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梅/听雨

 河南文学杂志 2021-06-03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听   雨

听雨

程  梅

       已界中年的我依然对雨情有独钟。失眠时,唯有一首雨珠错乱的曲子单曲循环带我到周公面前。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的牛毛细雨,不带伞,户外亲雨,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温度适宜,淡淡的湿蛮受用的。雨大了,雨雾濛濛的,夏季甚至浮起云雾。云雾飘荡,若隐若现,如若仙境。春雨与秋雨的点击声不是一样的。前者,轻柔润泽,随风入夜,不经意给人惊喜。后者,嘀嗒,嘀嗒……像流水线上一道工序,乏味地重复,懒洋洋扣着键盘,百无聊赖,却在催促中得日子渐冷。

       春雨带来泥土好闻的土腥气,绵绵濡润,画面清晰干净,绿色蓬勃起来,绿肥红瘦填满冬去空荡荡的枝头。新芽都不一样色彩,黄绿的柳梢头,浅绿的冬青,青浅的琵笆,嫩绿的无花果,油润麻涩的叶子,绿得分明,绿出层次,没长全的新叶纹路清楚,摸上去有柔软的质感,有的如绢有的如布,挺到现在的南方树种硬倔倔的老叶子齐刷刷落满树下。

       花们赶着趟儿,雨水加快了开花的脚步。还没注意到花苞,就涨出花朵,梨花带雨的美人样,卷皱的花瓣,优美的曲线,团团簇簇,裹围着心灵颤颤地感动。花朵沾着雨珠,娇俏可爱,纵少了香味,诗意不减。

       春夜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睁眼便是花重锦官城的震撼。在舞钢职工总医院的绿地广场,甬道曲径海棠树下,整个甬道为红色的花瓣披盖。树上的花还在开着,裙边残损,颓废得没了初始“枝上红蕾万点藏”的振作。树下的花瓣虽未经踩踏,也终是“锦瑟年华芳尘去”的结局,身为女生,泪点又低,忍不住会想起《葬花吟》黛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的幽怨,想起《题帕三绝》“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的凄悲,想起《分骨肉》“奴去也,莫牵连”万念不舍地悲鸣,“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日子,饶是怎样乐观也高兴不起来。“小楼忽洒夜窗声,卧听潇潇还淅淅,湿了清明。”农历准准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不是空有虚名,在雨水的无声润物中,一层薄土,阴阳两隔,凄清复凄恻。亲情撕裂,情归何处?一时之间,悲痛在心,刻满回忆的物件,整日伤心整日愁,情何以堪。真点拿庄子的““生是人的头,死是人的尾。生是顺其自然的来,死是顺其自然地走。生死没有区别,只是过程”看淡永生的离别,减弱心中不舍之苦痛。暮春时节“遍地柳棉吹又碎”的日子,小心不小心柳絮都会吸入肺腑,不是鼻炎患者,也被刺激接连打着喷嚏。日日听着天气预报,盼着从天而降的大雨将柳絮收了去,苍茫大地落个干净。喜人的是山上的荆芽长出小叶,一路上山,肺腑灌满荆树携雨的清香。仿若人家掐个尖儿,如采茶般珍惜,拿到鼻前闻,好闻不够。雨水削不去清香,反倒是叶子更为柔软脆嫩。“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锻炼若是穿少了,雾遮雾绕的还是有几分凉意不胜春的凉。

       夏季的雨来得快去的急。多是在最热的时候,天迅速阴了下来,忽然刮过凉风,卷着地面的杂碎儿,又掺杂股股热浪,扫荡着浊气。风大的连合抱之木都能连根拔起。劈劈啦啦的大雨珠溅起地上的热气和泥水,砸的瓜果鼻歪眼斜咧嘴苦笑。雨过天晴,“东边日头西边雨”“一道彩虹当空画”,给没见过世面的孩子开了眼界。疾风骤雨加剧潮湿闷热,很少有期待中的透心凉。注水过多的蔬菜和水果烂斛横陈,雨水砸过的瓜放在地上,自己“嘭”得裂开,响得吓人。街上的李子灰子香瓜裂开嘴,不是烂过头,就是酸涩、白开水般没滋拉味。     

