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没有那么容易,每个人有他的电影。

 江昭和 2021-06-02

在一个天气微凉的上午,坐一个多小时的地铁,去电影资料馆看文德斯的电影——《寻找小津》。

在北京这样的城市,花一个小时去某个地方,司空见惯,毫不稀罕。

但若是在家里,花同样的时间,我已经能够从省城来回,绰绰有余,顺便在火车站喝一杯咖啡。

你知道,不是每一部电影都值得付出时间,也不是每一个导演,都值得你跋山涉水。

但小津安二郎是值得的。

至今依然记得,读大学的时候,独自一人缩在寝室里看《秋刀鱼之味》和《东京物语》,被画面中洋溢的淡淡感伤、淡淡温情、精致明亮、优雅轻缓的氛围笼罩。

直到屏幕上升起一个苍白的“终”字——

如清水淌过,痕迹会消失,但微凉的温度却会弥漫私存一阵子。

那时候我尚且还不知道,人生中看的第一部小津,居然是他有生之年的最后一部作品。

但那又何妨?

该遇到的,终究会遇到;该爱上的,难逃会爱上。

对我而言,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就像一碗清甜细腻、爽滑温暖的豆腐花。

在我生活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南方,但豆腐花依然尚甜,不像在北方,清清白白的豆腐花上,会泼上一层油亮油亮的卤。

我不知道那是一种怎样的味道,我也从来没有想过去尝试一番。

固执地食甜豆腐花,固执地喜欢小津安二郎。

虽然他的电影,未必都是甜蜜的、幸福的、光明的,何尝没有淡淡的苦涩、苍凉、抑郁,但令人如沐春风的,是那种舒缓而得体的姿势。

这种姿势,不仅仅是戏中人的,也是电影本身的。

没有荡气回肠,没有轰轰烈烈,看似一碗温吞水,实则味道百千回。

哪怕是面对生离死别、家庭纷争、空巢老人这样可以渲染得浓烈无比、粘稠逼人的主题,小津也有本事把它们调和得不那么支棱突兀。

但是这种看似“优柔”地处理,并没有稀释与冲淡问题本身的“尖锐与深沉”。

观众仍然能够嗅闻到一种人生况味的蛛丝马迹——“秋风秋雨愁煞人”。

人生的况味没有变,人生的本质没有变,只是小津更倾向于用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含蓄而厚重的方式去描绘、去勾勒。

或许这也解释了,小津何以对笠智众与原节子这两位演员青眼有加。

无论是在《东京物语》还是《秋刀鱼之味》当中,笠智众扮演的老父亲都是那样谦和与宽悯,即便鬓边有白发,眼中有风霜,但一言一语、举手投足之间,是那样平和而恭顺。

一如小津喜欢评价他的——“人品很好”,这种演员自身的素质,透过角色,得到了凝聚与放大。

再就是原节子,这个眉目如画,温婉如水的女子,在电影当中,她是那样有礼有节,得体而庄重,情绪最激烈的时候,也不过是一个人掩面而泣。

这样的演员,要么不哭,一哭是有金石铿锵的效果的。

小津曾这样形容她——

“原节子长期在众多导演之间进行磨炼,但她不会因被责骂演技差,就去模仿那些像猴子捡橡子似的谁都可以做到的拙劣演法。这是她的伟大之处。不知道是谁说的拙劣,实在是太失礼了。她可以不用夸张的表情表现大喜大悲,自然地表现喜怒哀乐。她能容忍那种不会准确用人,将胡萝卜和牛蒡一锅烩的导演,是一个素养极高的演员,若使用得当,可以挖掘出无限潜能。”

表演没有那么容易,每个人有他的技艺。

但就像人世间的任何技艺,始终存在着优劣与高低之分。

原节子这种“以柔克刚”的演技,正是前段时间风靡的形容词——高级感所渴望拥入麾下的。

正是这样的原节子,才如此得小津安二郎的欢心。

因为她身上,有小津所认为的,一个演员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因为她总能够,令人暗暗慨叹地演绎出小津电影里那些女子的悲喜交集;

因为在她身上,小津看到了自己。

他所渴望借助电影抵达的艺术境界,不正是原节子身上闪闪发亮的那种品格吗?

内敛、含蓄、优雅、节制、和缓、深情。

如果仅仅只是看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我会片面地以为,他是一个温柔和煦、对待朋友极尽包容体谅、在生活中从来不会发脾气的男人。

直到看了文德斯的《寻找小津》,以及贵田庄的《小津安二郎的餐桌》,我才知道这里面,藏着多么致命的误解。

在电影当中,一些与小津共事过的朋友或者同仁,包括笠智众都曾述及,小津其实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

包括他的固定机位、他的摄像机平视演员的眼睛的拍摄喜好,以及他对家庭题材的电影、固定的主题和演员、一些餐厅酒吧和食物的从一而终;

曾经出现在他电影当中的一位男演员,后来因为和他心仪的女星结婚,于是这个男演员再也没有出现在他的电影当中(当然如此就去盖棺定论小津其人如何如何,难免有些主观臆测,不过很难让人不去揣测,这背后有无任何联系);

在拍戏的时候,小津是个很“固执”的人,为了实现他所渴望追求的效果和境界,他会有形无形地立下规矩,而旁人大多是不敢违逆的......

