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届行书展作品集》:入展作品欣赏(第十期) 书法小知识:自中唐以后,禅宗艺术精神为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开启了进一步发展的大门,并以自己新的姿态,冲击着行将衰落的文化理念。 一直以来,中国人对待知识的态度很严肃。因为是本土文化,对于圣贤的说教大多是以设坛讲经的方式来接受的,具体为先生讲学生听。对先人的说教,以后发展到了几乎是咬文嚼字式的理解。而禅宗在宣传教义和学习义理上,与当时的讲、经学风截然不同。 它提倡对待知识和学问的态度,要用研讨和辩论的方法;提倡理解认识事物,应从事物的主要精神实质来把握;要求只讲“义理”,小讲一章一句;提倡通过“妙悟”、“个性自悟”来理解事物的主要大意。这种精神引入到了书法领域以后,便出现了以表现个人对事物主要精神的理解,通过简练的笔墨线条,以比较放纵的手法,来表达个人情感和个人意趣的创作状况。反对那种刻板的、工整的、千篇一律的线条来进行书法创作。 到了宋代,这种书风在书法创作中被广泛地提倡,并影响至今。禅宗又称“佛心宗”,“即心即佛”的佛性论是禅法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讲求心外无法,世间之法都是人心的自然流露,提倡“性自天然”、“个性自悟气”、“妙悟”、“顿悟”,把个性对事物的感悟提高到很高的地位,强调个性差异挖掘个性感受的“佛性”。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一思想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和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意义。 禅宗强调挖掘个性感悟的独特性,在艺术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随着禅宗重视本心、追求本色思想的深入,书家已不愿受前贤笔法的束缚,提倡书法表现个性思想,体现胸中意境和情感,反对刻意作态;提倡天然妙趣及纯真、纯美的韵味,认为天工就是自然,天工就是本色。这种落拓不羁、轻松自在和富有宣泄意味的书法,被世人称之为“禅意书法”。 (未完待续) 靳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文章节选自:《禅宗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影响》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横图 ![]() 长图 ![]() ![]() 长图 ![]() 长图 ![]() 长图 ![]() 横图 ![]() ![]() 横图 |
|
来自: mengk4fz0yyf5h > 《行书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