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木交柯”之美

 丁香紫芫 2021-06-03

园林审美接受是双向交流的过程,园林营构者是审美创意和体验的阐释者,园林审美的接受主体便是审美体验的二度阐释者。古代园林留存至今,难免出现“名存实亡”的现象,但若能追本溯源,依然能获得超越性的精神审美愉悦,留园的“古木交柯”即为一例。

“古木交柯”今为一六边形花台,内植有柏树一枝、云南山茶一棵,靠南墙,墙上有汉字题款和印章,俨如白壁当纸、花木为绘的一帧国画。

“古木交柯”之美

古木交柯花坛

仔细读一下南墙上的砖细题款:“古木交柯”,落款:“此为园中十八景之一,旧题久已磨灭。爰补书以彰古迹。丁巳嘉平月,道孙郑思照识。”郑思照初为盛康幕僚,后为盛宣怀服务,砖额为盛家重新修缮扩建留园时补刻。

“古木交柯”之美

古木交柯题额

原来,“古木交柯”还是“园中十八景之一”,是古柏与女贞两枝连理树,古柏,苍劲虬曲,吟风振雪,岁寒不凋,给人以高洁坚毅之感;女贞,凌冬青翠不凋,节骨崚崚,同样给人以坚贞劲节之感。交柯连理的连理树,画面略带对称,又稍有差异,既统一又有变化,给人以稳定、庄重、丰富的视觉感受。但连理树所以能成为“园中十八景之一”,还并不限于观赏价值,主要是“连理树”含蕴着的人文价值。

“古木交柯”之美

古木交柯(留园古画之一)

什么叫“交柯”,就是古柏和女贞这两棵不同根不同枝的树木枝干连生在一起。经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和观察,这类树木连生的现象,本来出于植物的“自然嫁接”:或是因为两棵树相邻的枝杈相交时,在风力的经常作用下相互摩擦,树皮被磨破后露出形成层,风停后相交之处的形成层产生新细胞,使它们相互愈合而形成连理枝。或是由藤本植物将相邻两棵树的枝桠缠绕在一起,表皮相互挤压,日久天长接触部位的形成层凸起而连成一体了,也就形成了通常所称的连理树。或是当相邻树木的根并行生长时,由于根径的逐渐加粗而相互挤压,根的表皮破裂,便形成连理根。

“古木交柯”之美

两树枝干连生的连理树(故宫)

在中华文化中,造型奇特的连理树却是著名的祥瑞树,与黄龙、白鹿、嘉禾、甘露等合称五瑞。

首先,据传,木连理的出现,是君主以德治民的结果。汉班固《白虎通·封禅》载:“德至草木,则朱草生,木连理。”《宋书志第十七·符瑞下》:“木连理,王者德泽纯洽,八方合为一,则生。”

既然连理树的出现是王者之德的象征,所以,国内那里出现了连理树,就要当作重要情况上报皇帝,往往载入史册。于是,史书上关于生木连理的记载连篇累牍,仅《宋书志第十七·符瑞下》记载就有:“晋武帝泰始元年十二月,木连理生辽东方城。泰始二年八月,木连理生河南成皋。泰始八年正月,木连理生东平范。泰始八年五月甲辰,木连理生东平寿张。泰始八年十月,木连理生建宁……木连理生华林园曜灵殿北……木连理生华林园日观台北……木连理生会稽山阴……木连理生边城……淮南松木连理……木连理生晋陵,南徐州刺史新安王子鸾以闻……木连理生营阳……木连理生彭城城内……珊瑚连理生郁林……”等等。

这样,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故宫御花园有十几株“连理树”,都是数百年的古松和古柏缠而成。

“古木交柯”之美

故宫御花园连理树

木连理的出现是对孝悌之德的表彰。据《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蔡邕性笃孝,“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菟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今天我们看到连理树,也许很少有人会联想到王者的德泽和孝悌之德,更多的会把连理树作为忠贞爱情的象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不是白居易《长恨歌》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吗!

早在汉代,民间就广为流传了一则韩凭夫妇的爱情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宋康王霸占人妻所造成的一则爱情悲剧,东晋干宝将故事写进了《搜神记·韩凭妻》: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

韩凭夫妇以身殉情,虽未能合葬,但两坟之间长出一棵繁茂的大梓树将其连为一体,树上的鸳鸯交颈悲鸣,音声感人,感天动地,于是人们便称此种合抱树连理树为“相思树”,比喻夫妻之间坚贞不屈的纯洁爱情。

连理树深蕴的文化内涵耐人咀嚼玩味。

留园古柏、女贞连理树,在岁月摧残下已经枯死,枯枝也被砍伐,今翠柏和山茶系后来补植。诚如杨鸿勋先生所说:“园林植物的根、茎(干)、叶、花、果都是观赏对象,百年以上的古木躯干本身就是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的,即便枯死,其躯干枝桠也当保存,作好防腐处理,可以持久。如果配置攀缘植物,下部切除枝叶而保存上部枝桠的茂密绿阴,则可取得栩栩如生的效果。”当然,今天也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采用合蔸、连干、扭合、连枝或综合运用上述方式培育连理树,但毕竟缺乏古木的沧桑感。

我们还是通过眼前“古木交柯”的题额,唤起对连理树丰富人文内涵的遐想,也可以获得“超越之美”的审美快感。

文章由苏大教授曹林娣授权。

曹林娣笔名林棣,江苏无锡人 。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82年2月在西北大学中文系(先秦两汉文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设计艺术专业中国园林文化方向博士生导师,苏州市园林局顾问,苏州园林学会和苏州古建学会理事,《中国园林》杂志第五届编委。日本帝冢山学院大学、台北东吴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园林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园林经典》《中国园林艺术论》《中国园林文化》《静读园林》《古籍整理概论》。

本文来源:留园

编辑发布:园林局融媒编辑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