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时候的爱情,为什么就能那样艰难?

 江昭和 2021-06-02

这是属于我们的时间,就我和你。


《广岛之恋》里,我们更容易黯然倾心,沉迷动情于法国女人与日本男人之间的那一段露水情缘——

这也正是“广岛之恋”后来所承载的一种旖旎意蕴。

却往往淡漠了,淹没在这一段发生在广岛的恋情背后的另一段令人忧郁寂寞,甚而悲伤惆怅的爱情——

发生在年轻时候的法国女人与一个德国士兵之间的爱情。

两段爱情故事看似隔着千山万水,隔着悠长岁月,看似只是因为法国女人的媒介作用而获得了沟通与交流,但其实,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故事背景——战争

战争让彼此相遇,战争让彼此相爱,却也是战争,让彼此分离,而且这一别,就是遥遥无期。

如果不是战争,法国女人不会来到广岛拍戏,更没有机会遇见日本男人。

也就不会衍生出那一段,令人神魂颠倒,目眩神迷,黯然销魂的罗曼史——说爱情也许太笼统,或者轻浮。

如果不是战争,法国女人也不会遇到那个作为敌方战营里的德国士兵。

他们不顾一切地相爱,冒天下之大不韪,受到世界的讽刺与打击。

终于,德国士兵死在她的怀里,在她将要跟随他而去的蓬勃苍茫的爱欲之中。

是战争成就了爱情,却也是战争毁灭了爱情。

杜拉斯并非在用一段异域风情的风流韵事来为战争的恐惧和丑陋涂脂抹粉。

她选择广岛作为她故事发生的地点,显然是为了激发读者内心最深切最赤裸的惨痛回忆。

在这样的穷山恶水里,一个女人捕风捉影,历史深不可测,灵魂千疮百孔,情欲岌岌可危。

战争已然平息,废墟可以重建,但是创痕仍在;

情欲可以重逢,但是爱情却已是一帘幽梦。

如张爱玲般的,摧毁了一座城池,只为了成全一对男女的爱情的故事太传奇。

张爱玲自己怕也是不要信的,她只是自私地想着替白流苏争一口气。

白流苏是一个幸运的女人,所以她遇到了范柳原。

香港之战让他们看到了人世的无常,也看到了爱情的脆薄。

但正是这样贫瘠的年月,更加要持好内心最躁动的火花。

因为谁也不晓得,在这动荡的年月,哪一分钟它就自己熄灭了。

*

用悲观的心怀,去做着乐观地、亲人地、感性地爱下去的温暖的红尘事。

这一场倾城仿佛还是值得的。

张爱玲施的这一场浪漫主义的咒效果颇显著,令人觉着崩塌的高楼、枯萎的凤凰花、窒息的哭喊都不再令人憔悴低靡,反倒因为它成全了两个人好不容易的心有灵犀,执子之手而觉得何乐而不为。

你看,寻常男女之间的爱情就是如此的重要,有时候,战争都沦为配角。

但是《倾城之恋》终究是《倾城之恋》,张爱玲终究是张爱玲,她究竟乐意写华袍里的蚤子,只是并非每个人都读得到而已。

这样轰轰烈烈的爱情,又该何以为继呢?

这样临危受命般的爱情,该如何应对生命的广漠的庸碌与虚空呢?

我时常觉得庆幸,张爱玲点到即止,没有留后文。

许多作家都是聪明的,懂得戛然而止,留读者回味。

或者说得理性决然一点,是就此卸下“胆子”,俨然“不负责任”。

人生这场梦幻泡影,谁敢擅自下结论?

这是一种自保。

尤其是安徒生,一切停在最美好的时候,留给人无限遐想,而那被藏在帘幕后头的,才是生命最残酷的真相

战争只是背景,是点缀,是偶然的,是两个人爱情的催化剂,甚至是次要的。

张爱玲更无所谓批判了,她还是青睐写人心的荒寒冷清,太宏大的场面她反而失重。

杜拉斯比较赤裸与直白,她就是要将华袍里的蚤子翻出来,曝晒在光天化日之下,管得观众乐不乐意看。

法国女人遇到了敌营的德国男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爱情的振荡与滋养,但是这样的爱情为世所不容,她眼睁睁看着心爱的男人被自己仿佛应该心爱的同胞枪杀,为了所谓正义的缘故,为了所谓忠贞的缘故。

