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力学研究方法简论(二次修改稿)---曾平燕【C+】

 邻村阿牛 2021-06-02

曾平燕

摘要

本文简单叙述人体力学研究方法意外发明过程、阐述人体力学研究方法是什么样的、论述为什么用这个方法能发现人体自然衰老死亡力学演变形式和人类用脑形式,简单阐述发明人体力学研究方法的进化意义。

失业工人、自由撰稿人

重庆市江津区西苑路101号6单元2—1

邮编:402260

手机:18725990909

E—mail:zszdayan@yahoo.com.cn

关键词:

人体力学研究方法  意外发明  大脑中央前回  本体感觉

前言

大脑中央前回的躯体运动功能和躯体感觉功能早已存在,[1]为什么人们不运用颅胸腹脊部臂腿深层肌动作为自身服务?因为延髓呼吸中枢等系列功能对胸腹脊部等深肌动作及内脏器官有一定的自动调节功能,让这部份动作处于自然控制状态更省力、更省事。正是这个原因,这部份动作长期处于自然的、未被大脑主动运用的状态;人类至今不知自己生命体的力学运动形式——自然衰老死亡力学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笔者为探索声音靠前动作,对照《解剖学》中的人体结构,长期运用大脑中央前回的躯体运动和感觉功能,研究运用颅胸腹脊部臂腿深层肌动作,意外发现人体自然衰老死亡力学演变形式、用脑形式。初步证明全面运用大脑中央前回的躯体运动感觉功能这种方法,在人类进化中的重要性:这是新的用脑形式、也是新的人体运用形式。

如果学术界认同这种方法具有科学性,人们能进一步看到:大脑对人体力学运动的直接操控可能是进化的主要推动力量,运用人体力学研究方法可能迎来研究人类生命体的新时期;人类可能会以全面运用颅胸腹脊部臂腿深层肌动作的方式进化。

人体力学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简介

人体力学研究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视觉对照人体结构,随时运用本体感觉功能,注意颅胸腹脊部臂腿深层肌动作的感知和操控,每天记录;并且,有目的地练声和有选择的健身。

人体力学研究对象:首先是以颅胸腹脊部为主、臂腿部为辅的整个人体力学系统的运动结构和运动形式。其次是研究大脑运用人体力学系、研究大脑与人体互动形式。

人体力学研究方法与单纯的观察法的不同点在于:运用视觉对人体固有结构的知觉与本体感觉(随时)对躯体动作的感觉交织在一起,形成完整的颅胸腹脊部动作知觉。这是正确理解人体颅胸腹脊部等深层肌结构与力学关系的基础;长期运用它,并且经历脑力、体力、性活动过程,能充分感受人体各部运动结构和形式,由丰富的记忆结合人体结构综合分析,可形成人体力学系统的整体运动印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人类直立行走至今,留下颅胸腹脊部臂腿深层骨胳肌动作未开发运用。大脑中央前回功能已具备感知操控颅胸腹脊部等深肌动作能力,等待一个偶然事件激活它、运用它。人体力学研究方法在三十余年前的意外发明恰好起到这个作用。显然,这为提高大脑运用价值、全面运用人体骨胳肌动作意外发掘出新的自然模式。

 

意外发明人体力学研究方法简历

之所以能意外发明人体力学研究方法,首先有人类进化至今,大脑皮层已经具备感受和操控颅胸腹脊部臂腿深层肌动作能力这个大前提。这事出在个人身上,则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

在小学三四年级时期,翻阅父亲的藏书《作曲技法》(缪天瑞著),对其写作风格有鲜明的印象。也曾翻阅过《声乐研究》(李白克著)。[2]文革前期(1967年小学毕业至1971年9月)至下乡的四年间,曾在江津师范校图书馆内阅读基础研究方面的书籍《电磁学》,并按照电磁学原理制作小电动机。前人研究磁场、电场和机械功的转换的一些基本方法,对后来的选择有决定性的影响。

