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丁:深圳未来经济再成长的战略支点

 齐一摄现美 2021-05-31

宋 丁

进入十四五,感觉深圳的压力好大,决策层用了九个字形容:“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这个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一方面是这两年国家给予的大湾区核心引擎、先行示范区、特区40周年深化改革开放的方案和授权清单、深圳都市圈战略等一系列重大荣誉和责任,另一方面是今年一季度的主要经济数据,深圳在四大一线城市中表现偏弱(见下表)。这个形势,这个局面,深圳有压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图片

数据来源:各个城市官方统计数据。

其实,对深圳来讲,压力本身倒是算不了什么,40年来深圳没少过压力,也都挺过来了。关键是,如何锁定造成压力的焦点,成功地化解压力,并变压力为动力。

当前深圳压力的焦点是什么?说起来似乎千头万绪,但概括起来,线条并不复杂。我感觉,深圳城市的整体架构中,这些年来存在着两大层次的结构失衡,而且这些失衡还比较严重。只有坚定地、高效率地、持续地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才能成功扭转目前的困局,从容应对国家赋予的各项战略使命。

我把两大层次的结构失衡分为宏观层面的经济社会结构失衡和中观层面的经济内部结构失衡。

先来看宏观层面的经济社会结构失衡,它的表现是,多年来的发展重心集中在经济科技产业和项目上,强力推进了深圳的经济和科技创新发展,使得深圳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和科技创新发展的排行榜上一直处在榜首或领先的位置。但是,深圳的社会层面的发展,例如住房、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却在总体上处于全国同类城市中的落后位置,构成深圳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严重丢分项。这些重大的经济社会结构失衡情况也给深圳造成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房价高企下广大普通市民住房难问题,市民子女入学难问题,市民就医难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深圳看不到吗?当然不是。但深圳相比同类城市,可供应土地显得不足,为了保证经济建设的较快增长,不得不在有限的供地里拿出更多的土地和空间发展工商物业,客观上挤占了有利于平衡社会发展的公共服务事业和项目空间,这就造成了深圳宏观层面长期以来的经济社会结构失衡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深圳已经开始对严重失衡的经济社会结构实施高强度、大规模的调整,例如,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强力推进基础教育,有效增加中小学学位;再如,去年以来,宅地供应大幅度提升,全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等等。这些措施的落实将有效缓解和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

再来看中观层面经济内部的结构失衡。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深圳就启动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二十多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在快速发展中,在土地利用的产业布局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产业导向出现了偏颇性地向两个端点推进的现象,一个端点是,利用旧改城市更新,大力推进以M0新型产业用地为基础、以写字楼为主体的城市商务综合体建设,另一个端点是,利用工改工,大力推进以M1普通工业用地为基础、以新工业园区为主体的制造业基地建设。

这两大类产业用地看起来似乎很好,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就M0来看,“新型产业用地”这个概念显然被用偏了,大部分城市更新的M0项目都发展成为以写字楼为主体的城市商务综合体,导致深圳商办物业面积大幅度上升,总面积甚至超过了纽约,在P2P爆雷退租、中美贸易竞争等背景下,商办物业需求严重萎缩,导致深圳写字楼平均空置率一路攀升,达到了30%的高度,最高的片区甚至超过70%。

从M1“普通工业用地”看,深圳对制造业保护性发展的姿态全球独有,也很有深圳底蕴和特色,然而,在工改工实践中,以M1模式保留和改造下来的普通工业园区又面临深圳近年来大面积退工潮的巨大考验,很多工业园区尽管改造完成后,功能得到很好的提升,然而,厂房出租形势并不理想,大量工厂仍然在地价房价高企的压力下不断迁离深圳。深圳的传统工业园区格局已经难以维持制造业对深圳经济增长做出应有的贡献了。

