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培养
2021-05-31 | 阅:  转:  |  分享 
  
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培养

江桥镇中心小学姚冰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话告诉我们要善于提问,还要巧问,巧妙的课堂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反之则千呼万唤难出来,时间被白白地浪费掉了,出力不讨好。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呢?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几点建议。

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参与学习。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目的是把学习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情境中,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约分”时,可以讲《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猪八戒得到了一个大西瓜,他想:别人不管,怎么也得给师傅留一块,八戒想出了四种分法:①平均分成两块,其中1/2分给师傅;②平均分成四块,其中2/4分给师傅;③平均分成6六块,其中3/6分给师傅;平均分成8块,其中4/8分给师傅。同学们,你们能帮八戒分析一下吗,哪种分法给师傅的西瓜多?设计这样的故事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起来,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学习的状态。这就为探究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必须进行创造性教学。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自己一个一个来回答。特别是一些后进生,即使有问题也不敢向老师提问。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一是有的教师担心学生会打乱本已设计好的教学程序,担心自己在学生当中的威信受到挑战。二是有些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担心会被老师和同学瞧不起,没有足够的勇气提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必须进行创造性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索需求。

新课程改革,其质量观是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而具有数学问题意识,善于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是学生学习好数学的基本要求,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于问题中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引领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那么,教学实践中,该如何进行创造性教学呢?我们的体会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尝试接触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是高境界的教学方法,比直接给答案好的多。通过挖掘教材中矛盾的因素,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发现问题,交流经验,明确相关事实,这样学生思维处于最佳激活状态,学起来特有兴趣,容易提出问题,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比较2/5和1/4的大小,经过同学们的交流讨论就得出了很多方法:①通分法;②把分子都变为2再来比较;③化为小数比较;④画线段图观察等。在学习中,教师不能替代学生做所有的事,也不是无目的地放任学生合作探究。而是及时给予方法指导,进行活动调控,保证学生始终有目的地进行合作探究活动,从而每个人都能参与其间,获得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机会。一般的,对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提示,数学基础较差的,引导更直接一些,基础较好的,更突出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

三、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和欣赏学生提出的问题,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对待学生疑问,教师不要压制、阻塞学生的思路,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幼稚,不合情理,没有思维价值,教师也应给予精神上的鼓励;特别对那些不循常规、独辟蹊径,思维具有创意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以激励其他同学积极思维。所以说,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和蔼的态度、鼓励的目光、亲切的笑容、肯定的手势、娓娓的诱导,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精神鼓励,变不敢问为敢问。

总之,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认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数学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献花(0)
+1
(本文系姚冰12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