约在1968年。也曾对照当时出版的“气功”书籍,晚上睡觉前右侧卧,舌抵上腭,“意守丹田”全身放松,运用缓慢深长的腹式呼吸,避免入睡,练习一段时间后再入睡。现在仍清楚记得,第二天早上发现右侧背肌有胀感。后来才知道,这是右侧强的表现之一。这种经历对以后的选择也有积极作用。

1971年9月下乡,在边远的山区,业余时间无事可做,无聊地对着大山唱歌。写信给父亲说要学声乐。父亲支持是一回事,但条件的限制是实实在在的。一年后转队到经济条件好一点,离家近的生产队。先在父亲供职学校的画室学绘画,约一年时间后,拿着画笔就头痛发热(后来才知道,这是左右侧力学差异太大的生理反映)。绘画学不了了,也为适应农村业余文艺宣传的需要,再学唱歌。

刚开始学唱时,发音还正确,后来就找不到正确动作了。父亲拉琴教唱时总是强调:“声音靠前,声音靠前。”时间一长就产生质疑思想了。“声音怎么能靠前?应该有个动作使声音靠前啦。”显然,父亲没法教,也不可能按这个方法继续学唱了。

此后,在独自歌唱练习时,对照声乐练习书籍中的动作示意图,注意咽喉部动作,力图寻找声音靠前的动作。并且在1975年9月24日前开始时断时续的记录练习感受。

在此过程中,感到这些书籍没有准确的咽喉部解剖结构是一大欠缺。到当地的新华书店,买一本《耳鼻咽喉手术学》[3],练唱时对照书中的喉部结构,注意咽喉部动作,力求在其中找准能使声音靠前的动作。经过一段时间,感到没什么收获,也发现喉头左右侧肌肉力量不平衡是影响声音的重要因素,需要纠正左右侧动作差异、需要在咽喉部之外寻找声音靠前的动作。向母亲索要一本市场上买不到的《解剖学》[4],对照学习人体结构,在日常中强调深呼吸、在劳动中随时注意颅胸腹脊部动作,并且多用左肩、左手。这样经历一段时间后,产生用这种方式坚持探索的想法。于1975年9月24日开始几乎每天记录。到此,研究人体力学运动方法的发明在潜意识作用下意外完成。

当时只是为寻找声音靠前的动作,并不是为了探索人体力学奥秘。幸运的是少年时期曾经接受过科技、艺术类书籍及科技活动的熏陶,十分清楚地知道,在人体结构中才能找到声音靠前的动作,执着地向那方向努力。

意外发明研究方法后,对人体结构与功能方面的书籍感兴趣;对关于人的书籍、关于科研方法方面的书籍感兴趣,收藏的书籍也越来越多。童年时期养成的爱看书的习惯,对探索新知识有积极的作用。

罗素说:“在科学事业中,真正的天才是那些发明新的研究方法的人。”[5]但人体力学研究方法的发明纯属例外,当是“瞎猫遇上死耗子”。仅是在运用该方法过程中,意外发明者表现出超越常人的毅力。

 

人体力学研究方法特点简介

综合地看人体力学研究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视觉与本体感觉同时运用。”视觉与本体感觉同时、交替运用,反复百千万遍,经历长期的动作感觉的积累,才能将人体各部动作转换为知觉;各部结构和动作(知觉)记牢,才能将平面的、分散的、死的人体结构图形,变成大脑中立体的、完整的、鲜活的人体运动结构印象。这是分析掌握人体力学运动形式、构建完整的人体力学运动结构、形式及界定相关概念的基本条件。

二是“探索过程十分漫长。”这个过程之所以漫长,首先是大脑中央前回对颅胸腹脊部动作自然的感知和操控功能需较长时间练习,才能转变为正确的动作感知能力和动作控制能力。

这是因为,颅胸腹脊部动作的灵活性与大脑中央前回的感知操控能力存在对应关系,双边互动,才能同时提高;同时提高到一定程度,才谈得上互动,互动到一定时期,才能获得全面控制人体力学系统的能力。完成这整个过程,才能全面认识人体力学结构、全面掌握人体各部骨胳肌运动形式,这才可能完成分析大脑运用人体形式,构建大脑与人体互动关系的概念。

