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与自然的博弈谁

 荒野守护人 2021-06-01

水的无效蒸发(六)

人与自然的博弈谁

民勤

笔者的家乡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由于是干旱地区,降水极少(多年平均100毫米),蒸发极大(多年平均2600毫米以上),发展农业种植是“非灌不殖”。从1958年开始,农业种植就由“引水灌溉”变成完全彻底的“截流灌溉”——修水库让所有的水一滴不露地进入庄稼地。这是一个咋样的地方!一年到头几乎没有阴雨天,特别是夏天,无遮无拦的大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地面上任何一点水分都逃不过蒸发,绿色植物、种植的庄稼,能活就活,不能活,你就自生自灭。人类的灌溉却创造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民勤县红崖山水库

经过若干年的种植灌溉,到了1972年1973年左右,在最下游的东湖镇中渠西渠等乡镇,打出的井水开始苦、咸、涩,浇到地里庄稼成片死亡,逐渐地,58-60年饿死人的忧愁开始笼罩在人们心头。到了包产到户还是一样的,一年不如一年,投亲靠友陆陆续续人口外流。女大嫁人嫁到上游的甜水地方,男大就打光棍外跑,有女不嫁苦水区,好男不在苦水呆。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种的是及其耐旱产量很低的“喀什白”小麦,春天播种前上游的水库浇多少种多少,一直到成熟再无水可浇,“割麦、收麦”叫“拔田”,因为完全是旱生的,没有浇水后的土壤紧实拔不动。凑合到了1999年,中央出了“人畜饮水”专款专用项目,在上游打深井找甜水,管道输到各家各户,五天一供水,否则,人口外流得会一个不剩。

至于沙漠危害,是在西边盛行西北风的迎风一侧才有,并且,多少年人们已经积累了应对的经验、办法、措施。倒是对沙漠,谁都知道沙漠里头水浅水甜,谁都知道那是不花一分钱不出一份力的最好的水库,把水蓄存在沙漠里不会被蒸发,还会过滤得更干净;沙子是治理盐碱,解除土壤板结,增加土壤通透性保水蓄水的最好材料。突破绿洲外围,在长城外面的沙漠里放牧生活的民勤人也不少,到再外的茫茫沙漠中阿拉善蒙古地方像贝都因人一样生活的民勤汉人则更多。

到了2007年秋天,温家宝总理视察民勤,随后一个投资47亿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开始实施,上游武威凉州的水库向民勤放水,再加黄河调水,到达民勤的地表水达到《规划》要求的3亿立方上,晃晃荡荡存在水库里。水多了,地下水的开采大力压缩,庄稼地能浇来自上游水库的3、5次甜水,最下游的东湖镇中渠西渠等乡镇的盐碱地在3、5次甜水的稀释下渗后,盐碱缓减,但是,地下水比原来还要苦涩咸了,别说人畜饮用浇灌庄稼,鸟兽们都会毒死。

人口外流后人少地多,现在水库甜水多了,一年灌溉3、5次,生产生活改善了。这些年改革开放搞活,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那是亘古未有的,是当初最夸张的想象力都未曾预料到的。但用水方式彻底的改变,水利工程的重新评估,发展方式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农业的脆弱性,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单一农业经济的低附加值···人文的衰落,全国一样,社会资源都集中到了城市。(修水库的时候,我们没有打井、抽水、水泵等技术设施,不得不用水库截水蓄积灌溉。

大修水库,截流灌溉的大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巩固和建设新国家开始了,结束贫穷落后的大好机会到了。1952年,朝鲜尚在热战之中,就在这一年的10月毛主席视察黄河,“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从此,每当冬季农闲,黄河两岸人声鼎沸、红旗招展。在20多年里总共使用了7.7亿立方米的泥土和1400千万立方米的石头把黄河牢牢地夹在原地。在这之前它是年年决口,岁岁漫堤。7.7亿立方米!这相当于高1米厚1米的围墙绕赤道20圈,相当于修筑4条万里长城。

  与此同时,“根治海河”、“修好淮河”全面拉开,使这两条水系的总排海能力扩大了4倍。从此涛声止息,幅原千里的黄淮海大平原水落田出。在这个过程中全国总共有3亿多亩的低洼易涝盐碱露出了芬芳的土壤,仅此一项就是埃及所有耕地的10倍。“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今”华夏大地何时发生过如此剧烈的变化? 

然后就是筑坝水库、引水灌溉..... 

