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省《鱼藻图》

 liangdatushu 2021-06-01

余省《鱼藻图》

手卷 设色宣德笺本 1741年作

28.5×157.8 cm. 约 4.1 平尺

钤印:余、省

藏印: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古稀天子、静宜园、乾隆鉴赏、瀛堧阁鉴藏章

题识:余省恭绘。

题签:清余鲁亭鱼藻图。乙巳年(1965 年)六月,庄严。钤印:酒后

乾隆御题:菁藻琳池缛,连行戏众鱼。至清安用彼,知乐亦欣余。癸酉御题。钤印:齐物、轻吟寄遐

著录:

1.《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七)》P4104,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年。

2.《御制诗二集》卷三十八 P25,见《御制诗文全集》第三册 P10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年。

3.《清宫内务府活计档案》乾隆六年六月二十七日条目。

4.《国朝院画录》卷二,见《历代书画辑录》第一册 P400,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年 8 月。

5.《历代著录画目》P93,福开森编,台北,1982 年(人民美术出版社于 1993 年亦出版此书,本条目据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7 年第二次印刷本)。

温馨提示:左右滑动浏览

《石渠宝笈》中,计有著录余省画作37件,可知其受乾隆眷隆之盛。余省(1692-1767后),字曾三,号鲁亭,江苏常熟人。其出身于书画之家,清·佚名《读画辑略》)有载:“余珣,字荀若,号荆山,善写生,师邱庆馀而自成一家。弟璜亦工人物。子省,字曾三,蒋文肃荐入画院,同值九人,省恩遇最优,赏赉频数。在苑三十年,以老告归。”

其弟余穉亦擅绘事,工花鸟,画作别出新意,与兄余省同供奉内廷。此昆仲二人未入宫廷前,曾为内务府大臣海望家门客,同时亦受业于内阁学士、花卉名家蒋廷锡。二人笔墨,所作翎毛、虫鱼皆造型生动传神,设色清丽古秀,可谓栩栩如生,且尤以兄余省为甚。

据乾隆二年六月二十七日《清档·记事录》载:“内大臣海望将画画人余省、周錕、余穉三人恭画绢画六副并伊等职名缮写折片,交太监毛团等转奏,奉旨:着令此三人在咸安宫画画处行走。钦此。”可知乾隆二年(1737)六月,余省被荐入宫于咸安宫作画,时其46岁,正值其画技成熟之时。

又乾隆二年《清档·记事录》记:“七月十二日,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世杰、高玉传旨:着传与海望,将画画柏唐阿王幼学除所食二两钱粮,再新来画画人余省、余穉、周鲲等三名,每名每月赏给钱粮八两。钦此。”则可见其深受皇恩,为乾隆皇帝赏识,故以“新人”身份,每月可得“钱粮八两”。

对比《清档·如意馆》、《清档·杂录》所载,方琮、金廷标等入宫时,钱粮不过六两。即是自雍正朝已入宫画家如陈枚、孙祜等,亦仅十一两。

此外,乾隆八年(1743)七月八日《清档·记事录》又载:“司库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传旨:画院处画画人等次,金昆、孙祜、丁观鹏、张雨森、余省、周鲲等六人一等,每月给食钱粮银八两、公费银三两;吴桂、余穉、程志道、张为邦等四人二等,每月给食钱粮银六两、公费银三两;戴洪、卢湛、吴棫、戴正、徐焘等五人三等,每月给食钱粮银四两、公费银三两。钦此。”则将入宫仅六年之余省,列为“第一等”画人。

之后,乾隆皇帝又将余省画作列为“头等”收藏、装裱等,此皆可见余省画艺之高,又深受赏识。

余省《鱼藻图》,局部

此余省所绘《鱼藻图》,宣德笺本,设色,绘游鱼九种于藻荇之中,杂以虾蚌蟾蜍。卷末款识:“余省恭绘”,钤“余”、“省”二印。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篇》。

《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七)》著录内页

卷上乾隆御题诗一首:“菁藻琳池缛,连行戏众鱼。至清安用彼,知乐亦欣余。癸酉御题。”钤印:“齐物”、“轻吟寄遐思”。乾隆七玺全,另钤有:“古稀天子”和“静宜园”二印。

余省《鱼藻图》,乾隆题诗,局部

乾隆皇帝曾数度题诗于余省画卷。此摘录数则,以窥其对余省之盛赞。

如题余省《菊花》,诗云:“能知画外趣,堪作画中诗。”题余省《仿宣和三思图》,诗云:“余省写生手,仿摹亦称颂。稍命展扩之,宛见薪传火。”题余省《杂花草虫》卷,诗云:“写生有如此,传神亦云得。”