三是“运用这种研究方法经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性活动,才能获得全面充分的动作知觉。”

人在解决温饱的前提下,生存三大内容是“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性活动”。这三个内容都以不同形式的人体动作体现。运用人体力学研究方法,在三个生存内容的动作知觉中,对照人体固有结构和前人积累的知识,才能全面揭示“人体力学怪圈”的奥秘,发掘出新的比较完整的人体力学知识。

四是“研究与运用是紧密衔接在一起的。”简言之:这种研究方法也是运用方法,在实际运用颅胸腹脊部等深肌动作中才能研究它。

之所以是研究,完全是人们的大脑还未系统地涉足这一领域、无人知晓其中的奥秘,毫无经验可言。第一次运用这些动作,很有研究的必要。该方法的先期运用者,必定涉及相关基础研究课题,必须学习前人建立的相关基础知识。这是大自然赐予的基本任务。

五是“全面控制颅胸腹脊部等深肌动作实践具有无限性。”“力学运动是可逆”的这一自然属性决定着颅胸腹脊部等深肌动作具有无限性质。

人体颅胸腹脊部骨胳肌结构呈“怪圈”排列,主动运用弱部动作,是保持人体力学平衡的关键。运用弱部动作原则对人体和大脑来说具有无限性,既永远有新的弱动作等待着研究、等待着运用加强。在大脑全面操控骨胳肌运动的条件下,运用弱部动作保持力学系统平衡过程,又是新一轮知识的研究和积累。

六是“人体力学方法正常人都能重复运用。”人类各色人种人体大脑结构大同小异。意外发明方法、发现人体力学运动形式,开了正常人运用人体力学方法的先河。愿意运用的人们都能使用。

人体力学研究方法实际上也是大脑直接作用于它的基础——人体的基本方式。在大脑运用方面有以下特点:

1.  大脑右左半球均匀使用的前提条件是人体左右侧均衡运用,也是保证大脑积极反思、思维活跃的前提。

2.  大脑获得人体力学运动的准确的抽象思维,是以脊部左右侧交替运用的力学方法为先决条件的。这是分析研究人体力学的各种相关性(这里的相关性有多种意思)的思维基础。

3.  大脑长期每天坚持运用弱部动作,可逐步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自律能力,表现出探索研究的韧性。

4.  大脑在人体力学平台上,除开注意运用弱部外,其它的死亡因素也是必须注意研究的。亦既:大脑认识掌握生命体的力学规律后,还需探索掌握与人体相关的所有自然规律。

5.  大脑对颅胸腹脊部等动作的操控(运用)是贯穿在整个日常生活中的,根据需要自觉选择生活内容,是人体力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6.  大脑记忆力有限,需要每天记录。在人体颅胸腹脊部动作探索、运用过程中,自己哪天做过哪些练习大脑是记不全的,只有笔记才是最好的方法。现在看不到有第二个好办法。

运用人体力学研究方法的各个阶段,切身感受是不同的。

刚开始运用本体感觉随时注意颅胸腹脊部等动作时,对大脑的压力大,经常出现精神疲惫的感觉。这是日常中加大用脑量的的正常反映(当时常服用维磷补汁)。这时期最主要的办法是用兴趣对付疲惫。

三五年时间后,逐步养成一种独特的嗜好:不随时注意颅胸腹脊部等动作、不记录动作知觉,就有失落感。这种感受促使继续使用这种方法,后来形成各个动作都在自己的掌控中,心里才踏实的心理[7]需要。这个阶段是使用这种方法的坚定时期。

颅胸腹脊部臂腿深层肌动作基本掌握后,有按自己的构想、自己的方法运用颅胸腹脊部动作健身、调理身、心、脑的冲动;有对脑力活动、体力活动、性活动的力学原理进行探索、准确阐述的欲望。这时可清晰感受社会条件对人体、大脑功能的直接作用。在这个时期,运用颅胸腹脊部臂腿深层肌动作越显灵活。这种灵活是根据生活条件自己调整的。大脑对人体的颅胸腹脊部等动作的操控,也随之成为终身嗜好。即转变为“这是把握生命、研究生命存在形式”的坚定信念。

