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研读第4讲:梁惠王(下)解读1

 凌云悟道 2021-06-03

《孟子》研读第4讲:梁惠王(下)解读1

教学内容:梁惠王(下)解读第一至四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诵读原文、进行文字训诂和义理阐发;了解孟子对人君田猎以时、钟鼓有节、与民同乐的观点;理解“与民同乐”和“与民同有”的仁政思想;认识当时的外交策略以及以勇安天下。

教学重点:“与民同乐”和“与民同有”的仁政思想;孟子政治学说中的民本主义思想。

【导读】

《孟子》卷二,梁惠王(下)共十六章。其中心内容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仁政的思想和学说。孟子认为,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选用人才方面,施行仁政就应该任用“贤人”,选用“贤人”不仅是施行仁政的体现,同时也是施行仁政的有力保证。施行仁政应该体察老百姓的疾苦,为政者应该和老百姓休戚与共。这些都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注疏》解说梁惠王章句下(凡十六章)一章言人君田猎以时,钟鼓有节,与民同乐。二章讥王广囿专利,以严刑陷民。三章言圣人乐天事小,以勇安天下。四章言与天下同忧乐者,不为慢游恣溢之行。五章言齐王好色好货,孟子推以公刘、太王好货色与民同之。六章言君臣上下,各勤其任,无堕其职。七章言人君进贤退恶。八章言孟子云纣以崇恶,失其尊名。九章言任贤使能,不遗其学。十章言征伐之道,在顺民心。十一章言伐恶养善,无贪其富,以小王大。十二章言上恤其下,下赴其难,恶出於已,害及其身。十三章言事无礼之国,不若得民心,与之守死善道。十四章言君子之道,正己在天,强暴之来,非已所召,独善其身而已。十五章言太王居邠,权也,效死弗去,义也。十六章言谗邪构贤,贤者归於天,不尤人也。凡十六章合上卷七章是《梁惠王篇》有二十三章矣。故各於卷首总列其章目,而分别其指焉。(《孟子注疏》一书为·赵岐注、宋·孙奭疏。)

第一章

【原文】

庄暴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注释】

庄暴:人名,即下文提到的的庄子。

(xiàn)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

乐(yuè):《说文》:五声八音总名。》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礼记·乐记》: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天地之和”“德之华也。可见,古代的乐是为了身心合德而作。音乐是道德感情的心声,也是回归天地万物和谐境界的途径。

庶几:差不多。这里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朱熹《集注》云:近辞也,言近于。

变乎色:改变了脸色。色:脸色。朱熹《集注》云:变色者,惭其好之不正也。赵注则说是宣王恼怒庄暴把他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直:不过、仅仅。

独乐乐:独自欣赏音乐的快乐。前一个乐(yuè 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后一个乐(作动词用,快乐。

鼓:演奏

钟鼓之声,管籥(yuè)之音:这里泛指音乐。管,籥,两种管乐器,前者跟笛子相似,后者似是排箫的前身。

举:皆、都。

疾首蹙頞(cù è):形容心里非常怨恨和讨厌。疾首,头痛。蹙頞,皱眉头。頞,鼻梁。

极:《说文》:栋也。《通训定声》按:在屋之正中至高处。引申为极致,极端。

田猎:在野外打猎。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由于它要发动百姓驱赶野兽,各级地方官员都要准备物资和亲自参与,所以古人主张应该在农闲时候有节制地举行,以免扰乱正常的主产秩序。

羽旄:古代军旗的一种,用野鸡毛,牦牛尾装饰旗杆。旄,牦牛尾

【译文】

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

几天后,孟子在觐见齐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齐王脸色一变,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

齐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孟子说: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齐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齐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请让我给大王讲讲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仪仗,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孟子说: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旗帜,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假如大王能和百姓们同乐,那就可以成就王业,统一天下。

【评析】

    本章讲君子鼓乐、田猎,百姓视听,一则苦极怨恨,一则欣喜王之健康,两相对照,有力地突出“与民同乐”和“不与民同乐”的区别。如两幅画卷、两种影像跃在眼前,可能引起听者深思。

在孟子看来,夏桀、商纣只知道寻欢作乐,不顾百姓的疾苦,这是“独乐乐”,是错误的。相反,国君只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与民同乐,与民同忧,就可以在全天下百姓面前称王,才是真正的“与民同乐”。

孟子由“与民同乐”的思想出发,结合对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提出了“仁政”思想,希望借助“仁政”的力量,实现“与民同乐”。

