。2013年

Image

10岁的陈洋四岁从老家陕西来青岛,其父母以烤肉串为生。为让陈洋学习音乐,他的父母特为他租了一架钢琴,还买了一把小提琴。他们一家三口租住在半地下室,面积约10平方米。2011年

Image
新房客的孩子在逗笼子里的鸽子。2011年
很多新房客只身一人来青岛,他们不仅要负担自己在城里的吃住费用,还要赡养乡下的妻儿老小。从潍坊来青岛已经8年的王福新,在青岛港做装卸工,每个月都给妻子寄钱。每逢农闲,妻子会来青岛看王福新,他们觉着挺满足。妻子希望老公多挣些钱,将来在青岛买间属于自己的房子,像前辈老房客那样,成为青岛新市民。这也是很多来青岛创业的新房客的愿望。
 

Image

2017年,积厚里被征收。2021年,老院落已是人走楼空,有关部门开始对其内部进行拆违施工。

Image

和其他老院落的新房客一样,新房客为有一处安身地,被跑来跑去。但愿她们一切安好。2021年
2016年,随着广兴里等老里院被政府征收,新房客及所剩不多的老房客,开始陆续搬出了老院落。2021年5月,老院落开始拆除违建房,对院内多年来积攒下的垃圾杂物进行了清理,不久老院落将以全新的面貌示人。但愿老院落连同新房客一切安好。
 

                                                吴正中

                                             2009年6月稿

                                             2021年5月修正


青岛正在加速向国际大都市的目标挺进,这座城的新与旧每天都在上演,都在变化。可以说既令人期待,又令人感慨。我是其中的参与者,又是之外的旁观者。这可能就是摄影师的位置吧——在这里,我满含深情地拍摄着一座城的新与旧,也满含深情地品味着一座城的甜酸苦辣与前世今生。——吴正中


吴正中,是80年代便已成名的纪实摄影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那些关于青岛世俗生活与市井百态的照片。即便是以30多年后的眼光来看,依然十分耐看:统统无关宏旨,却张张鲜活绵密;毫无见证历史、批判社会的雄心与企图,却充满一股子沉淀了经年岁月与人生况味的烟火之气,蒸腾缭绕,氤氲生发,在草芥庶民们的五脏六腑间呼吸出入,通回流转;不露声色地散发着他们在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与大一统体制之外的真实平淡,凡俗自在。

难能可贵的是,吴正中的这种摄影姿态,虽然高度个人化,却决不自说自话、封闭孤立。他虽无意于纪录社会变迁,但变迁的痕迹与脉络,却因着他时间上的持续(自80年代始,迄今30余年),与空间上的延展(几乎遍布老青岛的每一处角落),自然生成。他对于人情世故的细腻感触与着意刻划,以及那透着熟昵的幽默调侃劲儿,仿若一种润物无声的粘性剂,将走街串巷的随意张望,粘连、胶合成对一方土地风物人事的生动绘本。或者说,是一个人与一座城——他和青岛之间的一条脐带。——摘自李楠《摄影的好看与耐看》

吴正中镜头下的青岛,难以忘怀的“幸福楼”
吴正中镜头下的青岛,老院影壁墙的光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