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导、尊重和规则:别让孩子触发你的情绪失控

 新用户75021kDM 2021-06-01

经常读到关于妈妈的情绪平和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提醒容易发脾气的妈妈们注意保持平和,但没有一个妈妈愿意让失控的情绪影响到孩子。就像今早一位妈妈对我说的:在三个又打又闹的孩子面前,我真的做不到平静!所以让妈妈保持平和,也许先要解决妈妈情绪问题的常见触发点:孩子的行为问题。

如何解决呢?如何让孩子的行为不挑战你的底线?我想应该关注三点:

一、 创造让孩子平和的环境

前天带女儿在儿童医院看病,非常嘈杂,仔细听,有孩子们的哭闹,有大人的呵斥呼喝:不许跑!干什么!干嘛老是哭!还有大人间互相的埋怨。

我同情孩子们,在生病难受的时候,在科室间跑来跑去,在等待几十个人才轮到自己的时候,他们需要更多的理解,他们需要看到大人的平静和耐心,他们也需要工具和环境让自己安静下来。

我带了一本书和纸、笔给女儿,上午3个多小时,我自己读了大半本书,女儿坐在我旁边,画了一些画和读了一本不太厚的达尔文传。除了我们之外,我没有看到其他人在读书,医院里也没有提供书籍、玩具让孩子们可以安静的玩一会。大人们不耐烦的呼喝孩子只让孩子们的苦恼加剧,而且医院墙上、物品上的涂鸦也是无聊的孩子们不尊重他人物品的行为结果。

我提到这个例子,不是夸耀自己。 在让孩子平静的环境里,大人自己要示范平和的行为,也需要提供工具让孩子平静。 在去孩子经常哭闹或者会让他觉得很无聊的地方之前,尤其要注意创造一个让他平和的小环境。


(配图一张美国儿科医生诊所的候诊室)

二、尊重孩子也管理孩子

一个经常被贬低或呵斥的孩子也很难懂得尊重别人,体贴别人。 在我的观察里,在被贬低、斥责(明显的或者冷淡的)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善于沟通,经常心存怀疑,难以与人合作,展示良好的行为。



我们家长平时需要尊重孩子、引导而不是呵斥孩子,让孩子体会平静的、有规则的、互相尊重的人际交往和环境。除自己之外,我们也需要关注孩子打交道的成人包括亲戚、课内、课外老师和孩子的朋友们是否做到尊重孩子。

在尊重孩子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管理孩子。

大多数孩子是好动的,需要家长去引导和管理,他们才能够玩起来,也能够静下来。

举例来说,美国有个特许教育项目叫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 – 知识就是力量),这个项目帮助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因为美国很多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忙于生计,没有时间陪孩子,引导孩子的行为规则,项目里教给孩子们一套上课时用的,也是与人交流时的规则:SLANT, 就是

  • Sit up (坐好)

  • Listen (听)

  • Ask and Answer (提问、回答)

  • Nod(点头示意)

  • Track(注视发言者)

这套规则作为学习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孩子,但作为交流规则,很值得学习,因为把尊重、专注、互动这些抽象的概念变成孩子可以做的具体的事情。

KIPP是帮助缺乏家庭引导的低收入孩子的,但是我们很多家长(包括我自己)即使收入不错,也需要更重视孩子与人沟通时的行为规则,提醒自己:

好动不等于好奇,爱说不等于会说,无礼不等于个性

三、不要让每一次失控成为下一次的导火索

无论孩子表现多么糟糕,脾气多坏,都不要脱口而出伤人的话或给孩子贴标签的话: 你总是----!你真是----的孩子!你可以说出你的愤怒和失望,你甚至可以喊,但就事论事,批评他这次的行为,而不是他的品行。当你指责他的品行时,裂痕就会在母子关系中产生,伤害和不信任就会发芽,下一次孩子犯错就会更难沟通,妈妈的情绪也更容易失控。

环境、规则、尊重和自我控制,都是培养平和、行为良好的孩子的重要因素。但文章到了结尾,要说哪一点最重要,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是practice, practice and practice (实践再实践)。 文章读到一定数量和程度就可以停止了,从一点开始坚持做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

祝每位妈妈都不用再面对情绪失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