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和国首次评军衔,16个元帅候选人,最终只有10人被授帅衔

 快乐老年435 2021-05-31

1955年9月27日,在灯光璀璨的中南海怀仁堂,毛主席亲自向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十人颁发元帅军衔命令状。元帅军衔,既是新生的共和国给予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最高荣誉,也是党和人民赋予开国元勋们的重大责任。

相比于首次全军大授衔仪式,共和国首次评衔工作早在数年前就已经着手展开。正如毛主席所说:“搞评衔,本来就是件很大的工作,也是件很不好搞的工作。”这其中不仅任务繁杂,而且政策性极强。尤其是对高级军事将领的评衔工作,既要考虑不同革命时期的综合情况,还得平衡“山头”,鼓舞人心。正因为如此,元帅作为新中国军衔的最高等级,其评定工作也最为慎重。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开国元帅的10人名单是如何最终出炉的故事。

共和国首次评军衔,16个元帅候选人,最终只有10人被授帅衔

共和国十大元帅

1953年正式全面启动评衔工作,总干部部草拟16人元帅大名单

在新中国即将成立一周年的时候,1950年9月13日,朱德总司令在总干部部管理部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建立军衔制度的问题,他说:“部队三等九级的等级制必须建立,尽量争取在明年的服装上把阶级标明出来。”并将评定军衔作为1951年军队工作的首要任务。只可惜,此事后来因为抗美援朝而被耽误搁置。尽管如此,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指导下,解放军总干部部对全军干部军衔进行了有限范围内的试评工作,取得了一些经验,为人民军队实行军衔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

1952年11月13日,彭德怀在中南海居仁堂主持中央军委例会,专门传达中共中央的一项重要决定:在1954年之前,全军要实施征兵制、薪金制、军衔制以及勋章奖章制,简称“四大制度”。在这次会上,彭德怀重点强调军衔制既是军队正规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激励官兵上进心和荣誉感的需要,必须尽快实施。

1953年1月,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实施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的指示》,要求全军在上半年有组织有计划地完成实施军衔制度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草拟授衔条例及实施规程,进行军衔鉴定,研究制定军衔肩章、标章、识别符号及服装样式,制定编制军衔等。

共和国首次评军衔,16个元帅候选人,最终只有10人被授帅衔

罗荣桓具体负责军衔评定工作

解放军总干部部根据军委的《指示》精神,也即刻发出《关于军衔鉴定工作指示》,对军衔鉴定的内容及基本要求,军衔鉴定工作的领导与方法,作了规定与要求。至此,共和国首次军衔评定的各项准备工作全面展开。不久之后,为了加强对军衔评定工作的组织领导,中央军委专门成立了军衔实施委员会,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担任主任。

1953年4月,经过两个多月的初评,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根据军委意图草拟了一个16人元帅人选草案。这16人均为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主席、副主席以及部分委员。

其中,军委主席毛泽东作为大元帅人选;军委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林彪、高岗以及军委委员粟裕、刘伯承、贺龙、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张云逸、罗荣桓等人被列为元帅入选。

由此,共和国最早的一批16人元帅大名单被上报给中央军委,最终由军委开会讨论决定最终人选。

对标苏联军衔制度、内部人员调整,16人名单缩减至12人

众所周知,新中国首次实施军衔制主要是在模仿苏联现行的制度,而当时的苏联国家元帅设置为1个大元帅,13个元帅。参照苏联的情况,军委主席毛泽东被授大元帅毫无异议,因此后续需要从其他15人之中确定13个元帅。

共和国首次评军衔,16个元帅候选人,最终只有10人被授帅衔

粟裕最初也在16位元帅候选人名单

4月底,中央军委经过讨论,同时结合部分人员的个人意见,从15人元帅拟评名单中删除了粟裕和张云逸的名字。1个大元帅、13个元帅的名单也随即定稿。

然而,好事多磨。因为要处理“高岗事件”相关事宜,经毛主席批示,原本打算1953年7月之前就结束的评衔工作被叫停延期至1954年年底。

1954年12月,共和国军衔评定工作再次启动。1955年1中旬到2月上旬,中央军委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召开座谈会,专门就授予元帅、大将、上将人选进行研究。

由于此时人民军队的最高指挥机关出现较大人员调整,同时根据毛泽东“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不评军衔为好”的建议,共和国元帅参评人选也随之发生变动。高岗被除名;刘少奇与周恩来全职负责政府行政工作,退出军委;邓小平被增补为军委委员。因此,经过多次讨论研究,元帅(含大元帅)参评人选为新成立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与委员,合计12人。其中,大元帅拟授军委主席毛泽东,元帅拟授军委委员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1位同志。

共和国首次评军衔,16个元帅候选人,最终只有10人被授帅衔

大将张云逸资历老,也曾被列为元帅候选人

毛泽东、邓小平主动辞衔,开国十大元帅名单正式确定

正当彭德怀与罗荣桓联名将拟授元帅军衔的名单和意见报告给毛泽东的时候,大元帅唯一人选毛泽东本人却坚决不同意被授大元帅军衔,理由很简单: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也不方便。尽管刘少奇、周恩来以及诸多民主人士几番劝说,无奈毛泽东态度坚决,最终决定:保留大元帅军衔,但暂不授予毛泽东同志大元帅军衔。

因为毛泽东的辞衔,开国元帅候选人名单只剩下11位军委委员。巧合的是,此时的苏联在经历“贝利亚事件”、斯大林逝世之后,其国内元帅也是11位。

1955年9月3日,解放军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副部长宋任穷给周恩来总理和刘少奇委员长正式递交报告:“关于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问题,中央已决定现任军委委员之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十一同志均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特呈请国务院转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理授予军衔的法律手续。

共和国首次评军衔,16个元帅候选人,最终只有10人被授帅衔

毛泽东、周恩来都是主动辞衔

按照以往经验,这样的报告递交之后,后面的工作实际上就是走走流程,如果没有突发变故,应该是不会再有变动的,此时离正式授衔只相隔20多天。可是,这个节骨眼,又有两位同志主动辞衔。他们就是陈毅和邓小平。

9月9日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讨论有关授予元帅军衔问题。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央秘书长的邓小平主以自己主要负责党务,在军队并无实际性工作为由,主动提出不授元帅军衔。同一时间,在国务院主要负责外交工作的陈毅也以类似理由,主动推辞授元帅衔。

两天后,中共中央书记处再次召开会议,专门讨论授予元帅军衔问题。经过综合考虑,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同意邓小平推辞授衔的请求,但依旧授予陈毅元帅军衔。(其中原因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之前写的《陈毅、邓小平同时提出不授元帅衔,为何只批准了邓公的请求?》)

共和国首次评军衔,16个元帅候选人,最终只有10人被授帅衔

邓小平本在元帅序列排第7

9月23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授予十位军委委员(除邓小平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共和国十大元帅名单正式对外公布。

结语

虽然最终授衔的共和国元帅只有十人,但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开国元勋又何止这些!不管有衔没衔,他们一心为民,只愿此身长报国;他们淡泊名利,无须仕衔论英豪。虽然岁月不居,他们都已离我们而去,但在南昌城头、井冈山上、大渡河边、太行山顶……依旧有他们穿越战火硝烟的传奇。他们必将是闪耀在共和国天空上永远不落的星辰。

闲聊之中,错误难免,欢迎指正交流!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就地点击评论分享留言!还可以点击关注,聊聊咱们感兴趣的那些事儿。

参考资料:

《最“帅”大将粟裕同志第三次让"帅"始末》 亚高原

《1955年首次授衔的前前后后》 人民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