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十年笔耕不辍乡村文化

 流星雨刘鑫 2021-06-02

数十年笔耕不辍乡村文化

老教师做公众号凝聚乡愁

金华日报 记者 陈丽媛 文并摄

兰溪老教师刘鑫的兴趣爱好很特殊,从30多年前开始,他就迷上了当地各村的历史传说、姓氏文化、民俗地理。一有空闲,他就走村串户,看历代宗谱,听老人讲故事。兰溪的646个行政村(现在已合并为327)他早已走遍,认识他的人称他是“兰溪乡村活地图”,但下村调查采风这个爱好,他一直坚持到现在。

自称文科是弱项的他,从历史散文写起,写遍了家乡黄店镇的46个村,写透了历史名胜白露山的传说故事,参与了婺文化丛书的出版,家中还有400多万字的乡村文化材料正在集结成册。从前年开始,年近六旬的刘鑫开始做微信公众号,设置《每日一村》《兰溪风光》《兰溪名人》《兰溪茶道》等十多个专栏,每天发布讲述兰溪乡村文化的推文,至今已累计超过1700篇,吸粉2400多人。

乡村文化这项爱好,曾经让刘鑫费力又贴钱,如今却让他充实而忙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村子慕名而来,请他为申报传统古村落、编写村志村史、整理家规家训、振兴乡村旅游、建设文化礼堂、开设文化大讲堂出谋划策。

兰溪乡村活地图

刘鑫是兰溪市黄店镇人,18岁进入当地一所小学任教。自认历史、地理是自己的弱项,他买了不少这方面的书籍补短板,渐渐地就对乡村文化有了兴趣,写了不少相关散文随笔。投稿获得媒体发表后,他的劲头更足了。

后来,他被借调到镇里负责文化宣传工作,经常下村进行文物普查,收集文化材料。这令他如鱼得水,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开始借看家谱、访谈老人、走访祠堂厅堂,积累一手乡村文化资料。新的工作也让他有机会到市志办、档案局找资料,掌握了不少罕见的文史材料。不会开车的他,每周至少要去一个村,跑两趟市区,有时来回坐公交车都要耗费两个多小时,手捧新资料的他却异常兴奋。

经过10年酝酿,刘鑫和兰溪市多名乡土文化爱好者创作了《风雅兰溪》丛书,从兰溪五大溪写起,梳理当地的自然、人文和历史。刘鑫的《清清流淌甘溪水》里,写的正是家乡黄店镇。除了写家乡的秀丽山水、历史人物、红色记忆、姓氏文化、风味特产,他还提出挖掘白露山文化底蕴,壮大兰溪西北部旅游经济、文旅融合拉动黄店镇旅游经济的思路和建议。随后,他又以《走笔四十六村》为题,把黄店镇下辖的村落情况细细整理,资料之详尽,堪称是一部黄店镇的村志合集。这些工作完成后,镇里的祠堂古树,他都刻在了脑海里,谁家的手艺好,谁家出了好人好事,他都心中有数。

刘鑫热衷乡土文化,由此认识了从事婺文化研究的专家,获邀共同创作《婺文化丛书》。在这个过程中,刘鑫学到了更多乡村文化调研的方法,视野也更为开阔。他有了新的目标——要走遍兰溪的各个行政村,把它们的乡土文化收集记录下来。此后的每个周末,他都奔波在兰溪的乡村道路上。到农村走访,他颇受村干部和村民的欢迎,有人主动带路,有人热心介绍。他则白天走访拍照,晚上整理资料,雷打不动。坚持了近20年,去年5月,他终于完成了目标,将兰溪各行政村的乡村文化收集完毕,相关资料存满了52000G的硬盘。目前,他已经整理出40余部手稿,为40多个行政村撰写了文化礼堂资料。

知道刘鑫“兰溪乡村活地图”外号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乡镇来了新的负责人,就会来找他拿书。因为“新领导想了解镇(村)里的情况,看完他的书,就心里有数了”。

懂了,就有了责任

床底下的书越堆越多,电脑硬盘买了一个又一个,随着对兰溪乡村文化了解的深入,刘鑫有了一种新的责任感。“花了这么多年收集了这么多资料,如果只是放在电脑里,就没有意义了。我有责任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们。”

酒香也怕巷子深,他索性就用新瓶装陈酿,借助互联网反复传播。他写博客,把兰溪乡村文化搬上互联网,坚持了3年,创作了3200多篇博文,访问量累计超过70万。随着手机移动阅读的风靡,他又想到要通过微信公众号来传播兰溪乡村文化。说干就干,年近六旬的他学习怎么制作运营公众号,短短2年多时间,他的“流星雨文化”已经发送推文1700多篇。这些文字记载了兰溪乡村的历史变迁、名人轶事、民俗文化、古建筑风貌、经济发展等丰富内容,可以说是详细而忠实地展现了兰溪乡村的前世今生。

“文章发出后,点赞的居多,也有一些网友会给我提修改意见或建议。”对于网友提出的质疑或建议,刘鑫表示虚心接受。“哪怕是对方的观点很片面或完全错误,我愿意诚恳地与之交流探讨,这是一个愉快地过程。”

前不久,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兰溪市有10个村榜上有名,黄店镇占了5个。至此,刘鑫已助力10个兰溪行政村成功申报中国传统村落,7个村成功申报浙江省传统村落。为了整理上报材料,他对这些村子的古建筑了如指掌,传说故事如数家珍。

刘鑫还被聘为兰溪市文化礼堂顾问团成员,为当地超过1/3的文化礼堂建设出谋划策过。

2018年,刘鑫进入兰溪市社区学院(兰溪老年开放大学)工作,到40多个村进行过文化礼堂服务。他在村民文化大讲堂上课,宣传兰溪乡村文明建设,还要进乡村校园,告诉孩子们古村落保护开发利用的好处。每次到村子里,上完课,刘鑫都要拿着相机再逛一逛,挖掘收集新的资料。

做了这么多年乡村文化收集整理工作,刘鑫这两年干得最忙。他掰着手指数了数手头上的活:黄店镇有学校要围绕孝文化编校本教材、有关部门请他整理兰溪市的家规家训、民间信仰,4个乡镇请他写村史,他还想出一套兰溪古村落丛书……

“我有幸遇到了国家发展农村文化的大好机遇,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创建全国传统村落、创建浙江省传统村落、创建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及美丽乡村建设、旅游乡村建设等,让我的兴趣和专长派上了大用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兰溪的乡村文化受到重视,也促发了村志村史的编修热潮。刘鑫算了算,当地向他这样在挖掘乡土文化的人已经超过百人。

不过,经常在乡村走访,刘鑫发现很多村民对自己村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也关心不多,尤其是年轻人。“村里的太公是谁?出过哪些名人?有哪些传说故事?年轻人大多一问三不知。而那些知道来龙去脉的老人则越来越少……”刘鑫希望自己的记录能被这些年轻人读到,在他们心里播下珍爱乡土、记住乡愁的种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