这就是中观层面深圳经济内部的结构失衡现象。应该如何调整这个失衡问题,才能保证深圳经济在新形势下继续实现均衡、快速、高效发展?我在前不久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已经提出,不应再拘泥于概念上的M0、M1属性,M0新型产业并不单指商务型产业,高科技研发等产业更是新型产业,而M1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普通工业用地,可以有大量的高科技制造以及相关配套产业链,包括各类配套服务业。可见,在某种意义上看,M0、M1的划分,其界限已经不那么清晰,M0在向高科技研发及高端智造的“实”的方向走,M1在向以高端实业为基础的综合配套服务链的“虚”的方向走,有点殊途同归的意思。因此,我提出建议,把这二类用地合并,推出一种全新的高端混合型产业用地概念,我把它称为“智创产城综合体”用地。

我的观点是:智创产城综合体将成为深圳未来经济再成长以及实现城市升级的战略支点,也将成为深圳未来经济成长的最佳空间爆发点,当然,它也将成为深圳调整经济内部结构失衡的战略平衡点。

我来解读一下这个“智创产城综合体”。首先是“智创产城”,这个层面是对应深圳这座城市的,“智”讲的是城市的智慧基础,以5G、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基础的智慧城市大平台,在这个基础上,深圳未来发展的核心依托是基于高科技研发创新和文化创意的“创”和以高端产业链为主体的“产”,包括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高科技研发及制造业、升级版的传统工业、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等等。在“智”、“创”、“产”基础上形成的新型“城”市,就是深圳以及各大城区。

深圳在“智创产城”的整体架构下,真正推进城市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城市经济更高更快增长的核心实体空间平台就是一个个的“综合体”,这些肩负深圳重大发展使命的现代化“综合体”是由一个个实力型企业开发和运营的平台型产业空间,可以说,它们是既往M1和M0两大类产业用地的融合版,它既纠正了原来M0商务综合体的华而不实,导入了完备的高端研发智造产业链,也克服了原来M1普通工业园区的实而缺链,导入了完备的支撑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金融、科技研发、综合服务产业链。

如果说,深圳这座城市是“智创产城”的“线、面、体”,千百个高端“综合体”就是这个“智创产城”未来经济成长的一个个战略支“点”,没有这些支“点”,就无法形成深圳“智创产城”的“线、面、体”。遍布深圳全城的这些“综合体”战略支点将成为未来深圳经济的主要产业运营源、利润源、税收源和市民收入源。

深圳十四五及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建成全球顶级的“智创产城”,而支撑这个战略目标的空间载体就是成百上千的“智创产城综合体”。深圳目前已经出现了一批具备基本条件也颇具探索性的这样的大型综合体,例如天安云谷、星河WORLD等等。这些智创产城综合体拥有宽阔的产业空间,有相对完备的综合服务产业业态,有支持高科技企业和产业孵化、加速的高端生态系统,是集智慧平台、创业创新机制、高端产业链和城市综合服务体系于一体的超级产城运营服务系统。

事实上,深圳培育的一大批著名企业,包括华为、腾讯、大疆、比亚迪、立讯精密、工业富联、中兴通讯、平安、招商、华侨城、华强等高科技、金融、互联网、文旅等类企业都已经或者正在谋划开辟各类智创产城综合体项目。相信不久的将来,深圳大地上将出现千百个各具特色的智创产城综合体,它们将以全新的空间形态和产业链模式肩负起为深圳落实国家经济中心城市、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区、大湾区核心引擎、深圳都市圈核心城市等重大角色的基础性使命。

一个智创产城综合体可能算不了什么,但是,成百上千个智创产城综合体联合行动,足以让深圳经济实现战略跳升,大踏步进入全球最强城市行列,真正实现全球标杆城市的宏伟目标。

所以,我认为,深圳在调整城市结构、推进城市升级方面,最应该关心的主要就是两件事,宏观结构调整方面,就是加大、加快住房、教育、医疗等重大公共服务项目的发展,中观结构调整方面,就是大力推进智创产城综合体的发展,第一件事可以大力完善深圳的城市社会综合服务功能以及有力提升深圳的城市综合竞争力,第二件事可以让深圳未来的经济成长踏上更高水平的台阶,取得更大的成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