        秋天的“寒蝉凄切骤雨初歇”若没有离人相送,还不那么令人惆怅缱绻。然,若是几天的连阴雨,“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哀绵小调,加之“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地触痛,感叹即将的岁寒还是寒从心头起。我们高中同学三十年同学会在雨中进行,当卡拉OK唱着当年醋心的《在雨中》时,聚散两依依的情深意切便纵是今日飞机车船的便利,一样激荡出缠绵留恋的泪滴。

       冬天的前后,气温不够也有雨下,有时下着下着就变成雪花,雪底下一层薄冰还真不能不注意,总有几个摔伤的报道,替人谴责天气的不好。有雪的地方,冬雨跟雪比仿佛多余。本来期待白雪皑皑的心,劈头盖脸浇上冰冷的冬雨是万分不甘愿的。原没有深思无雪的南方的冬天会是怎样。书上说台湾出门得夹把伞,随时随地落下冬雨,刘德华“冷冷的冰雨在脸上拍”还跟着哼,竟没去深想。还是久居南方的同学在朋友圈感叹已经十多年没见雪了,让我替她难过些许,没有雪,怎算冬天。离开故土,也一并告别飘雪的冬天,那份纯洁的渴望与玩乐一并别掉了。未曾玩过也便算了,偏偏是“有”变成“没有”,得失之间多了不甘。冰雨挟着思乡情怀,日常积累的感伤平添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骚愁。而当春天,天天我把各种新绽放的花朵图片,——桃花梨花海棠樱花郁金香虞美人——发给故乡东北辽宁,五婶子告诉我她们至今零下,残雪未化。激动的堂弟慨然允诺开着商务车一路高速,来我们的驻地他们嘴中的南方赏花。若不是党的富民政策春风化雨,他们怎会有财大气粗的今天大棚种着应季的菜蔬,最早承包的供销社发展成闻名乡里的大农机配店,每天流水似进账的钞票让腰杆挺硬,再不用像过去仰望星星般翘首期待年节的汇款单据。

       雨一径是悄悄落下,即便预报,也不知何时起风,何时来雨。老话说的不假,风是雨的头。变天,风是推手,也难怪,季风气候,冷暖气流控制,相爱相杀,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结局一样,狂风大作,残梦中醒,悸动中,心蹦蹦跳,血往上涌。辨不清此身是梦还是现实,稍微清醒,赶紧回忆什么偷懒没收,干菜还是洗过的衣服。干菜淋雨会烂掉。高中时仅一件妈妈缝制的外套,礼拜天洗完晾在外面吹风,有风好说,很快干了。若是连阴雨,使再大劲拧,也没有甩干机脱掉的水多。空气潮,脱过水还不干,何况手洗。外罩一般两星期洗一次。赶上雨天,总为衣服洗还是不洗纠结,袖子大襟的脏印清清楚楚,接着穿难看添堵。看见妈妈熨衣服,比葫芦画瓢,熨斗烧热,放在衣服上。衣服湿,水汽大,开始推不动效果不明显。可着一个地方停放时间不好掌握,拿晚了,还是留下一个烧糊的熨斗印。上学路上,熨斗印的大杉走哪都觉得人家看我,劈头遇着谁都觉得目光停在糊印上,弄得我讪讪的,恨衣服丑化了花样年华。如非特别各有营生,谁有功夫注意你的扮相。

