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重点在哪里?

 李涣 2021-06-02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中高等收入国家行列,并且十分临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值,此时经济发展问题已经不是追求经济规模扩张问题,而是要把经济结构做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使中国稳步迈向现代化强国创造条件。对此,实现新的战略选择,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点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要从过去的“两头在外”(资本技术在外、市场在外)的国际大循环转向“两头在内”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然后再出口到国际市场上,使得中国既突破资本技术的约束,又突破市场不足的限制,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当前和今后,在外需不足长期化,美国对中国施压和制裁常态化、国内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性化条件下,中国必须将发展重点转向以资本技术在内、市场在内,以国内强大市场和中高端资本技术吸引粘合国际需求和要素资源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此,要不断提高我国供给结构对内需结构的适配性,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重大领域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二是,从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在全面消费方面,应采取改革和发展举措,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增加公共消费。全面促进消费,首先就必须从源头上解决城乡居民购买力不足的问题,比如当前我国还有40%多的低收入人群,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高,消费潜力大,但收入水平过低,要想尽办法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给予他们更多的渠道改变身份,转变为中等收入人群,以此提升消费能力。还有,要通过收入分配政策调整、税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法治社会的建立,保障现有中等收入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得到增强,使得这部分人群能消费、敢消费。对于高收入群体,也要通过改善消费市场环境,引导他们增加消费,引领新型消费。在区域空间结构上,在推进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形成和都市圈建设过程中,在全国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国际性消费中心城市。以此提高我国的内外消费吸引力。在拓展投资空间方面,今后应将重点放在补短板、强民生和为未来潜在增长力培育增加投资。为此,要增加对“最后一公里”的领域投资,对民生最急需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育幼等方面投资,还要对科技创新和新兴战略性产业投资。

三是,从过去大规模跟踪模仿创新转向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高创新对经济增长驱动作用。过去依靠制度优势引导各类企业进行大规模模仿跟踪创新,即运用从1到N的创新方式将我国经济规模从小变大,使得中国GDP总量由改革开放初期排行第十位变成排行世界第二位。但是,下一阶段,中国要向发达的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产业发展必须实现高端化,而高端化所需要的高新技术用原有的创新方式是难以得到的,必须进行原始自主创新,即运用从0到1的创新方式获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去支持产业结构乃至经济结构转型。因此,今后我国在迈向发达经济体过程中,必须将创新的重点转向自主创新,搭建一批创新平台,部署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施一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

最后,从依靠扩大外需实现供求平衡转向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与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增长模式。以往,当国内供给超过国内需求时,我国往往是通过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出口规模,去实现供求平衡。面对当今世界大变局,今后中国实现供求平衡的重点必须转向双向动态平衡,一方面要以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为主体的需求结构引导供给结构调整转型,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供给创新创造需求,最终使经济在供求动态平衡中实现增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