 

第二章

【原文】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释】

文王之囿:周文王的捕猎场。文王,指周文王。囿(yòu),天子诸侯养禽兽种花木的园子。古时称苑囿

有诸:有这事吗?诸,相当于之于

zhuàn:记载史实的古书。

若是其大乎:像这样恐怕太大了吧!是,如此,这样。其,表推测语气。

刍荛chú ráo)者:割草砍柴的人。

雉兔者: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雉,野鸡。

宜:应该。

境:国境,边境。这里指齐国的国境。

大禁:重大的禁令。

郊关:四郊的门。指古代城邑四郊起拱卫防御作用的关门。

(mí):鹿的一种,也叫四不像

为阱(jǐng)于国中:在国中设置陷阱。

【译文】

齐宣王问道:周文王的捕猎场有方圆七十里大下,有这种事吗?

孟子回答:在文字记载上有这件事。

(齐宣王)问:像这样恐怕太大了吧?

(孟子)说:百姓还认为它小了

(齐宣王)说:我的捕猎场,方圆四十里,但百姓还觉得大,是为什么?

(孟子)说:周文王的捕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去那里,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去那里,和人民百姓共同拥有它。百姓认为它小,不也是应该的吗?我刚到达(齐国的)国境时,询问国家的重要的禁令,这样以后才敢入境。我听说在四郊的门里面有方圆四十里的捕猎场,杀死场地里的麋鹿的人,(判处)如同杀人一样的罪刑,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捕猎场是在国中设置陷阱。百姓觉得它大,不也应该的吗?

【评析】

本章的主旨也是讲“与民同乐”,还上升到了“与民同有”的高度。孟子认为,国君占有过多财富,穷奢极欲,民众当然反感只有与民同乐,才能深得民心。

周文王的狩猎场虽然大,方圆七十里,但割草砍柴的人可以,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去,文王和人民百姓共同拥有它。所以老百姓认为文王的狩猎场太小了。齐宣王的狩猎场虽然小,方圆四十里,却被宣王独占,而且老百姓如果捕杀了里面的禽兽,就等于犯了杀人之罪,宣王的狩猎场实际成了老百姓巨大的陷阱。所以老百姓认为宣王的狩猎场太大了。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氏族部落制时代,社会生产力落后,国君离百姓较近,有可能做到与民同乐、与民同有,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社会财富不断增多,国君的权力逐渐变大,与百姓的距离也拉大了。孟子认为与民同乐或是与民同有,都具有“仁政”和“保民”的功效。

第三章

【原文】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释】

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

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太王事獯(xūn)(yù):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亶父。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吴:指春秋时吴国国君夫差。

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畏惧上天的威灵,因此才能够安定。引自《诗经·周颂·我将》。

《诗云》:以下诗句引自《诗经·大雅·皇矣》。

赫斯:发怒的样子。

爰:语首助词,无义。

以遏徂莒:把侵略莒国的敌军阻挡。遏,止;徂(cú),往,到。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

笃:厚;祜:福。

《书》曰:书,《尚书》,以下引文见《尚书·周书·泰誓》。

厥:用法同

衡行:即横行

【译文】

齐宣王问道:和邻国交往有什么讲究吗?

孟子回答说:有。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份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葛国,周文王侍奉昆夷。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分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践侍奉吴王夫差。以大国身分侍奉小国的,是以天命为乐的人;以小国身分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以天命为乐的人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国家。《诗经》说:'畏惧上天的威灵,因此才能够安定。’”

宣王说:先生的话可真高深呀!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逞强好勇。

孟子说:那就请大王不要好小勇。有的人动辄按剑瞪眼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个把人较量。大王请不要喜好这样的匹夫之勇!

《诗经》说:'文王义愤激昂,发令调兵遣将,把侵略莒国的敌军阻挡,增添了周国的吉祥,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这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尚书》说:'上天降生了老百姓,又替他们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师表,这些君王和师表的唯一责任,就是帮助上帝来爱护老百姓。所以,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来负责,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帝的意志呢?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周武王便感到羞耻。这是周武王的勇。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老百姓就会唯恐大王不喜好勇了啊。

【评析】

本章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外交策略;二是匹夫之勇与大勇的问题。齐宣王开口便问:“交邻国有道乎?”直端端地把问题引向了外交。孟子于是作出了他的外交策略阐述。归结起来,就是大国要仁,不要搞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而要和小国友好相处。另一方面,小国要智,不要搞闭关锁国,不要夜郎自大,而要和大国搞好外交关系。做到了这两方面,那么,就会出现大国安定天下,小国安定国家的世界和平格局。