       好在日子是苦尽甘来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过法。刚来河南,几家住在用席子隔开的食堂里,大雨滂沱,锅碗瓢盆四处接着漏雨。读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惨状,对比之下还是好过于他吧。印象里最厉害是刚来河南75.8连下三天三夜的大暴雨,真像大人们讲的天开瓢了,雨水收不住口,不停地下。是夜响起急促的敲门声,爸爸打开木板门,赵大爷一家七口,穿着雨衣,浑身湿透,连带一筐活鸡湿淋淋进了门,位于初中部的他家全淹在水中。然后是水电全停,饮用水接雨水放白矾沉淀。晚上,街道办来收家家蒸的救灾馍,看在眼里跟电影里妇女们支援前线一样。满街的灾民,路过小学,看见楼梯、过道满满的灾民。妈妈下班看见老奶奶染上红眼病,眼睛红红的,不停流泪求她帮忙。妈带她回来,洗洗换换的,怕她手乱揉感染,送她新毛巾,新鞋垫,还有一包干净的衣物。妈妈总是以己之长帮人之短,满心眼古老中华的怀仁之心悲悯之情,遇到不落忍的总会帮上一把,我们也像她一样,能进一把力就尽一把力。现在读到“仁”才体会儒家思想已经在我们的根中开枝散叶。即便妈妈没读过《论语》《孟子》的,不会背诵孔孟原句“唯仁者能好人”“恻隐之心,仁也”,也自觉地行得周正做得很好。汶川地震,看着电视上大片毁坏的家园,看着流离失所的乡亲,头发斑白一生简朴,能做不买的父母,不用号召,不用做思想工作,手牵着手到离退部捐款。 

       雨水的纷扰,手拉手会挺过来。走出来才给生命奏出赞歌。雨水之于生,诗意在里面蕴含,人生的悲凉也在里面蕴含,况味悠然。尤记少年,黄土地道路泥泞,黏土黏着布鞋,寸步难行,眼望家门,却拔不出泥粘住紧紧的鞋,短路难行的无助急着进家,急得想哭。只好走几步就脱掉鞋,刮掉厚厚的泥。妈做的布鞋湿了,又没有雨靴,没法上学。爸爸背着我绕远走房后面的铁道边,那里是沙子,地势还高,没有积水。

       长大了,二十四节气灌进耳朵。先是知道啥季节种啥的民谣,再就知道“清明”“谷雨”“小雪”“大雪”二十四节气必雨的日子。

       自古到今雨水事关农事,上街会听到果树开花被冷子砸了,物以稀为贵,所以就价贵。因为爱吃,又希望贱点,对天气变化会影响到什么多多少少有了关注,及时雨来得是时候,对雨的热爱升至极限。

       少年不爱带雨伞,漫步雨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不去管微凉的雨点落在手上身上。人到中年,筋骨趋向老迈,尤其左腿骨折的髌骨变天预报天气比天气预报还准。雨天撑伞,雨大得伞罩不住,只好憋在屋中听听那冷雨。天亮了,开窗换气让清新自然的空气到达身体每一个细胞。

       雨,调剂生活,调剂情趣,磨掉躁气,学会忍耐和过度,脾气、性情这些本来不归它管的间接生了联系。古时的祈雨多么正式,国家一级长官皇帝带队,扛着祭祀的牺牲,牛羊这些不舍得吃的都给弄去,甚至活人。仪式之后,下雨,便是起了作用,老天给皇帝面子,看在牺牲的份上。无雨,也不能怨天尤人,只怪不够虔诚。大旱甘霖啥时候都让人乐出眼泪。连阴天气,种种不便,让人坚持、苦捱。若生出灾害,事与愿违还得有解救的办法。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雨要恰到好处,又要不大,又要时间不长,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可心的雨天并不多。想开了,赶上便是佳期,赶不上还有期待。雨期实属天意。养生讲,雨天空气中负氧离子增多,让人大脑思路清晰。这是不是造化给万物洗澡后对人类独有的垂爱。

       若然没雨,生活没了诗意,谁来陪伴行走远方的我们?

作  者  简  介

        程梅平顶山市作协会员。热爱文字喜欢生活。作品见于《舞钢报》《河钢》《舞钢青年》《新传奇》《三月》《紫烟》《河南工人报》《瀚海观山》《鹰城喜乐会》。

        “河南文学”是河南省阅读学会下属的一个纯文学公众平台。以“不薄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国各界征稿(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

本平台每周一、三、五更新

投稿邮箱:zzzuojia@126.com  

出品/河南省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责任编辑/冯新林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