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匡衡的知新力—古今人物与知识管理(三)

 于兆鹏 2021-06-01

匡衡的知新力

大家都知道有一个“凿壁偷光”的故事,讲的是西汉的一个农民孩子叫匡衡。

匡衡是当时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官至丞相。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

匡衡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这段故事是不少人读过的版本。这其中固然可以看出匡衡的勤奋和坚持,但还有一个方面不可忽略,那就是匡衡的借书学习法和借光读书法的妙处。

从知识管理角度来看,一个人的知识掌握速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通常称为知新力


什么是知新力呢?知新力是一种知识创新的能力。关于知新力,日本著名的知识管理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了一个知识螺旋模型。如上图所示,这个知识螺旋模型说明了一个人的知识跃升,需要经过四个阶段:

  • 内隐化:学习新的知识;

  • 结合化:深入理解,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结合和重构;

  • 外显化:将自己的知识分享出来,分享的方式可能是文章,也有可能是说给别人听;

  • 社会化:最后是社会化,也就是知识必须与其他社会个体产生碰撞,并形成自己的知识圈子。

我们看一下匡衡为什么学习能力如此强,这与他常年形成的借书阅读和借光读书的习惯有关。我们知道借的东西是有时间界限的,无论是书和灯光,自己的东西总感觉是永久拥有的,所以时间紧迫感不强,相对于有时间制约的人来说,就容易懈怠和散漫,知识结合化的速度就会放慢。

匡衡则不一样,正因为这些都是借的,他才会高度集中注意力,利用尽可能短地加速理解,加快知识结合化的速度。这也是匡衡的学习力和知新力比常人要快2—3倍的原因。

我们从中能学到的是,学习和知识获取,必须要给自己设定期限,并做好时间记录。尽可能缩短知识结合化的速度,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知新力,让自己的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据优势。

请思考:你认为知识学习的时间期限通常设置为多长时间比较合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