这些点点滴滴,其实都透露出小津安二郎骨子里的执着——

对电影的执着、对艺术的执着、对人生的执着。

而在《小津安二郎的餐桌》这本书里,我更是读到了一种平易近人的爽朗与真实,甚至接近幽默诙谐的意味了。

而这,又是与小津电影里那种温煦平和的风格有着些微的迥异。

在这本书当中,贵田庄引用了小津的几则日记,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为这几则日记归类定性,那么就是“吃”。

第一则里的——

“想吃的食物:炸牡蛎、天妇罗、烤鳗鱼、寿司、鲤鱼茶泡饭、白菜茶泡饭、冰激凌。”

第二则里的——

“晴朗春日,尽想些吃的。”

第三则里的——

“各式各样精挑细选的物品,与百货商店现成的慰问袋不同,我甚是开心。这样我就可以享用许多美食了。”

还有第四则里的——

“喝甜酒,希望能长寿一直吃好吃的。”

对于各色各样的、吃过的没有吃过的食物的罗列,也是琳琅满目,令人情不自禁心生向往。

从这几则日记当中不难看出,小津是个地地道道的“吃货”没错了,如果在当今这个时代,外表清癯但不算不俊朗的他是否能当一个美食博主?

再一想,能够对食物怀着这样清浅而直接、顽强而丰盛的欲望,才能安心静气地拍出那么许多生活气息浓厚的电影吧。

毕竟,对于食物的执念,正是对于生活的执念的一种最常见却也是最直接的表现形态。

透过别人的眼睛,再去看待一个人,才发现,盲目地给一个人定性是多么鲁莽与粗浅的事情。

谁能不是各种质素的组合体呢?

归根结底,小津安二郎也不过只是一个平常人而已。

一如他最喜欢操持的语调——

“我只是个做豆腐的......”

有两本书正是由此而取名——《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豆腐匠的哲学》。

但小津安二郎真的不只是个“做豆腐的”,他还是个导演——知名导演,拍出过许多经典动人作品的导演。

但这种自诩“只是个做豆腐的”的平实态度,叫人心生仰慕。

也只有这样的小津安二郎,才能如此“理直气壮”地在驾鹤西去以后,只留给世界一块“无”字碑吧。

他未必知道中国的武则天,但是这种在有生之年做好做尽该做的事、想做的事、能做的事,死后就可以一片云烟俱杳、无色无臭、不惊不扰,只待后人评说的心境,却是能够所见略同的。

文德斯是喜欢小津安二郎的,不然他不会特地飞到日本,去了解小津曾经“流连”的东京,还为此拍摄了一部电影。

他的痴迷与厚爱,已经不是寻常观众如我所能企及。

电影并没有简单停留在对小津电影的回顾赏析,或者对小津本人的分析评价与缅怀上,而是借助对东京这座城市的“展示”,来怅惘回望小津时代里的日本东京,那些细腻精致、落寞感伤、人情冷暖,以及在时代更迭的语境之下,小津电影曾经的风华辉煌与如今的“沧桑落寞”——

这种情怀在笠智众出现的那一段达到了顶峰。

已然真正老态龙钟(笠智众曾在小津的电影中扮演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老男人形象)的他站在电车站,被几个女粉丝簇拥,要求一起合影,然而她们知道他,是因为笠智众新近出演的电视剧,而不是小津的电影。

这不仅仅是笠智众的感慨,也未尝不是文德斯的感慨,同时也是这个时代的感慨。

娱乐产业风高浪急,电影市场日新月异,时代需要新的血液,但隶属于“旧的”、“传统的”、“美好的”序列中的电影和电影人也不应该就此被淘汰、被吞没,被遗忘。

这个时代,依然是需要小津安二郎这样的导演,需要《秋刀鱼之味》这样的电影。

秋刀鱼之味,是什么味道?

是淡淡微苦,这就是人生。

如此一想,这也合该是他的“谢世之作”——

这真是经历过苍茫人生,感受过数不尽的风雨飘零、世态炎凉之后才能感受到的深沉与厚重。

文德斯采访了小津电影的两位老搭档——笠智众和小津的摄影(我忘记名字了)。

《秋刀鱼之味》和《东京物语》里的笠智众,是每每想到父亲这种形象,首先跃入我脑海的影视形象。

他带着文德斯去小津的墓地,墓碑上,一个淡淡庄严的「无」字——这个字意涵太过饱满丰盛。

他留下的,能留下的,想留下的,都留下了,所以可以平静地走,不留一字。

像他的风格,虽然他的面相那样俊朗,电影人文气息那样柔和,但骨子里他始终是个固执而清冷的人,不然守不住那样独树一帜的风格,拍不出这样意味悠长的作品,且从一而终。

摄影师回忆起与小津的合作,他说,小津成就了最佳的我,我也把自己最佳的部分给了他,他走了之后,我再也找不到那个最佳的我了。

大有高山流水,无处觅知音之悲。

言止于此,他已经哽咽流泪,数度坦白——

让我一个人待会儿。

这种孤独与寂寞,无人可知。

这种情感真挚得令人惶恐。

我也已经泪落。

小津是伟大的,我偏爱的。

他有匠人的心与意,能与力——日本精神信仰里的匠人。

小津的人生,如一场电影,终究谢幕,但他的电影人生,却余音绕梁,绵绵不绝。

越来越多的导演,比如侯孝贤,比如是枝裕和,从他的电影里寻觅滋养与慰藉,无形中,是延续了他的血脉,保留了他的风格。

这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

人生没有那么容易,每个人有他的电影。

在小津的电影里,我们也是在看一场又一场,有关于自己的电影。

最后,以文德斯的一段话做结——虽然不是原文。

大致是说,看到如今东京的冷淡与空虚,我反而更加能够体会到,小津电影里的东京,那真挚和明朗的珍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