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千古疑问:做数学题,到底有什么用?

 hzswyj 2021-06-03

又是一年高考季,不知道为什么,虽然不当学生已经很久了,但每到这时,脑海中关于学生时代的记忆仿佛都会被唤醒。

从懵懂无知的小学,到渐渐长大的初中,再到学业紧张的高中和相对轻松的大学......“学生”这个身份占据了我们成长路上的大部分时光。

而今回想起这些时光,你会想到什么?

对于我来说,最难忘的除了学校生活的点滴,恐怕就是那些让我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科和各科的老师们了。

这其中,又以“数学”尤为让人印象深刻。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友谊会走散,爱情会变淡,困难会让你痛苦,生活会使你屈服……只有数学不会,不会就是不会。

对于始终不能快乐踏进数学大门的人来说,数学,真的可以说是人生阴影了。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话,今天不妨就跟我们一起,回忆下这些与数学之间的——“爱恨情仇”。

被数学老师支配的恐惧

还记得因为模仿老师而走红网络的钟美美小朋友吗?那惟妙惟肖的神态、动作,还有恰到好处的语气,气质这一块儿拿捏得死死的。

虽然在当时略有争议,但还是被很多网友评价说:简直和记忆中的老师一模一样。

在其中一段视频里,钟美美模仿数学老师生气时说的那句“体育课美术课都不上了,全都改成数学”,也让网友大呼真实。

类似的话术还有“体育老师今天有事/生病了,这节课上数学......”,堪称天下数学老师共有的经典语录。

于是那时“弱小可怜又无辜”的我们,总要被迫在对操场和自由的无限向往中,带着不甘继续坐在教室里。

讲个笑话给你听,体育老师:我是所有老师里体质最差的一个。

数学老师的杀手锏还有这一句:某某某,你到黑板上来做一下这道题。

被“幸运”选中的同学,那时的内心OS一定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我现在从座位走到黑板前的这段路。

老师,这道题太难了,我不会,我不想去啊......

以及,别的老师“骂人”顶多是:你要动动脑子啊;

数学老师“骂人”则是:你真是“二到正无穷”......

每当讲解题目的时候,数学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说:“看,这又是一道送分题!”

还有一句也很经典:“这道是必考题,去年没有考,今年肯定考!”

每次听到这句话,心里都在呐喊:老师,你前前后后说的必考题,都可以绕地球一圈啦!

除了这些让人难忘的语录,提到数学老师,你可能还会想到一些“说多了都是泪”的关键词。

比如那句顺口溜: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再比如这些:

还有这些:

......

怎么样,有没有一秒梦回课堂的感觉......

一个千古疑问:做数学题,到底有什么用?

很多人一想到数学,就感觉发憷、焦虑、头疼,由此还产生了一个词——“数学恐惧症”。

据说全世界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数学恐惧症”患者,对数学的恐惧真的能引发生理疼痛,因为对这类患者来说,大脑对解数学题做出的反应,和你硬要让他们把手放到热炉子上这种肉体疼痛做出的反应,是差不多的。

而对很多“数学恐惧症”患者而言,对数学的恐惧更多来源于做不出的难题,以及由此备受摧残的自信心。

或许你也曾做过关于考试的噩梦吗?梦见自己在考场上,大脑却一片空白,啥都写不出来,于是急出了一身汗,醒来发现还好只是一场梦。有的人甚至在毕业多年后仍在重复着这样的梦。

曾有抽样调查显示,80%左右的人都做过与考试有关的噩梦,而考试的噩梦中又有70%左右是考数学的。

在微博、豆瓣等平台随便一搜,关于数学的调侃,更是比比皆是:

△相关微博话题

大家除了觉得数学难之外,恐怕还有一个根本性的疑问,那就是:我们从小到大做那么多的数学题,到底有什么用?