在这样的上升与坠落的过程中,一个女人的一生都被蒙上了黯淡的灰影——

初恋让她心无旁骛,愤世嫉俗,背叛家族,背叛自己的国家,如此伤筋动骨,因为爱情至上。

年纪轻轻时候的爱情,总是舍得千钧一发地狂热执迷的。

而第二段爱情,如果能够被称作爱情的话,最多只是让心产生一阵回光返照的旖旎错觉与渺远热情的梦幻。

他们之间历史不明确,身份不具体,他还是有妇之夫。

他们之间没有前途,即使他愿意为她抛弃一切,但是她也再也无法重拾往昔的热情,她的爱情已经随着那个德国男人的离开而永久地磨灭。

爱情,让她的灵魂产生了永远无法弥补的残缺。

所以我从来不觉得《广岛之恋》是一部歌颂爱情美丽的诗意恋歌——

第二遍读原作的时候更加深了我这种印象,反而觉得它具有极其黯淡而令人低靡惶惑的悲观质地。

杜拉斯一边在歌颂爱情的伟大,一边在揭露战争的恐怖,一边在沉溺于人心的惶惑,一边在感伤于命运的艰难。

*

三毛显然没有这样的野心。

在文坛,她自然也没有杜拉斯那样的声名鹊起,蜚声海内外,但是她也曾经写过如此一般的一个爱情故事。

在《倾城》这个散文化的故事当中,“我”(是否是三毛自身拥有模糊性)是一个在德国西柏林艰难求学的女学生。

一方面为了对得起供她学习而辛勤工作的父亲,另一方面也是内心极度好强的她渴望证明自己,所以她潜心学习,拼命努力,像一根无时无刻不紧紧绷住的弦。

但是某一次因为天气和交通的缘故,她无法改变终究迟到的命运,所以索性放逐自己,准备来一场从西柏林穿越到东柏林的旅行。

正是因为战争的缘故,偌大一座柏林城才会被柏林墙分隔为东西两个部分。

而且两边的人不能够正常往来,俨然处于泾渭分明的境地。

“我”拿着台湾的护照,本来是不被批准过境的,但是在一个德国军官的帮助下,“我”成功地去到了东柏林。

“我”心里对那个英俊挺拔,长着一对如深井般令人沦陷的眼睛的德国军官充满着无限的感激。

另一方面,那个德国军官仿佛对年轻貌美的“我”也颇为动情。

两个人在关口分别的时候,心底有十分苍凉的情绪,他说,等你回来的时候,我可能不在这里了

幸运的是,等她回来的时候,他还在。

他说她真美丽,她凝望着他的眼睛,两个人听到对方灵魂深处爱意蓬勃的心声。

然而送她回去的车已经抵达,两个人在车站忽然不能自已。

他们都觉得前途渺茫,也许后会无期,所以趁着这一场相逢,将自己内心最狂热最私隐,最汹涌最热烈的感情倾注出来。

她心里不断地念叨着“不想活了不想活了,不想活了……”

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汤姆的情妇喊着“我只能活一次,我只能活一次”那样的迷狂。

她让他和她一起走,但是他没有她那样的果决冲动的自由,她说:“我留一天留一天!请你请你,我要留一天。

然而她终究要随着最后一趟车远去。

那一堵柏林墙终终会将他们硬生生地阻隔,而战争对爱情的摧残在三毛的笔下就用了“柏林墙”这个看似一笔划过其实寓意深沉的意象苍茫凛冽地传达出来。

我们自然没能看到像杜拉斯笔下,或者镜头里的被原子弹轰炸得满目疮痍的城市;

看到因为放射性污染而导致的人们的生活惨状,他们的残缺的身体,病态的眼睛,这些令人直接感到惊怖与悲悯的战争惨象;

但是通过一个女学生没能实现的如梦一场的浪漫缱绻,而又感伤黯然的爱情,我们仍然能够感到三毛寄托在这个故事里拳拳的深情。

那个没有名字的男人,他的如一口深井,如一种恒星般的,令人感到如落水的无力和悲伤的眼睛,将长长久久地植根在她的记忆之中。

那种分别的失落感伤,像一把尖锐的弯刀般割着的细细密密的痛,将盘桓在女孩儿的心底,成为无法释怀的回忆。

*

战争的恐怖,自然是不言自明的。

而且我们不用看到像《赎罪》里那样尸横遍野的凄惨画面,不用看到《拯救大兵瑞恩》里那样的枪林弹雨的凶险场景,也不用听着《乱世佳人》里那源源不断发过来的讣闻和死伤者人数累积的夺命声音。

单单是透过一个女子由热情到死心,由希望到绝望的爱情悲剧,就能够见微知著,芥子纳须弥。

所以我们读着“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就会觉得万分的惊心;

我们看着《广岛之恋》里的法国女人,剃掉了自己的头发,眼神空洞而迷茫地躲在地下室里啃啮着泥土,手指和唇齿都渗出了血迹,会悲凉愁惨地心生同情;

看着《倾城》里的“我”怀着被现实浇熄的爱情欲火,被渐行渐远的班车汽笛声所吞没的浪漫冲动,独自一人回归那些从肉身到精神都折磨着她的枯燥生活里去,会觉得人生的凄凉与命运的荒唐。

亦舒的小说《人淡如菊》传达的,其实也是这样的情绪。

一个年轻女孩儿,爱上一个英俊成熟的异国男人。

这种故事情节本身就令人情不自禁地迷离沉醉,虽然也容易失于俗套与色情。

而当这种爱情又添上了战争的阴影,更加叫人精神紧张,心情怅怳,也使得本来可能庸俗无聊的情节变得沉重而宏大起来。

爱情与战争结合的主题,就像席勒的阴谋加爱情的模式一样,也被得到愈来愈多元地运用。

经典之作《卡萨布兰卡》、《魂断蓝桥》还有《乱世佳人》可谓其中不得不提的经典。

爱情是可歌可泣的,让红尘中人欲罢不能的,但是在战争的恢弘大幕里,却往往首当其冲,弱不禁风。

正是在这样的挣扎与破碎,捍卫与失落的矛盾之中,命运的残酷性也就此浮出水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