此后,运用、研究颅胸腹脊部等动作的时间就很长了。在运用自如阶段,也仅是体力、脑力、性活动能力比同龄人强一些。个体也因此具有显著的人体科技研究运用价值罢了,绝不会出现超越自然的“特异功能”现象。

 

运用该方法发现人体力学运动形式、

发现用脑形式原因简析

 

运用这个方法,为什么能发现人体力学运动形式、发现用脑形式?为什么能提出人类大脑要认识自然、人类社会、人体、大脑这一序列的观念?这是由大自然、人类社会和脑体间的内在逻辑确定的。

大脑神经系统与人体其它系统具有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这是《人体机能学》[1]阐述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发展也说明,人类进化至今,大脑与人体之间、个体与自然、社会之间应该具有自然的十分完美的对应关系和互动关系。只不过脑神经系统还有延髓呼吸中枢等系列自动控制功能的自然作用,为省力省事,人们不常用大脑中央前回的感觉运动控制功能,未对人体颅胸腹脊部等动作实施控制。因此,不能将这一序列综合分析罢了。这是人类进化至今人体力学运动形式未被人们揭示的原因之一。

虽然不常用,有的人因工作和爱好的原因,有时也在用。

歌唱家演唱时、吹奏乐手吹奏时、“气功”练习者练习时,都在主动运用颅胸腹脊部等动作,他(她)们为什么不能在人体力学上有所发现?解剖学者、医学家、画家经常观察研究人体结构、研究病体,他(她)们为什么不能发现人体力学运动形式?

这里边隐含大自然自主组织作用建立的人类大脑(神经系统)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大脑运用感觉器官于研究对象的对应关系十分完备的条件下,才可能有效地收集信息、有效地分析研究对象。

大脑长期运用颅胸腹脊部等深层肌动作,将本体感觉长期随时运用于颅胸腹脊部等人体动态的感知和(大脑的)记忆,并运用视觉对照人体结构,力求在人体固有结构框架内解释各部动态结构和力学关系,在这个层面上运用大脑,是能否在大脑中形成完整的人体运动结构印象、构建理论的关键。

而这只有在视觉和本体感觉同时、长期指向人体骨胳肌运动结构和动作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的事情。

这种大脑运用人体视觉器官结合运用人体本体感觉的形式,必然发现人体力学运动知识的现象,与运用视觉长期观察天体运行,并长期记录分析,必然产生反映天体运动形式的天文知识;运用听觉和视觉长期注意声音和音源的特殊性质,并长期分析记录,必然产生反映声音运动形式的声学、音乐基础知识一样,都源于大自然自组织作用创造的大脑、人体、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之间,存在一种人们(的大脑)还未彻底揭示和掌握的和谐的系列对应关系(或者说'互动关系’)。

大脑运用人体视觉器官结合运用人体本体感觉,将大脑的功能对准人体力学运动形式的研究方法,仅是这系列对应关系之一。运用大脑与自然事物间的这种对应关系,被人们称之为研究方法或认识手段。所以,才有“新的认识手段,基本上奠基于新的科研方向。”[8]之说。

将下面的事实对比分析,差异看似微小,却有大脑运用人体感觉器官的本质上的差别。

歌唱家、吹奏乐手、“气功”练习者主动运用颅胸腹脊部动作时,也在运用本体感觉收集其中的信息,但未做到每天随时注意;并且,未同时运用视觉器官长期对照人体结构。这是大脑运用感觉器官于人体对象不完备,只能形成有限的局部动作感觉,不可能形成丰富全面的动作知觉,也就不可能在以人体结构为依据阐述动作感受这一层面有效地运用大脑。因此,不能发现人体力学运动形式。