那些年被疯狂吐槽过的应用题也不在少数,比如“鸡兔同笼”、“一边注水、一边放水的疯狂游泳池”、“总是相背而行的甲乙两人”等等。

对这些应用题的奇葩设定,大家觉得它们一点也不能应用到实际中,因为“鸡和兔子为什么总关一起啊,抓的时候不是更麻烦吗?”“泳池到底是要注水还是放水啊,这样做多浪费啊!”......

实际上,数学就是一种思维,通过数学学到新的思维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但数学所蕴含的内容可远不止忙忙叨叨的机械运算,它也可以很有趣,也可以充满冒险和探索精神。

而且,数学其实连接着生活中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各种事物,就像超级马里奥四通八达的秘密管道一样。

比如,A4纸的尺寸为什么是合理的?蚂蚁从高处掉下来为什么摔不死?彩票的中奖率怎样才能提高?一颗骰子也能引发经济危机?从烤蛋糕、看球赛、玩桌游到纳税、考试、遗传基因、城市建设.......这些问题其实都是数学问题。

如果你觉得数学不可能这么神奇,那也许是因为你在一个叫“学校”的地方学过数学了。

数学其实非常有趣!

数学是一门瑰丽的、充满想象力和逻辑的艺术。而学校里的数学课,往往把这门艺术撕成一大碗碎纸屑,然后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又乏味十足的任务——把这碗碎纸屑拼回去。

既然教学方式如此,那就怪不得学生在数学面前一边哀号,一边屡战屡败,也怪不得成年人在回想自己学数学的经历时,会不寒而栗。

现在,请你忘掉那些枯燥的数学题吧,我们先来关注一下经常用到的A4纸。

你可能没有具体测量过,A4纸 = 21厘米×29.7厘米,用29.7除以21,简化后求出比例大概是1.41,而这个比例大约等于数学中著名的无理数√2。

那为什么A4纸的尺寸会成为全球标准下的合理尺寸呢?它的神奇之处在于,A4纸属于一个统一的纸张系列,这一系列纸的大小不同,但长宽比例完全相同。

A4纸的大小正好是A5纸的2倍,是A6纸的4倍,是小可爱A7纸的8倍。同时还正好是A3纸的二分之一,是A2纸的四分之一,是大巨人A1纸的八分之一。

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完整又不浪费地把两页纸的内容压缩到一张纸上,反过来,只要把两页A4纸拼在一起,就恰好能容纳一个A3大小的表格。简直是强迫症的福音!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让长宽比大概等于无理数√2,是唯一能让这套神奇纸张系统正确运行的方法。

此外,我们打工人的工资,也和数学息息相关。

数字也会骗人,比如平均数。历史上的顶级智士都说过,统计数据是不可信的谎言,但为什么我们还是要用它们呢?

因为平均数满足了统计学的一个基本需求——捕捉一个群体的“集中趋势”。那个篮球队的队员有多高?你们一天卖多少个甜筒冰激凌?这个班考得怎么样?如果你试图用一个单一值来概括整个总体,那么平均数就是明智的第一选择。

另外平均数还有一个可取之处,就是容易计算。

数学的无处不在,甚至还能体现在蚂蚁身上,比如从理论上来说,只要蚂蚁愿意,它完全可以从帝国大厦(楼高381米、共102层)的顶部跳下来,毫发无损地稳落在地上。

当从很高的地方跌落时,有两种力量在进行激烈的拔河比赛: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空气阻力。你的重量会加速你的下降,而你的表面积会减慢下降。

我们人类的重量很大,表面积不大。当我们从高空坠落时,速度最高可以达到193千米/时,以这个速度着地的结果可以说是不堪设想。而相比之下,蚂蚁的表面积大,重量很小,坠落时的速度最高只有6千米/时,所以它从高处摔下来,也能安然无恙。

此外,数学还可以用在下棋里:

用在自行车里:

用在烤蛋糕里:

用在科学中:

用在历史里:

用在买彩票和买保险里:

......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可见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之广泛。

但在学校之外,数学或许需要更好的解说和更好的解说员。

如果你想学会用数学思维看待这个世界的运行,真正发现数学的魅力,先别管各种方程式和解题细节,推荐你读一本《欢乐数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