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土地盐碱化将是致命毁灭

 荒野守护人 2021-06-01

水的无效蒸发(二)

——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土地盐碱化

将是致命毁灭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每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时,我们就损失了能在将来用于做某种功的一定能量。这就是所谓的熵。熵是不能再被转化为做功的能量。熵的增加,意味着有效能量的贬值、退化或耗散。熵的概念表明,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转换,即从可利用到不可利用,从有效到无效,从有序到无序,从有用功到无用功,从有使用价值到无价值,从利用到污染。

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摄取能量和物质,同时也向周围环境排出废物,是以环境的更大熵增为代价来减少本身的熵。因此,只要有人类存在,自然环境的熵增是不可避免的。

在天然自然或者是人类诞生的初期,由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影响还是微不足道的。地球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通过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能够承受保持地球正常运行和演进所能容纳的熵流的最高极限,包括人类少量的能源开发、消费和废物的排放所产生的熵流。也就是说,大自然既能够向人类提供所需的熵流,同时又能分解处理人类排出的熵,这样人类的生存环境会处于某种稳定的状态之中。

人类在数量激增生产发达创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由于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产生了超额熵增,自然环境本身提供的负熵却不足以抵消与平衡,从而引起了生态危机,产生致命的结构缺陷。

在我们当下的社会中,人们普遍接受一种单一单向的社会发展观。社会被认为应该是处于发展之中、进步之中的。“发展”是社会主流话语和大众话语中的大词,为整个社会所推崇。而对于稳定与不变,则持一种否定的态度,甚至人们会为此而恐慌。将人类社会视为一个物理系统,则发展意味系统要发生变化,有更多的物质和能量输入,更多的垃圾输出。对于人类文明总体而言,存在一个不可回避的物理约束:即地球有限,太阳每日照射到地球上的阳光能够被利用的也有限。

简言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太阳。因而,“发展”存在着天然的限度。超过资源、环境、生态承载力,盲目发展的社会,将会由于这个限度的存在而崩溃。最终的劳动生产率是零,是负数。这样的发展就是“燃烧”,烧掉能源,耗掉资源,留下污染,环境退化——最终导致熵值增大。同样的,社会、文化领域也有一个熵定律,这个熵定律要求人们客观对待阶层群体差异、文化宗教信仰民族地域差异,融合不同,甩掉包袱,增大社会文化的“负熵”,实现人心凝聚的长治久安共存共赢 。

自从“美金”成了“美钞”,金融帝国早就封闭、不顾、忘记了这个熵定律的基本事实,但我们不能忘。面对全球金融资本,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有自己的战略定力,不能遮蔽了双眼,否则,就是双重甚至多重输出。

首要的禀赋要素:北部中国,即干旱、半干旱区,以及(-淮线以北)季风区的旱季(9-次年的6月共10个月),最主要是无效蒸发。无效蒸发的结果是淡水资源紧张,同时矿物质聚集而盐碱化,太阳能的捕获转换贮存下降。

从河西走廊天山南北的新疆到中亚的广大丝路地区,年降水量极少,蒸发量却极高,冬天漫长寒冷,夏天酷热。风沙干旱,光照强,温差大,这些基本的自然环境过去如此将来照旧。

 

丝路沿途全靠高山流出的河水滋养,一片片绿洲才得以形成。连绵的山脚下,漫漫戈壁黄沙之中,一片片充满生命力的绿洲,在古代,是东西方交流的踏脚石;到了现代,照旧是支撑起经济和整个地区人们生活的基石。

有水成绿洲,无水是沙漠,水多是盐碱。在丝路沿线地区,人们想尽办法开发利用水资源、建设人工绿洲:在河道上筑坝拦水、修建水库,开渠引水,灌溉农田,建起城市,发展工业,连起交通网。丝绸之路是珍贵的淡水资源支撑的。

几千年来,干旱区的灌溉农业,把人类的文明从狩猎采集的局限中解放出来。但是,这种干旱区的灌溉农业除非像埃及尼罗河定期泛滥时的冲刷、稀释一样,有“灌”又有“排”,盐碱得到及时的稀释冲刷,否则,这种干旱区的农业工业城市人口依赖水利设施,就像吸毒的人无法离开鸦片一样。

浇足浇透后的瓜果飘香麦浪滚滚及城市繁荣都是瘾君子在依赖毒品:越灌溉越盐碱干旱,越盐碱干旱越灌溉。直到高效用水的滴灌等出现,才构成千年的拐点。就因为一个原因: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太大。强烈蒸发的结果就是珍贵的淡水(甜水)被白白大量蒸发,留下的盐碱(及咸水)越来越多(水变得越来越苦、涩、咸)。

     

丝路经济带应该是当地民众受益,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受益的多赢的绿色发展模式,而不是水资源耗尽,盐碱留下,生态退化,熵值无法遏制的致命毁灭。

作者简介:柴尔红,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