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候如何影响历史?看四次小冰河期带来了什么?

 子君zijun123 2021-06-03

全球变暖一直备受关注,由于人们生产生活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中国气象局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

虽然如此,但整体而言气候还是相对稳定的,如果有较大变化,以现在的科技能力是可以提前预估并制定防范措施,如全球参与的旨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的《巴黎协定》。在古代,人们面对大规模的气候变化是只能听天由命了。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几次大规模气候变化(小冰河)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第一次

第一次小冰河在西周时期。由于气候变冷,汉江在公元前903年和公元前897年就两次结冰。北方特别是戎狄聚居的草原,气温的下降使牧草都无法生长,依靠游牧为生的戎狄不得不向南进发,于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800年入侵中国北方,西周与戎狄作战,最后国都向东迁到洛阳。这也对以后东周群雄并起、征战不断的局面产生了很大影响。

气候终于在公元前700年的时候快速变好起来,中国北方维持了数百年温暖潮湿的气候,公元前6世纪,许多地区曾连续八年冬季没有冰雪。在气候最温暖的时期,春天提早两个月到来,柳树在2月转绿,桃树在3月开花,燕子归巢,蝉在6月开始鸣叫。

第二次

第二次小冰河来临的征兆出现在西汉末年,公元前29年,那一年5月飞雪。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干冷气候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全国粮价飞涨。饥贫地区卖儿鬻女换取粮食,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情况。

北方少数民族也在不断侵扰边境,其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五胡乱华”了。北方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微之时,大举入侵,在中原地区建立了数十个政权。战火不断导致“人皆相食”、“白骨遍野”、“千里无烟爨之气,华夏无冠带之人”。中原沦陷,士族十不存一。唐编《晋书》卷65《王导传》据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这就是说,南迁的人超过了半数。留在北方的汉人纷纷建立坞堡以自保。匈奴、羯等族军队所到之处,屠城掠地千里(如《晋阳秋》残本所称的“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杀百姓数十万,诸晋史中也有大量屠杀记录,屠杀在数个州开展)。石勒其侄石虎更加残暴。这一时期,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汉民族的一场灾难。

第三次

第三次小冰河从唐末始,从史书中我们也能看出一些端倪。梅花因一年中开花最早,被推为花之魁首。玄宗李隆基妃子江采萍居所种满梅花,所以被称为“梅妃”。9世纪初,长安南郊曲江池还种有梅花。但到了11世纪初期,中原已不知有梅树,梅树只能在长安和洛阳的皇家花园以及富豪的私人花园中才能见到。苏轼有诗哀叹梅在关中消失,“关中幸无梅,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王安石也以“北人初不识,浑作杏花看”嘲笑北方人误将梅花认成杏花。

这次同样有北方游牧民族入侵,金人占据淮河秦岭以北,南宋迁国都于杭州。史书记载,公元1111年江浙间2250平方公里的太湖不但全部结冰,而且冰面结实足以通车。太湖洞庭山出了名的柑橘也被全部冻死。

第四次

第四次小冰河时间大概在元末清初。公元1280年,5月降霜(中国北部)。1290年6月与8月,农作物遭到霜害(中国北部)。1301年6月,农作物遭到霜害(中部),8月下雪,马与牲畜冻死(北部)。1328年7月,出现暴风雪,牲畜冻死。

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窦娥为表冤屈,指天为誓:

“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窦娥死后血溅白练而血不沾地、六月飞霜(降雪)三尺掩其尸、楚州亢旱(大旱)三年,结果全部应验。

“六月飞雪”也并非完全靠想象的,这也是有时是基础。在当时,6月降雪,并不算太罕见。

明朝的最后四十年,也就是1600~1643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冷的一段时间。

举例来说,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向来以气候温和著称,1601年却遭受到强烈暴风雪的侵袭。广东省位于亚热带,但1618年12月却下了8天的大雪。

中国的编年史分别于1620年、1623年、1624年、1629年、1631年、1632年和1649年记载在中国南方各地出现不寻常的暴风雪。

历来各朝亡国之君大多昏庸无能、穷奢极欲,弃祖宗基业于不顾。但崇祯在位十七年,披肝沥胆、励精图治,却仍避免不了大明覆灭、自己以身殉国的结局。这和大明朝政黑暗,积重难返有直接的关系。小冰河带来了不断地饥寒、动乱。天不佑大明,天灾人祸双重因素的作用加速了大明的灭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