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北地区植树造林并不一定对生态有益

 荒野守护人 2021-06-01

水的无效蒸发(一)

西北地区植树造林并不一定对生态环境有益

我国西部,特别是干旱的西北地区如何发展?首先不是园区特区,不是土地财政、高楼林立,不是金融衍生品,而是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正事实事,通过经验教训的、资本实力的、科学技术的积累,来提升自己的禀赋结构,解除要素约束,治疗先天的内伤,实现绿色发展。怎么治疗?本人接下来会把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一一表述出来。

我们就从农业时代开始吧,因为问题就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这里的比较优势就是地广人稀土地辽阔,生长期的夏季光热丰富昼夜温差大,农产品质优量高,中原农耕就西进北上。无论汉唐明清,还是屯垦戍边移民、军需民用、商品生产,农耕代替游牧无法阻挡。

农耕的劣势是缺水,那就解决灌溉水源,而这个灌溉绝不可能是高效用水的灌溉,一定是粗放的大水漫灌。大水漫灌在大西北就是大水蒸发,不管你有多少水,不给你调来多少水,长江、珠江、贝加尔湖水调来也都会蒸发光。三峡工程最大库容近400亿立方,而仅就甘肃民勤一个县,如果这400亿立方的水暴露在风吹日晒中,一年就蒸发得一滴不剩,蒸发完留下的就是盐碱,然后是寸草不生。蒸发后,天上的降水也不会在本地见效,而是被风吹到别处,降水有降水的原因和规律。

今天,事实的真相是:只要大水漫灌等强烈蒸发仍在继续,就谈不上生态治理;生态治理成果再多,如果照旧是大水漫灌、所有强烈的无效蒸发没有阻断,那一切为零。民勤红崖山水库号称“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其实是最大的人工蒸发器,因为是平原型的蓄水浅蒸发凶的水库。水渗漏在地下永远在保存着,不怕,怕的是珍贵的淡水暴露在风吹日晒中的强烈无效蒸发。然而目前普遍盛行的做法是:衬砌渠道,硬化河床,修建水库,大水漫灌。或补水到湖泊、人造水景,水波荡漾心花怒放——不让水下渗珍藏,想方设法暴露出来让风吹日晒强烈蒸­发——最终失去太阳能的转化贮存,不能实现负熵流的增加。

眼下,我国除了兵团、农垦系统外,在北方、西北寒冷干旱区的广大农村,因为当初包产到户时的地块儿太小太碎,所以高效用水的模式始终无法施展。从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到天山南北,从华北平原河套宁夏到柴达木,如此辽阔国土上的大水漫灌是瘾君子在吸毒:越盐碱干旱越大水灌,越大水灌越盐碱干旱,从而制造出两大癌症——盐碱化荒漠化。就因为一个原因:降水量太少而蒸发量太大。强烈蒸发的结果就是珍贵的淡水(甜水)被白白大量蒸发,留下的盐碱(咸水)越来越多(水变得越来越苦、涩、咸),产生致命的结构缺陷。

禀赋要素升级,缺陷修复:从小处着手,从能够做得到的入手,作者设计试验了集生产生活为一体的生态建筑,专利号:ZL201620624133.0,设想以此安顿广大西北地区依赖内流河水库而大水漫灌的各行各业的人口,之后再在农村实施土地扭转,集中连片、适度规模化经营,从而推开高效用水的灌溉。这时候,即可废弃内流河上所有的蒸发强烈的水库、衬砌的渠道,让水自由流淌渗漏,只要把水放下去无限循环起来,地下水位保持在在3-7米内,用不着你去忙活着植树种草治沙,大自然自我会修复,具备自生能力的原生态植物自然覆盖了裸露的沙土,大西北根本性的生态恢复、环境改善指日可待,干旱地区水资源问题迎刃而解——绿色发展落到实处——升级托底的禀赋要素,修复致命的结构缺陷。

现在兴起了植树造林治沙栽梭梭,从甘肃民勤到内蒙阿拉善库布其再到华北平原,是故意装糊涂,还是真的不知道是浅层土壤水养活了草灌乔各种植物?需要人做的仅仅只是不要让水无效蒸发了,保持3-7米的合适地下水位。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科技推广的条件源于交易成本大降剩余大增,技术增密水到渠成。

中国是世界上同一纬度冬最冷夏最热之地,冬供暖夏降温的能源支出很大,在北方70%左右用于建筑供暖降温。中国整个能源结构中煤炭又占到了70%左右。你看看中国的人口、城市密度图吧,黄淮海平原到汾渭谷地,就说工业、城市的烟囱你管住了,那密集村庄里千家万户的冬天炭火炉子你咋管?煤改气后气从哪来?费用多少?雾霾咋治?

这种封闭用水的、集生产生活为一体的建筑,环境效益、资源效益、能源效益将是不可估量的,是治霾利器。

把多年的工程治水转变为生态治水、生态保水、生态涵水、生态养水。由此来恢复有机农业,恢复肥水不外流的传统,在解决无水不污、垃圾围城、食品安全、失地失业、城市膨胀、住房交通、雾霾垃圾等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中来一个釜底抽薪

以色列并没有去治沙、植树造林、在南部干旱区造水波荡漾的人工蒸发器——湖泊水面湿地。而是自始至终着眼于提高用水效率,也有北水南调,但却做足了在封闭的系统中用水、防止水的无效蒸发的文章。所以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增加到了800多万,一贫如洗战火纷飞中在不断强大繁荣,耗水量却不断下降,在实践钱学森“多用光少用水”上,犹太民族给全球做出了榜样。800多万人口,13亿方水,中国甘肃的河西走廊500多万人口,81亿方水。还在嚷嚷着缺水、调水。而缺水缺地缺油缺气的犹太人再次昭示人类的真谛:智力资源才是最好的资源。只有人的智力创新才能弥补大自然致命的结构缺陷。

禀赋要素再升级,致命缺陷的再修复:以色列有20%的阿拉伯人,这160多万的阿拉伯人并没有勾结域外几亿穆斯林弟兄去搞分裂闹独立破环国家,军队中同样有20%的阿拉伯青年在守卫国家的安全,防止同宗同教的阿拉伯弟兄颠覆国家,以色列的穆斯林十分守规矩。因为生活在犹太人为主体的这里有希望啊!在以色列,正是“希望”的温度,消融了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对立,弥合了文化宗教的分歧,稀释了民族心理的差异。“希望”不是空头支票,首先是个人的实际利益。从根本上说,伊斯兰文明的一切,内在的精神信仰到外在的生活生产都源于干旱缺水。而以色列创造的神话打破了水对文明的制约,那是整个国家方方面面的体系和能力的不断提升创新过程。

我国区域辽阔,名族多样,文化底蕴浓厚,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也应该能够做到相辅相成。修复要素禀赋结构缺陷的绿色发展,让物质经济和文化精神的不断积累,使各种信仰的各民族过上美好的生活。

作者简介:柴尔红,男,1965年生于甘肃民勤,1985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中学语文、地理老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