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营公路边坡养护中的几个案例

 悠游2019 2021-06-01
正在运营的公路由于存在交通干扰、保通和车辆行驶安全等因素,其病害的治理往往与公路建设期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当然,由于绝大部分边坡在工程建设期间已基本上进行了有效的处治,因此,公路运营期间边坡发生病害的频率与规模往往相对较低和较小。因此,运营公路边坡病害一般具有如下三个主要特征。
1、规模较大的坡体病害相对较少,但由于受降雨等因素影响,规模相对较小的边坡与坡面病害相对较多。如坡面冲刷、危岩落石、边坡滑塌等。
2、边坡排水功能降低,导致边坡带病作业。
3、有些边坡病害是建设期间的缺陷遗留所致。
由此,针对以上两个病害特征,结合公路运营的特征,其养护也存在如下两个特征。
1、工程措施多采用小型、轻型易于施作的工艺,不宜采用抗滑桩、大型挡墙等大体积圬工工程。
2、截排水工程放在首位。这是由于很多既有边坡由于使用多年后原有截排水措施受损,功能退化,导致水对边坡的影响不断加大所致。
3、养护阶段边坡病害往往呈现“点多量小”的特点,故处治措施宜尽量减少多种工艺的采用,从而提高工程的可实施性。
案例
1、某相邻两段边坡的坡率约为1:0.5~1:0.75,由于建设期间用于坡面防护的相应喷混植生的铁丝网和三维网规格、基材厚度与配比、固定筋等存在一定的缺陷,以及设计时将用于固定绿化基材的铁丝网悬挂于框架梁之上,造成边坡使用多年后在雨水的冲刷作用下造成原坡面防护工程失效,导致砂泥岩边坡风化严重坡面风化剥落、落石掉块危及公路安全。

图1 喷混植生防护坡面病害

图2 喷混植生铁丝网悬空

图3 三维防护坡面病害

处治方案考虑到这两处病害边坡相邻,故考虑采用一种工艺进行处治,以提高工程在现场施工时的可实施性,且考虑到区内圬工材料欠缺和缺乏环保性,故最终处治方案为统一采用喷混植生。
但应加强喷混植生应确保用于固定绿化基材的铁丝网和系统锚杆规格,并应确保铁丝网紧贴坡面设置,确保植物生长时能与大地接触而得以生存。其次应加强绿化基材的合理配比、厚度,加强雨季期间草灌有效防护坡面作用发挥前的土工布覆盖。
2、某砂泥岩构成的边坡由于后缘结构控制的坡体出现坍塌,形成了高约2m的陡坎,且存在不断向后牵引发展变形的可能。边坡面由于坍塌物堆积,降雨时易危及下部公路安全。

图5 坍塌边坡现状

该边坡病害处治的主要对象是防止后部坍塌体在风化和卸荷作用下不断发展,但由于坍塌体前部存在高约7m的坡面,故采用挡墙支挡时施工难度大,工程的安全度较低。故宜采用轻型面板式锚杆挡墙进行防护,从而有效减小挡墙对地基和基础的要求。即利用手持风枪设置长4m的锚杆后,关模浇注厚度15cm砼面板与端头弯曲的锚杆相连形成面板式锚杆挡墙(面板置于坡面以下15cm),从而有效防止边坡差异风化和陡坎卸荷牵引。
对坍塌全前缘坡率1:1.5坡面,由于其暴露面较大,如若采用圬工护坡其防护工程规模较大,故在清表后采用绿化防护即可。
3、某边坡由于发生滑塌,后期相关单位在坡脚设置了高约7m高、厚约1m的挡墙进行防护。但由于挡墙后部与坡面之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回填,造成边坡病害仍在发展变化。

图6 挡墙与边坡的相对位置

该段边坡病害的的原处治措施存在挡墙偏高,厚度偏薄的特点,故本次病害处治时应首先探明该挡墙的基础设置规格,核查挡墙的稳定性,防止墙土等造成挡墙发生病害。在此基础上,结合后部病害边坡的特点,在墙后设置高约3m的编织袋装的回填物对后部边坡进行反压,且在最上一层编织袋中加入草灌种子
采用编织袋的原因墙后空间狭小,不利于机具或人工压实,故采用编织袋堆码可有效确保回填物的压实度。采用3m高堆码的原因是挡墙稳定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且后部边坡的病害处治不需要过大的墙后反压。
4、某病害边坡采用坡台阶状挡墙进行防护,由于墙体泄水孔设置欠合理或失效,加之边坡后部紧邻的地方公路排水问题,导致现边坡坡面渗流水现象严重,挡墙顶部出现局部开裂。

图6 坡面渗水严重

该边坡渗水的主要来源于坡后地方公路的排水系统失效所致,故应首先对地方公路的边坡进行修复,截断山体汇水在地方公路部位渗流入边坡。且为了进一步减少暴雨时地方公路的路面汇水影响边坡,宜在地方公路的外侧路肩部位设置拦水坎。
其次,利用现场既有的手持风枪在边坡挡墙部位对泄水孔进行疏通和新增泄水孔,并设置排水管有效疏排墙后积水。在此基础上,加强该段边坡的养护巡查,核查经此处治后的边坡稳定性是否可以达到永久处治的目的。
4、某边坡上部约10m的部位存在高约7m,宽约3m,厚约2m,由厚层砂岩构成的危岩体,从现场看危岩体左侧与母岩之间存在较大的凹腔,右侧面节理裂隙发育且存在植物根劈作用。体积约42方的危岩对下部的公路形成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图7 危岩左侧面的裂隙和植物根劈

图8 危岩右侧与母岩之间凹腔
该危岩系公路建设期间遗留的病害,由于当初的不合理开挖造成的岩体裂隙和凹腔而导致形成人造危岩。但由于该危岩体由厚层的砂岩构成,且危岩体厚度较小而裂隙贯通,故虽然经历了多年的暴雨而没有发生明显变形。加之区内陆震烈度较低和危岩基底与下伏基岩相连较好,故危岩虽然给人以较大的压迫感,但总体来说危险是可控的。
由于危岩体距离路面高差约10m,如若采用爆破清除就只能采用静压爆破,且爆破时需采用主动网包裹,工程造价高且施工难度大。加之危岩体从地质条件看,尚未达到一定完全清除的地步,故该方案不宜采用。
基于此,考虑到危岩周边的母岩完整性较好,故可利用手持风枪在母岩上设置锚杆后对危岩体采用主动网包裹紧箍,以提高危岩体的稳定性。继而关模后对危岩与母岩之间的凹腔采用砼浇注,利用浆体对危岩的裂隙进行灌注,从而加强危岩与母岩之间的连接。
在此工程基础上,可有效提高危岩的稳定性,降低危岩对人们的压迫感,实现对危岩的有效处治。
总之,通过以上养护期间边坡病害的处治案例,简要说明了养护期间边坡的处治理念,但具体到形形色色的养护边坡病害处治,就需要本着“从现场中来,到现场中去”的原则,针对性的具体工点具体分析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