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已做好应对突发重大变异研发新型疫苗准备

 昵称散步收藏 2021-06-01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侯建斌

近期,各地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明显加快。截至2021年5月30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63917.2万剂次。

5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透露,5月以来平均每天接种1247万剂次,是4月的2.58倍,其中单日接种最高超过2000万剂次。

不过,在加快推进疫苗接种过程中,个别地方组织工作不够精细、精准,存在“一刀切”管理简单化的现象。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二级巡视员崔钢指出,前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已经针对防范这些问题多次提出要求,强调各地要及时发现和纠正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和能力,加强风险排查和防范,确保疫苗接种安全。

崔钢强调,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继续加强对各地指导,坚持精细化、项目化管理,以及接种数量和质量并重,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可迅速开发针对变异株的疫苗

目前,各地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根据“应接尽接、梯次推进、突出重点、保障安全”的原则,分批次加快推进疫苗接种工作。崔钢说,各地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了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

据崔钢介绍,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整体策略充分考虑疫情防控要求,接种工作主要围绕两个重点:一是重点地区,包括全国疫情发生风险高的口岸城市、边境地区、大中城市等;二是重点人群,风险高的人群如冷链从业人员、医疗卫生人员、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高等院校学生及教职工、大型商超服务人员和保障社会运行的交通、物流、福利机构相关人员等。

进入5月以来,全国累计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50例,连续18天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涉及多个省份。这也意味着,疫情呈现出传播速度较快,毒株传播力强的特征。

那么,国产新冠疫苗对变异株是否有效呢?对此,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副总裁张云涛介绍说,国药利用在海外Ⅲ期临床获得的血清在中国开展交叉中和实验,包括在南非发现的毒株、英国发现的毒株以及来自中国不同地区发现的流行株。截至目前,这些血清仍然能够与这些病毒发生良好的中和反应,疫苗具有良好保护性。

张云涛说,病毒变异是永恒的。就目前来看,只要病毒变异可控,疫苗就可以提供保护。而且,在整个疫苗研发过程中,灭活疫苗含有病毒抗原成份较多,相对而言,保护的广谱性更好,对变异耐受性更好。

张云涛表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中国企业也做好了应对突发重大变异研发新型疫苗的准备。比如,可以迅速开发针对变异株的疫苗。变异株疫苗可以同现有疫苗相互序贯进行使用;也可以用开发出的变异株疫苗和现有疫苗作为多联多价疫苗进行注射防治。

就疫苗审评审批过程,我国已经形成良好的监管和审评审批机制,疫苗的整体工艺开发、质量标准等都已流程化。在张云涛看来,疫苗的开发会非常及时,能满足在变异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监测数据显示疫苗是安全的

在接种过程中,疫苗接种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备受关注。专家介绍说,疫苗不良反应是指因疫苗本身的特性引起的,与受种者的个体差异有关的,而且与预防接种的目的无关,或者是非预期的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介绍说,一般反应主要是指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一过性反应,比如发热、局部红肿、硬结等症状,这些反应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医疗处置,很快会自行恢复。异常反应,主要是指造成受种者组织器官或功能损害的不良反应,往往需要进行一定的医疗处理,发生的非常罕见。

冯子健说,疫苗接种后,在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特定疾病保护的同时,由于疫苗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受种者个体之间的差异,确实有少数受种者在接种后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一般来说,这是作为一个外源性的生物物质进入人体以后产生的非预期的反应,不是疫苗质量问题、也不是接种差错所造成的。

据冯子健介绍,我国的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起步于2005年,这几年发展的非常迅速,疫苗不良反应监测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11年和2014年分别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国家疫苗监管体系中不良反应监测指标的评估,各项监测指标都达到或者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评估的标准。

“这次新冠病毒疫苗大规模接种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对疫苗安全性的监测高度重视。”冯子健指出,在整个接种过程中,除组织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接种服务队伍以外,还强化不良反应的监测体系,县以上各级疾控机构均安排专门人员收集、管理、分析、评估不良反应的监测数据。

冯子健透露,截至目前,各种监测数据表明,我国现在正在大规模接种的疫苗是安全的。

据了解,为保证按时完成全程接种,获得更好的保护,国家卫健委按照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方案,对近期的接种工作进行了统筹安排。

崔钢透露,6月10日到30日,主要针对已经接种过第一剂次的对象人群集中开展第二剂接种,对于有特殊需求的,比如出国和其他疫情防控等,可以继续接种第一剂次疫苗。7月以后,会继续全面推进第一剂次和第二剂次接种工作。

建立人群免疫还有距离

在我国入境防控政策已经非常严格的情况下,还会出现由境外输入的病例造成的本土病例,是否意味着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难度增大?常态化防控措施是否会相应调整?

对此,冯子健回应称,近期,一些地方出现本土的感染和传播病例,说明目前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需要继续按照常态化防控的要求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时刻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不能因为国内有一段时间没有发生本土病例就麻痹大意。现阶段我国疫苗接种工作在快速推进,但是离建立完善的人群免疫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冯子健说,我国对境外输入的人和物都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将接触境外人员和货物的工作人员列为重点人群,并作为疫苗接种的优先人群,同时坚持定期开展核酸检测、体温监测等健康监护措施。这些严格的防控措施,可以极大降低由境外病例引起本地的疫情风险。

不过,新冠肺炎作为一种新发的传染病,对它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入、不断丰富和完善的,随时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冯子健坦言,这就要提醒我们,在防控中要高度警惕,严防麻痹和松懈的情绪。

近期,特别在广州、深圳发生的本土疫情,都是由境外病毒输入引起的,病毒的传播能力比以前有所增强。“对现有的防控措施提出不小的挑战。”冯子健强调,要根据新情况,把防控疫情传播工具包中的各种工具都调用出来,精准和有力实施,在实施力度和实施范围、措施持续时间上可能都要作出相应调整。

来源: 法治日报——法制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