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邦称帝后,为避免父亲向自己跪拜,想了个法子,后世沿用了千年

 liuhuirong 2021-05-31
大家好,我们的建筑尘封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前言:在《礼记·郊特性》有文记录:“大夫之臣不稽首,非尊家臣,以避君也。”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一直讲究礼仪兴邦。自西周时期实行分封之后,便制定众多复杂繁琐的礼仪,重在阐明等级之间的分明,不可逾越。这些礼仪后世就一直沿用下来,即使有改动,但等级的观念一直未曾有过动摇。

古装历史剧中常有这样的场景,上朝的时候,大臣们一起向君主下跪行礼。其实回溯千年历史,最早君臣之间并没有这么多讲究,见面多为点头示意,随着朝代的更迭,制度的发展,礼仪的完善,才形成各种繁复的礼仪规矩,而跪礼只是众多礼仪中的一种。 

不言而喻,我国一直都是礼仪大国,早就形成了一套完善且严格的礼仪制度,君臣、父子、夫妻之间要严格遵从。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常说到的一个词就是礼乐崩坏,由于战乱纷纷,各种礼乐制度慢慢的被弃用,尤其一些势力大的诸侯更是不愿再遵守,悠然享受着和君主同等级的礼遇。

皇室之中礼仪众多就不说了,在一些王公贵族家里,礼仪也是颇为繁琐。早上起床先去拜见各个长辈,吃饭不能与长辈同桌,即使同桌也不能先于长辈动筷诸如此类。

刘邦出身草根,无才无能,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但他擅长左右逢源,笼络人心,招揽无数人才投奔于他,辅佐他顺利起义推翻秦王朝,建立了自己的天下,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万人之上。

他招揽的人才不但助他开国,也时常救他于危难之中,当刘邦沉迷在咸阳纸醉金迷的生活时,好在还有张良等人看清时势,及时上谏刘邦吸取秦亡国的前车之鉴。大家都学习过的鸿门宴中,刘邦也在樊哙、项伯等大臣的协助下成功逃跑,经过一系列事件后,刘备学会韬光养晦,暗中培养势力,等待和项羽正面抗衡的一天。

到了楚汉之争,刘邦在彭城败给项羽,项羽抓了他的父亲与妻子进行胁迫,当着刘邦的面要把刘太公烹煮食之。然而刘邦没念什么亲情,还和项羽说煮好了自己也要分一份,刘邦对父亲到底有多大的孝道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贵为天子,自己都不讲孝道怎么服众。所以,刘邦就先委屈着自己,以“父子之礼”每隔五天拜见一次父亲。这从礼仪上来讲完全正常,儿子拜见父亲,似乎天经地义,其父亲也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直到有一天,刘太公身边的人提醒他道,刘邦虽然是你的儿子,但如今是皇帝是天子,要拜也只拜上天,怎么能拜你呢,这样岂不是显得你的地位在皇帝之上了,这于理不合,有损皇帝威严,下面的大臣们对此也是颇有微词。

这些话点醒了刘太公,意识到如今身份地位不同,自己该和其他人一样对皇帝敬重。从此以后,每次刘邦来拜见的时候,刘太公都会提前出门相迎,对刘邦行君臣之礼。刘邦对自己的父亲拜见自己极为不适,但刘太公的做法又是完全符合宗法礼仪的,刘邦苦于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来中和,只能日日受自己的父亲叩拜。

终于大臣给刘邦想了一条妙计,将刘太公封为“太上皇”,这称号虽然没什么实权,但对刘邦来说着实方便,刘太公作为太上皇不用再向刘邦行礼了。这个办法极好的解决了皇帝和他的父亲之间到底该怎么行礼的问题,又合乎礼仪,又没有失了作为君主的威严。后世也就一直延用下来。

刘太公是历史上第一个活着的“太上皇”,而后像唐玄宗李隆基清朝乾隆皇帝都是在死后才获得这个称号。

结语:宗法礼仪制度是千百年来文化发展的产物,是适应当时朝代发展需求的一种制度,其中的迂腐、封建自不必多说,刘邦与其父亲的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其中的荒诞。自辛亥革命之后,这些封建制度终于被推翻,延续上千年的制度也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