而此《鱼藻图》,诗“至清安用彼,知乐亦欣余”则是“知鱼之乐”也。《庄子·秋水》中《知鱼之乐》篇,有超然物外,相忘于江湖之逸趣。又《逍遥游》中,“游”之放浪形骸,生云外之志,亦得文人之思。故“游鱼之乐”即澄明与洒落也。此外,“鱼”与“余”谐音,亦得“年年有余”之佳寓。

“癸酉御题”知为乾隆十八年(1753)。

余省《鱼藻图》,局部

《鱼藻图》中,“鱼藻”语出《诗经·小雅·鱼藻》:“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意即颂赞周王饮酒之平和安乐,原有君民同乐之意,北宋《宣和画谱》专辟“龙鱼”一门。

而历代官窑瓷器中,以“鱼藻”为纹样者,亦是不乏,如莲池游鱼,水波游鱼,水藻游鱼等。

余省《鱼藻图》,局部

此作,九种游鱼徜徉藻荇之中,或大或小,或单或双,或三、五追逐,鱼水相融,各尽其态,甚为惬意,令人神往此间游弋逐戏之乐。

画中众鱼,则或觅食,或受惊吓而作往下俯冲状等,极富生机,又唇须可见,鱼嘴微启,鱼鳍直立,鳞片则用细笔勾出,且的前深后浅变化,焦墨点睛,鱼尾轻灵,即是鱼鳃也以细笔勾勒,足见余省写实画艺之高。水草随波晃动,上浓下淡,甚为逼真,又落英飘落,浮萍点点,间作一虾或青蛙,点缀其间,更滋生趣。

全卷,笔墨疏简精到,行笔挺秀酒脱,形象饶有韵度,意趣悠然而生,具有秀逸爽放,天然无饰之艺术面貌。其中,各鱼有大小之分,似暗寓君臣之尊卑,尤是卷末所绘鳜鱼,则如此片水域之王者,大尾上翘,四鳍舒展,霸气十足。

清宫内其余画家,如郎世宁等,也作有“鱼藻图”,但生意盎然、恬静清新如本幅者,当可谓罕有其匹。另有宋范安仁《鱼藻图》、恽寿平《蓼汀鱼藻图》、明缪辅《鱼藻图》,亦难及是卷“如鱼得水”之韵欢快。

余省《鱼藻图》,局部

是卷,未署年款,然据《清宫内务府活计档案》乾隆六年载:“本年七月初三日首领李久明持来群鱼戏荇图一卷,说太监毛团传旨着余省照临一卷钦此”,可知《鱼藻图》当创作于乾隆六年,时余省49岁,亦是同一年,其被钦定为一等画画人,正值画家艺术生涯盛期。

此时,余省入宫数年,得以遍览宫中名迹,又应与诸如郎世宁、丁观鹏、孙祜等时有交流,其画艺更得以精进。故此时,其相较于刚入宫时已受乾隆赏识之画艺,业已不可同日而语,谓之臻境亦不为过。

石渠宝笈鉴藏印 与 乾隆印谱对照

石渠宝笈鉴藏印 与 乾隆印谱对照

是卷中,“古稀天子”玺印,可见乾隆皇帝对此画之喜爱,年至古稀时,仍多次赏玩。乾隆二十二年(1757)九月,余省以“展视父母坟茔”为由,出宫返乡,此后未归。料想乾隆展此画卷时,亦当睹物思人,慨思良多。

而所钤“静宜园”则可知,是卷曾收藏于乾隆帝十分青睐的香山行宫静宜园中。乾隆十年,其敕命在香山修建静宜园,建成二十八景。乾隆十二年香山行宫更名为静宜园。

其《御制静宜园记》,曾云:“乾隆乙丑(乾隆十年)秋七月,始廓香山之郛……予始往游而乐之。自是之后,或值几暇,辄命驾焉。盖山水之乐不能忘于怀。”此间“山水之乐”与余省《鱼藻图》“游鱼之乐”可谓相得益彰也。

余省《鱼藻图》,局部

卷中左下钤有“瀛堧阁鉴藏章”,据闻此印为王福庵所刻,暂不可得知。笔者另考王韬(1828-1897),曾有《瀛堧杂记》六卷,所记皆为沪上之擅画者,于沪上文人、名流与艺术家之身披轶事记述尤详,可作参考。

王韬,字紫铨,号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等,长洲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谋生沪上,后因触犯清廷,逃亡香港,而后漫游欧洲各国。晚年在沪上主持《申报》编务,又办弢园书局,主讲格致书院,学贯中西,工诗文。

《石渠宝笈》著录之余省作品,现身于市场者,可谓寥若星辰,《鱼藻》画作更仅此一件,而如是作之精,且虽经多年流传,卷幅内部仍基本保存清宫旧貌,亦是难得,可珍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