解剖学者、医学家、画家经常运用视觉器官观察研究人体结构,但未每天随时主动运用自己的颅胸腹脊部动作、未同时运用自身本体感觉收集其中的动作感觉。这也是大脑运用感觉器官于人体对象不完备。不可能形成丰富的动作知觉,不可能在人体力学运动形式是什么样的这一层面有效地运用大脑。因此,不能发现人体力学运动形式。

人类进化过程中,只是被动、时断时续、短暂地接受本体感觉的信息。比如:肚子的饱饿、疼痛感受;呼吸的快慢、强弱;发音时的各种感受等。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定有不少人在经常主动运用颅胸腹脊部等深肌动作。也不知有多少人运用视觉观察、研究人体结构,但都不是完备的研究人体力学运动形式的方法。这应该是人体力学运动形式迟迟不能被发现的原因之二。

意外发明人体力学研究方法,为什么能发现用脑形式?

首先,这种研究方法在大量运用中央前回的感觉运动控制功能,随时注意操控人体颅胸腹脊部运动过程中,大脑时刻知道这是在运用脑体这层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亦既,脑感觉的作用十分重要。

其次,分析颅胸腹脊部动作未主动运用、逐步走向衰老死亡的力学演变过程,也需阐述大脑未全面运用人体骨胳肌动作的原因,探究这个原因,也就能发现运用大脑中央前回运动控制功能,全面控制人体颅胸腹脊部等深层肌动作的可能性。反思整个探索过程,无疑也将大脑的思维引到大脑人体的互动关系层面上运作,进而发现大脑是运用人体系列感觉器官认识自然事物、认识人类社会;运用人体系列动作作用于(或者反映)外界与本身。确认这是运用大脑的一般形式(大脑运用人体的一般形式)后,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脑体存在互动关系的观念,进而建立大脑的认识链——“大自然、人类社会、人体、大脑”,就是自然发生的事了。

再次,人类思维本是一个无限延续的整体。发现骨胳肌运动形式后,参照前人发现的大脑皮层与人体感觉器官和身体各部存在对应关系的知识,产生大脑人体存在一种互动形式的观念、发现用脑一般形式的过程,实际上是大脑下意识地沿着前人的思想延伸,或者说是在前人积累的基础知识上自然地延续。也就是不自觉地参预人类思维与认识链的“互动”。认识到这一点后,可以清晰感到人类的各种知识具有系统性;自然规律自有稳定的内在联系;人们积累的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真实性才能称之为“科学知识”。以往的经验也告诉人们,开启一个基础研究领域,自然会朝向系列化、系统性方面努力。这应该说是大脑与认识链的“良性互动”。

在大自然创造事物这一层面上看:大自然早将大脑人体互动结构匹配好、人与自然事物对应关系安排妥当。大脑运用什么样的感觉器官(结合动作)注意相对应的认识对象,就可能有什么样的发现。也可以这样说:研究方法象矿藏一样是自然存在的,人类(整体的思维)需要不懈地发掘全部研究方法。

人类掌握的研究方法都是大脑(运用人体)与大自然之间(前述认识链)互动的必然形式;发现并反映出来的自然知识是大脑与大自然之间互动的必然结果。

从个体角度看:人体力学运动形式、用脑形式、人体大脑互动关系是生命体活动的几个方面。意外发明人体力学研究方法,并坚持长期运用必定有意外的系列收获。

系列收获可能会引起人们对人体力学研究方法的关注。但是,这里还应看到二方面的问题。一是该方法的运用者所作的努力是极原始的——未运用任何观察检测设备、靠自学精神独自探索、还被隔离在科研大门之外,思维易受现有资料、社会活动等条件左右。所以,系列发现只能是基础而简略的。也因少有人讨论、交流,容易出差错。

二是大自然不会轻意将可直接延长寿命、决定大脑生与死的知识馈赠给人类的。在发现与阐述(反映)之间,还有一道障碍:发现的东西,不一定都能准确阐述;认识到的规律不一定都能真切反映。