随着水利设施的兴建,华北大片大片的低洼盐碱地、靠天吃饭的旱地得到了彻底的改造灌溉。另一处著名灌区“河套灌区”,1950年的灌溉面积只290万亩,今扩为900万亩,再加宁夏灌区,这哥俩都在干旱地区,是“既要引黄泡地灌溉、又要洗盐下排”,除了强烈蒸发消耗巨量黄河水外,现今富含化肥、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的尾水直入黄河,农业“面源污染”由此可见一斑。

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战风沙斗盐碱。

1957年,毛主席又发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此时的中国,由于工业革命才刚刚起步,水利建设最初所依赖的是新生的社会组织方式---农业合作化、集体化制度。中国农民就是靠人众心齐、大锤铁锹、手推肩扛,再次展开了中国农业灌溉革命的辉煌大幕。水利部长傅作义曾做了一个题为《四个月的成就等于四千年的一半》的总结,说截止到1958年1月31日,四个月扩大灌溉面积一亿多亩,相当于旧中国四千年以来所积累灌溉面积的一半。在以后的十几年岁月里,随着赶超战略的重工业进程所提供的机械、能源、技术的强有力支持,到70年代中后期,中国完成了人类文明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农业灌溉革命。全国拥有有效灌溉面积7.3亿亩,占世界灌溉面积的1/4,居世界首位;人均灌溉面积超过了世界人均水平。把灌溉密度(灌溉面积占实际耕作面积的比例)提高到了47%,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为13%)。

“黄河泛滥、三年两决口、26次大改道”的罄竹难书灾祸被彻底根绝;“黄河决口,黄金万两”——几千年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相互勾结串通,趁机搜刮民脂民膏发国难财的遗毒、沉疴、顽疾,被新生的、世界上最清廉最高效的人民政权从皮毛到骨头刮得干干净净。

1952年,毛主席走过的华北黄泛区,包括焦裕禄战斗过的兰考,是水位太浅,强烈无效蒸发后,野生碱卤,地尽不毛。“春天一片霜,夏天明晃晃,秋凉冬寒碱嘎巴”,成了所谓的“北方中低产田”。今天这一带是河道尽束,大堤高悬,打井抽水,水位巨降。雨水的淋溶下渗,使得土壤盐碱化不治而愈。

水利灌溉工程不仅是灌溉面积的数倍增加,也是灌溉结构的战略调整。灌溉要解决的是天然降水与作物的需水矛盾,这个矛盾在降水丰富的南方远没有北方尖锐。虽然受水源短缺的限制,在干旱地区实施灌溉要比湿润地区困难得多,但增产效果却更为强烈,就像当年的郑国渠。因此,在新中国新的灌溉面积中,有2/3增加在华北、东北、西北。


籍此,中国一举扭转了“南粮北调”的被动局面,彻底圆解了用7%的土地养活22%人口的千年梦想,也为国家工业化无偿奉献着——从统购统销到公购粮,从大型农机具上工地到知识青年下乡,消纳工业品化解危机风险。

在生死存亡的恶劣地缘政治环境下,在重工业军事工业优先的赶超战略下,只能用行政手段压低价格、扭曲市场、调动所有的资源力量搞发展,包括水利工程,包括农业生产,包括统购统销、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大炼钢铁大跃进......因为当时,除了亚非拉的穷小弱国,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和全球地缘关系极其危险,黑云压城城欲摧,孤立、封锁、讹诈、控制、肢解的企图,一天都未消停。中国周边、国际变局,始终没有给中国地缘关系转好的机遇窗口期。“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但遍天下的亚非拉穷小弱国,在经济发展,在方方面面,确实帮不了我们什么,我们还得帮衬人家,他们能帮我们的,只是国际政治、外交、道义层面上,不可能在真正的国家实力上,帮我们挺起什么。只有靠我们自己的一系列组织化过程去渡过难关、化解风险、完成积累。

代价、成本 、后果与弥补、修复

但是,在华北、东北、西北辽阔的国土上大兴水利工程,三北地区大片的旱作农业被旱涝保收的灌溉农业取代——水的大规模转移。这种转移几十年后惨重的资源代价、生态代价、环境代价、物种多样性代价,在今天也是无以伦比的。这种代价,习以为常的人是无法想象的。

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那句话再次应验。要素禀赋中的致命结构缺陷像利剑一样再次高悬头顶。大自然无声的反抗和报复,那才是最后的真正胜利者。


本文作者简介:柴尔红,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