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与非 得与失:舍弃眼前的诱惑才有最后的辉煌

 虹72 2021-06-02

转自:一天的博客

在人的一生中,会经常遇到要为顾全大局而牺牲局部的情况。我们必须不断地权衡轻重得失,以决定牺牲的分量和等级。为了工作,我们可以牺牲娱乐;为了孩子,我们可以牺牲睡眠;为了保全生命,我们可以抛弃身外之物。但是当我们遇到比生命更宝贵的事物时,则不得不牺牲生命。如果不懂得这一道理,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1846年10月,多纳尔家族一行87人在前往加州的路上被大雪阻隔,他们被困在关口里。40天后,有一半的人陆续死于饥饿和疾病。   
   最后,终于有两个人决定出去求援。他们在徒步可以到达的范围之内,很快就到达了一个村庄,并带回一个救援队,使其他幸存者得以获救。   
   你是否觉得好奇,在面临饥饿和死亡的状态下,他们为什么等待了40天,才决定放弃那个地方?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冒险出去求援?原因很简单——他们不愿意放弃身边的财产。   
   他们曾试图把马车和财物拖走,结果搞得筋疲力尽却徒劳无功,只好作罢。就这样任由大雪围困在关口,直到耗尽所有的食物和供给。   
   想想看,我们是否也经常陷入这种“关卡”呢?由于害怕失去既有的社会地位、丰厚的收入、漂亮的办公室以及握在手中的权力,多少人放弃了新工作的挑战,宁可守着一份并不喜欢的工作,虚度数十年的光阴。当你的生命越是往前走,你就聚积越多的包袱和负担——财产、名位、习惯、人际关系、应该做的、必须做的……不断地增加,于是更加依恋这熟悉的一切,舍不得放下。由于害怕失去拥有的一切,多少人不愿意冒险、恐惧突破,不敢离开那种一成不变的生活,以致平凡无趣地走完一生。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宁可留在熟悉的地狱,也不愿走进陌生的天堂。为何有那么多人把自己困在无形的牢笼内,而无法走出生命中的“多纳尔关口”的原因。   
   李自成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官僚贵族横行霸道,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农民到处流亡,陕北地区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陷入绝境。1628年,农民大起义首先在陕北爆发了。李自成参加了起义军,后来投到闯王高迎祥部下,高迎祥牺牲后,因为李自成作战勇敢,谋略过人,在起义军中声望很高,于是众将推他为首领。他带领起义军不断取得胜利,1643年攻占了西安,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接着攻入北京,逼得明朝崇祯皇帝自杀,明王朝被推翻了。   
   占领北京之后,起义军领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滋长了骄傲情绪,他们以为只要举行了皇帝即位典礼,那么就天下归一,人心归服了。于是在京的文武官员都忙于筹备皇帝的即位典礼。以宰相自居的牛金星,则每天不停地迎来送往,遍请同乡好友。其他官员也开始效法起来。以刘宗敏为首的武官们,则忙于对京城的官僚摊派饷银。李自成则以帝王自居,深居内宫,脱离士卒,对部下的所作所为也不像以前那么清楚了。首领们的不义之举,直接影响到士兵,士兵们违纪现象常常发生。   
   李自成和他的农民起义军既没有采取措施肃清明朝的残余势力,也没有防备山海关外清军的进攻。本来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答应归顺李自成,但在带兵进入北京的途中,听说起义军在京城大肆追缴银饷,严刑拷打包括自己的老父亲在内的官员,而且自己的爱妾陈圆圆又被刘宗敏强占了,于是非常愤怒,率部队回师东进,占领山海关后,引清军入关。李自成仓促率军前去收复山海关,不料战斗失利,李自成和他的起义军被迫退出北京。以后虽多次打击清军,但已无法扭转不利局势了。   
   李自成不听劝告,在尚未取得全线胜利的情况下,先立政权,不到享受时先享受,不能不说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家书房里有一扇朝南的窗户,站在那儿向外看,约三里处是一座小山,翻过山就是一片苹果园。写作之余,我散步的终点,就是这片栽满苹果树的地方。   
   深秋的一天,我又来到这儿。果农的窝棚已空,夕阳下,几只小鸟在上面整理着羽毛;苹果树的叶子稀疏金黄,微风吹来,不时地飘向我脚下的小路。就在我沉醉于属于我的这片世界时,我发现了一只苹果。它挂在一个树杈的中间,大小如我的拳头。显然,这是一只被忘了采摘的苹果。因为它生得非常隐蔽,如果不是我恰好在那个位置抬起头,如果不是我在抬起头的时候,恰好向它那个方向看去,根本就发现不了它。   
   要不要摘下那只苹果,我犹豫了好一会儿。最后,我还是决定不去动它,因为这样能给我一个理由,在下一次散步的时候不再半路折回;另外我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看看,一只苹果,在没有人提前采摘的情况下,会是怎样一种结果。   
   立冬、小雪、冬至、大寒,日子一天天过去。就在我第五十二次去看它的时候,这只苹果不见了。在我寻找它的时候,它正躺在树下的一堆枯叶里。   
   自从搬到郊外,我无数次来这儿漫步。从果农摘下第一批青涩的果子,到收获结束,果农运走最后一批,我都购买和品尝过,然而,像我眼前的这只苹果,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它的外形是那样饱满圆润,它的色泽是那样金黄厚重。   
   这只苹果被我带回家后,在我的书房里又待了近两个星期。直到有一天,儿子问我:“妈妈,你在哪儿弄的那只苹果,怎么那么甜。”我这才知道,果园里最后成熟的那只苹果已被儿子吃了。   
   不过,从那天起,我也不再为儿子的顽皮、无知和不懂事而苦恼;也是从那天起,对那些及早把孩子培养成大学生的家长,我不再羡慕,因为我散步时偶然发现的那只苹果,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最后成熟的果子最甜,并且最不容易腐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