运用人体力学研究方法的系列发现,只能在“可视运动人体”问世后的一段时期内,完成相关项目,才可确定其真实性和科学性。

意外发明人体力学研究方法的进化意义

人类直立行走至今,还未全面掌握人体骨胳肌动作为自身服务。人体力学研究方法的意外发明,证实人类有全面掌握人体骨胳肌动作为自身服务的可能。人体力学研究方法是大脑研究和运用它的载体的力学手段,“骨胳肌强度循环论”是大脑对它载体的力学运动形式的认识。实际上阐明了大脑死亡的普遍的力学运动形式。这是大脑认识本身的进步。根据骨胳肌运动规律,下一步是提出人体运用技术系列方案。而这实质是大脑智慧运用于人体和本身的系列方法。

如果认同大脑的智慧作用于大脑的基础——人体,才能更有效地作用于本身。可进一步看到大脑对人体骨胳肌系统的主动运用,是人类得以在大自然中脱颖而出迅速进化的基本原因;今后人类进化方向可能是运用大脑中央前回的运动感觉功能,全面运用颅胸腹脊部臂腿深层肌动作为自身服务。这也可能是生物学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手段。

结束语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预言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但生物学世纪的基础学科一—《骨胳肌强度循环论》迟迟不能问世,推迟了生物学世纪的到来。在此之前,阐述人体力学研究方法的简单原理,也不大可能引起对业余研究者无动于衷的大陆科研体制的变革。

“新的认识手段,基本上奠基于新的科研方向。”[8]也说明研究方法比系列发现更重要。运用这种研究方法谁都可能有特定的发现。深信: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运用人体力学研究方法,同时运用现代化的观察检测设备研究人体和大脑,会有更多科学发现。

现在,虽然有《骨胳肌强度循环论(自然衰老死亡力学演变形式)》的文字稿[9],但是,文字不能有效反映骨胳肌运动形式。所以说,还未成为人们看得见的真正意义上的《衰老死亡力学演变形式》理论。即使完成电脑模拟自然衰老死亡力学演变形式,可能还存在“怎样才算完成它的理论阐述”的争议。注意研究这些问题,也能推动人对自身的认识、推动人类再进化。

 

2006.2.10.初稿于深圳市南山区

2009.3.11.第一次修改于重庆市江津区

2010/1/3第二次修改于重庆市江津区

参考文献

(1)《人体机能学》主编 陈丙莺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月版211、212、216页。

(2)由于时间久远,这两本书早已不知去向,不能查对准确出处。

(3)《耳鼻咽喉手术学》上海第一医学院眼耳鼻喉科医院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5年1月版。

(4)《解剖学》张均(下面还有金字底)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1月第2版。

(5)《西方思想宝库》美.莫蒂默·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编 《西方思想宝库》编委会译编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版1366页。

(6)在查阅有关文献中,看到各种文献对大脑中央前回、后回区的功能定位没有统一。因此,文中只提大脑中央前回。

(7)这里指大脑和人体。

(8)《国外科技动态》1985年5期。《今天如何发展科学》15页。

(9)详见人体力学工程网页中的论文《骨胳肌强度循环论——自然死亡力学演变形式》。网址:zpyan.nease.net(该网页已进入网页历史博物馆。进入该馆可打开网页浏览相关文章)

注:在记忆中,曾经在不同时期买过两种不同版本的《耳鼻咽喉手术学》。约在1980年,母亲将二本书送给夏医生(郑医生的夫人)。2007年6月21号向郑医生只找回其中的一本。扉页上标明“蔚燕.76.3.购于白沙”。从能找到的记录上看,1975年9月24日前后的声乐练习记录是参考声乐练习书籍。从1976年6月9日的日记中出现人体解剖结构学术语言“横膈下脚”看,1976年6月前参照《解剖学》中的人体结构注意探索人体颅胸腹脊部动作。照此看来,至少是在当年3月至6月之前有幸得到《解剖学》的。

第二次修改时,感到应该接下来撰写《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的对应关系简析》论文。又发现内陆写作条件不完备,只能列个提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