而做到这两方面的心理基础,便是大国以天命为乐,顺应“天地生万物”的好生之德,不欺负弱小,替天行道;小国敬畏天命,服从天命,不与大国为敌,以维护自己的生存。这里的天命不一定作神秘化的理解,而就是历史、地理条件和时代形成的国际大趋势。孟子在这里所阐述的外交策略并不深奥,其中大国、小国的做法,在后世乃至于今天也仍然是有参考意义的。

作为战国时代的一位国君,齐宣王所眼见的和亲历的国与国之间的问题多半都是靠战争来解决的,那可真有点“强权就是真理”的味道。根据以前和孟子的多次谈话,他已经领教过了,知道孟子说话总是会有一连串的道理,所以也不好说孟子说得不对。于是,他采用了一个自认为高明的以退为进的办法,一方面赞扬孟子的话高深,有道理;另一方面却自我批评说自己有毛病,恐怕难以接受孟子的高论。

齐宣王说自己的好勇,孟子便说好勇也没有关系,只要不是好小勇就行了。于是便连带进行了关于大勇与小勇问题的阐述。小勇就是我们常说的匹夫之勇。这种匹夫之勇是一种血气之怒,动辄以性命相拼。从效果来说,小勇敌一人,大勇安天下。

第四章

【原文】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④问于晏子⑤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⑥,遵海而南,放于琅邪⑦。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⑧,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⑨,民乃作慝⑩。方命⑾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⑿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⒀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⒁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⒂?’畜君者,好君也。”

【注释】   

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

②非: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

③非:不对,错

④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

⑤晏子:春秋时齐国贤相,名婴,《晏子春秋》一书记载了他的事迹和学说。

⑥转附、朝舞 :均为山名

⑦琅邪: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东南。

⑧豫:义同“游”。

⑨睊睊:因愤恨侧目而视的样子;

⑩胥:皆,都;谗:毁谤,说坏话。 慝:恶。

⑾方命:违反命令。方,反,违反。

⑿大戒:充分的准备。

⒀大师:读为“太师”,古代的乐官。

⒁《徴招》、《角招》:徴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徴、羽)中的两个,招同“韶”,乐曲名。

⒂蓄(xu):爱好,喜爱。尤:错误,过失。

【译文】

  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
  “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加节制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先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又召集乐官说:'给我创作一些君臣同乐的乐曲!’这就是《徴招》、《角招》。其中的歌词说:'畜君有什么不对呢?’'畜君’,就是热爱国君的意思。”

【评析】

在《梁惠王上》篇里孟子见梁惠王于沼上时已经谈到过“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的问题。在本篇中,孟子也曾与齐宣王两次讨论过“与民同乐”的问题。一次是在谈到欣赏音乐时,孟子告诉齐宣王,只要能够做到与民同乐,无论是喜爱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都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另一次是在谈到皇家园林的大小时,孟子告诉齐宣王,如果与民同乐,向老百姓开放,皇家园林再大(如周文王的方圆七十里),老百姓也不会嫌它大。如果不与民同乐,不准老百姓进入,皇家园林再小(如齐宣王的方圆四十里),老百姓也会嫌它大。

本章其实是孟子第三次与齐宣王讨论“与民同乐”的问题了。这一次讨论的特点是不仅说到乐,而且还从乐说到忧,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更为完整地显示了孟子政治学说中的民本主义思想。这也使我们想到,宋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传诵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与民同乐同忧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确注入了更为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直到今天,当我们说到什么人为人民大众的利益而牺牲时,还会想到这两句名言。

 

【学习札记】

钟鼓有节奏幽篁,山林猎场可分享。

羽旄仪仗车马壮,与民同乐喜共赏。

独占囿园民遭殃,穷奢极欲甚不当。

雪宫问对说仁政,因势利导议荒亡。

 

《孟子》研读第4讲学习小结

第四讲我们学习了《孟子.梁惠王》下篇的第一至四章。

第一章记述孟子对人君田猎以时、钟鼓有节、与民同乐的观点。第二章的主旨也是讲“与民同乐”,上升到了“与民同有”的高度。第三章讨论了外交策略以及匹夫之勇与大勇的问题及以勇安天下。第四章记述孟子第三次与齐宣王讨论“与民同乐”,从乐说到忧,显示了孟子政治学说中的民本主义思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