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变教育观念,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转换语言模式

 一个大风子 2021-05-31

“我没办法……”、“我是学不好了”、“这有什么用呢?”孩子一旦说出这些话,表明了孩子在某些方面丧失了自信,只要有这种想法就会连带其他方面的能力也逐渐丧失自信,到最后慢慢就造成生活和学习上的全面落伍。严重者甚至出现生理上或者心理上的疾病。

经常使用这些消极的语言模式会让人作茧自缚、自困愁城,就像小狗咬着自己的尾巴在不停地转圈,结果搞得自己精疲力竭却还是原地未动。

一个人的内在信念决定一个人的语言模式,而一个人的语言模式也反映和强化一个人的内在信念。

积极的语言模式会反映和强化一个人的积极信念,消极的语言模式会反映和强化一个人的消极信念。因此,当一个人总是使用消极的语言模式去表述问题时便会不断强化自己的消极信念,使自己走进用消极语言垒砌成的“死胡同”,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希望,从而丧失解决问题的信心。

消极的语言模式大体分为如下三类:

第一类:自我设限式

例如:“我没办法……“、“我不可能……”、“我没有资格……”、“我脑袋就是笨!”

第二类:以偏概全式

例如:“绝对没有……”、“从来就没有……”、“完全不是……”、“总是如此……”

第三类:忽略未来式

例如:“我是学不好了”、“没希望了”、“反正就这样了”、“这有什么用呢?”

要改变这种徒劳无益的做法我们就必须突破消极信念的束缚,将消极的语言模式转化为积极的语言模式,让自己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希望。下面我们就通过具体示例来学习如何转化语言模式:

自我设限式的语言转换:

孩子说:“我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这说明孩子有消极的信念:否认自己有改善的能力。

家长要转换成积极语言:“你一定能找到专心学习的办法”。

这是强化孩子的积极信念:让孩子肯定自己有改善的能力。

孩子说:“我不可能评上三好”。这说明孩子有消极的信念:否认自己有获评的希望。

家长要转换成积极语言:“只要你坚持努力,你就有评上的可能”。

这是强化孩子的积极信念:让孩子相信自己有获评的希望。

孩子说:“我天生就不爱学习”。这说明孩子有消极的信念:为自己不爱学习找借口。

家长要转换成积极语言:“你要找到学习兴趣的方法”。

这是强化孩子的积极信念:让孩子坚定找方法比找借口更有用。

以偏概全式的语言转换:

孩子说:“父母从来就没喜欢过我”。这说明孩子有消极的信念:否认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家长要转换成积极语言:“爸爸妈妈只是不懂和你有效沟通的方法”。

这是强化孩子的积极信念: 承认父母对自己很关心。

孩子说:“考试时我总是紧张”。这说明孩子有消极的信念:只要考试我就必定紧张。

家长要转换成积极语言:“并不是所有的考试都令你紧张呀”。

这是强化孩子的积极信念:让孩子知道也有不紧张的可能性。

忽略未来式的语言转换:

孩子说:“我就这样了”。这说明孩子有消极的信念:在未来我绝不会有发展。

家长要转换成积极语言:“我坚信你的将来会更好”。

这是强化孩子的积极信念:让孩子知道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

孩子说:“我就是学不好数学”。这说明孩子有消极的信念:我永远都不能学好数学。

家长要转换成积极语言:“当你找到方法时就能学好数学”。

这是强化孩子的积极信念:让孩子知道必须努力去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各位,自信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前提,也是孩子的“慧根”之一。很多不自信的孩子就是因为家庭教育的不当,家长抱着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导致缺乏自信心,孩子慢慢失去了自己的主见,每次遇见困难就会退缩、逃避、放弃,从而自己失去了宝贵的成功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