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临近,在进行专题复习及真题训练时,我们不难发现,中外关系史一直是近现代史命题的重点与难点。近现代外交记录着走向世界的进程,又渗透于中外关系史的诸多核心知识点中。 本期螺蛳君为你梳理、总结近现代外交的核心知识点。 近代西方列强通过发动对中国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此同时,随着列强入侵,中国开始在制度层面与国际接轨。从清朝末年的总理衙门、外务部,再到民国初年的外交部,近代中国的外交制度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中国外交体制日益近代化,逐渐合乎国际惯例,并且催生出一大批职业化的外交人才。 ●这是成林、文祥、宝鋆三大臣在总理衙门办公时的场景 (1)英国首先通过鸦片战争获得利益,古老中国大门被迫打开。随后列强又相继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侵略战争,并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被动地向西方开放。 (2)19世纪后期,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19世纪90年代,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逐渐形成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妄图独占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则出卖民族利益来换取外国支持(如袁世凯与日本签署“二十一条”)。一战后,英法力量削弱,美国经济实力增长,日美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1919年巴黎和会在英、法、美的操纵和日本的威胁下,和会拒绝了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中国外交的失败诱发了五四运动,最终迫使政府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劳合·乔治,奥兰多,克里孟梭,威尔逊 (4)20世纪30年代日本法西斯势力抬头,继而侵占中国东北,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人民经过14年抗战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一度积极抵抗,中期虽有动摇但坚持到最后,并且做出了收回领事裁判权、争取领土主权的努力。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二战后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 【启示】 1.近代中国历届政府虽然都做过争取和维护国家主权的努力,但不平等性长期存在 2.事实充分说明,弱国无外交,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后盾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 【新中国外交的特点】 ①基本特点: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②外交政策的立足点: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③外交的重要基石:重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④经历了从重意识形态到重国家利益,由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
✔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状态 主要原因:美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权政策。这期间,美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侵朝、入侵台湾海峡 ✔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并最终实现正常化 美在苏美争霸中相互削弱并处于劣势,迫使美调整战略和对华关系;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的霸权政策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尼克松访华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美国“和平演变”的战略在东欧、苏联得呈,使之加紧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国际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繁荣 文案:李佳滨 | 编辑:金婷婷 原创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 螺老师 18969909657(同微信) 感谢耐心阅读,喜欢一定要“在看”↘ |
|
来自: 昵称70396782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