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殿堂 | 鲍勃怀特材质不明物体的启发

 aoshima 2021-06-02

1985年,一个名叫鲍勃·怀特的人和朋友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开车从丹佛去洛杉矶,在途经一片沙漠时看到前方空中有奇怪的灯光,等他们靠近时亮光更大了。在他们下车去看时,因为光太强了,只好虚着眼睛。当他们下意识地把车的前大灯打开时,神秘的光源瞬间窜了起来飞到空中,并且和另外一道光束连在一起,这时发现一团红彤彤的东西从光源里掉了下来,把地面击穿圆洞来,因为太烫不能摸,一直等到物体冷却下来才取出来带了回去。

这个物体表面呈鳞片状凹凸不平,长度有20多厘米,重量约为0.5公斤,他们切割下一部分送到美国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做同位素及其他组成元素的分析。结果是近乎纯铝的合金,含硅0.4%,是已知铝合金的15倍。含4.28%的银,也是超过已知铝合金不可能有的含量。这两种成分在这个物体里起什么作用,地球人想不明白,包括近乎纯铝的合金的性能到底是什么?反正地球上过去没有,现在也无法制作。

对这些疑问,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既不回复电话也不予置评。其后他们又提交了麻省理工学院、新墨西哥技术和斯克里普斯实验室分析,但没有一家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参与材料分析的科学家中有一位对南极陨星研究有经验的科学家根据其中极微量金属锶的同位素分析,肯定地认为这个材料是来自火星的物质。

鲍勃·怀特和他的朋友为此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博物馆,广泛接触UFO爱好者进行讨论,当然既有支持的也有打假的,甚至还有开价1000万美元收购的。不过近年来此事突然降温了,有关信息被大量删除,有人猜测是因为引起了美国军方的兴趣。

这个例子给我们的启发,任何牵涉到疑似不明材料、疑似陨石的远古文明艺术品,首先要做的是基本数据收集,有了物理性质(硬度、密度等)和化学成分(主要成分、微量成分)这样的基本信息再结合加工工艺特点的分析,研究就有所科学依据了。有了科学依据,才能与社会上的其他业界进行交流和探讨,最终必须获得必要的第三方第四方认可才能使藏品的价值体现出来。

例如下面这件史前文明的陨石玻璃C形龙,如何确认它是不是属于陨石类首先要看它的化学成分,检测结果表明这件是纯度很高的二氧化硅,含有陨石中常见的微量稀有贵金属、金、银等。再继续确认它的物理性质的特征,比重2.67,硬度8.6 ,硬度远超常规的玻璃或石英岩类。

尺寸:长67×宽48×厚度8mm

重量:24g

接着,再思考这件史前文明的陨石玻璃是如何加工的?我们知道,用一种工具切削另外一种材料的时候,工具的硬度必须高于被加工物的30%以上才能有效地进行加工,一般来说硬度差越大加工效率越高。然而,这件陨石玻璃的硬度为莫氏硬度达到8.6,几乎接近了红蓝宝石的硬度,如果要对它进行有效加工的话,工具的硬度至少要在莫氏硬度必须超过10以上,可是什么材料能达到如此高的硬度呢?除了现代人工的硬质合金 (金属的硬质化合物合金材料)以外,自然界中的天然物质只有金刚石(钻石)的硬度达到10,超过了它的硬度,可是,金刚石(钻石硬度是自然界最高的,有可能把金刚石(钻石随意制作成切削工具来用吗,显然这个想法不能成立!我们再仔细观察这件玻璃陨石,可以说每一道加工面都是干脆利索的,有一种削“铁”如泥的感觉,又似乎是在果冻上用小勺轻松地“剜”取的,如果有加工生产实践经验的人是可以看出其中的奥妙的!史前文明的人类到底用的什么材料制作的切削工具?他们似乎是挺轻松地加工了这件硬度高达8.6的C形龙,这就是谜团!

下面3张图片是放大10倍观察加工面的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收藏家对藏品不但要有“看得懂”的能力,

还应该具备“会欣赏”的素质,

进而达到“能陶醉”的境界。

微信号aoshima002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