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培爱/故乡是长在我心里的一块胎记(散文)

 河南文学杂志 2021-06-03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故乡

是长在我心里的

一块胎记

柴培爱

        如果从上初中住校开始算起,我己经有二十五年没有好好在家里呆上十天半月了。陪父母的时间屈指可数,就连自家责任田的具体位置我也是一问三不知。妈妈幼年丧父,被迫中断学业。略识几个字的她,对读书人有着无限的崇拜和敬意。她让我一心念书,尽早脱离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单调又贫困的生活。由于偏科,我的求学之路充满了坎坷。二十岁那年,我只身南下。一个橙色的帆布单肩包里,几件换洗衣服、几本文学书籍和简单的梳洗用品,加上妈妈给我的二百元零散票子和红布包好的一抔故土,成了我的全部家当。打工,求学,寻梦。

        在南方十多年,我早已习惯了这里快节奏的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不信任。和家里有来往的同学很少。费增瑞和万晓双,是我的发小、闺蜜,故乡的消息特别是同学们的状况,也是聊天时从她们口中略知一二。中学时代的校园生活是美好的,至今想起来,心底总不由地泛起丝丝暖意。

        施庵乡中,我的母校,这个熟悉的名字时常在我的脑海里环绕。自从有了微信,才发觉想联系哪个同学竟是如此的容易。时隔二十年,大家又在施庵乡中一家亲群这个大家庭里相聚。兴奋、喜悦,无法言表。施庵乡中一家亲微信群迅速壮大,不到一年时间就有成员将近300人。而且入群的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点:特别有爱心。大家不管身在何方,闲暇时总会在群里聚聚,想着大家合力为家乡做点有意义的事。碰巧,2016年秋,一位在外地工作的同学在群里说,打电话联系不上留守在家的双亲,很是着急,托同学到家里看看。原来是父母年纪大了,不习惯用手机。我的妈妈年近七旬,她好像只能听出我们一家人的声音。外人打电话进来,她总是说听不清。我寻思着一是听力下降,二是不熟悉。事实摆在面前:母亲老了。不仅仅是母亲,父亲也老了。他们需要子女的关爱,哪怕是一句简短的问候。群里大部分同学都在外地工作,一年两年甚至三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群委会全体成员在当年的班主任朱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在英语梁老师和体育李老师的协助下,满腔热情,出谋划策,迅速成立了施庵乡中关爱委员会,简称爱委会。爱委会宗旨:公益、真诚,恪守2015版《中学生守则》第5条:孝亲尊师善待人。全意全意服务身在异乡同学的父母和家乡的老师。

       爱委会成立后,着实给家乡的父母带来了温暖。每月都有爱委会成员在月轮值主席的安排下,去看望身在异乡同学的父母。关爱走访活动,每月两次,风雨无阻。说真的,爱委会成员大多都在老家工作。他们每月都牺牲两个休息日,很辛苦的。可大家都无怨无悔,乐于奉献。能和这样一群兄弟姐妹相聚在施庵乡中,我深感欣慰。看到今年母亲节施庵乡中一家亲在偏僻的大营村和小营村举行了感恩母亲的义演活动,我和许多同学一样,热泪盈眶。为儿女辛劳了一辈子的母亲,白发苍苍脚步蹒跚的母亲,她们一辈子没离开过新野施庵这片土地,她们也从来没有被请到过嘉宾席上,接受同学们献花,接受母亲节的祝福。而在属于她们自己的节日里,在一朵朵红色康乃馨的映衬下,感动得流泪的母亲,有着孩童般的表情,喜极而泣。“妈妈,我爱你”,这五个字对于我们这群年近四十的同学来说,很难说出口。作为农民的儿女,我们朴实、内敛甚至羞涩。尽管我时常给妈妈洗洗头,洗洗脚,剪剪指甲,我也从来都没当面说过“妈妈,我爱你”,我自己不好意思也怕妈妈听着不习惯,还以为是我从电视上学来的洋腔洋调。倒是七岁的儿子乖巧,每天都说“婆婆我爱你”,看着自己带大的外孙嘴巴这么甜,妈妈总是满脸的笑意。

        为在异地同学的父母送一份关爱和温暖,与在校或退休的昔日恩师们小聚或是登门拜访,这是爱委会长久要做的事情。爱委会同学们的奉献与大爱精神,吸引着更多的同学加入关爱探访活动。看着留守在家的父母们那一张张笑脸,被同学们拥簇着拍下一张张照片的表情,我深深感到作为施庵乡中的学生是多么的幸福,我们的父母又是多么的自豪。孩子都离开母校20年了,还有一群当年的学生拿着礼品来看望,来嘘寒问暖。父母们心里那个激动,无法言表,化成一句话:“娃儿闺女们喝茶,都别走,咱包饺子。”身在异乡的同学,从施庵乡中一家亲微信群看看这一幕幕的视频或是照片,心里顿时如暖流涌遍全身。

       自从有了施庵乡中微信群和施庵乡中关爱委员会,不管我们身在何方,感觉彼此的距离是那么的近。因为我们都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家乡的父母做点事情,让留守的双亲不再孤单寂寞。夜深人静的夜晚,我总喜欢登录一下施庵乡中一家亲的网站,映入眼帘的是:

        二十年的离别、弹指一挥间。难忘初中三年结下的同窗情谊。那三年发生的故事,沉淀了二十年,依然让人感动,值得我们用心去体验,用一生去回忆去珍藏。纯真,我们曾经拥有过;感情,我们曾经分享过;考试,我们曾互助过;挨批,我们曾共勉过。忘不了老师的谆谆教诲,忘不了父母的殷切期望。这里有我们最初的梦想,有我们的欢笑和泪水。施庵乡中一家亲欢迎各位同学回家,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安慰,把快乐与忧伤同大家一起分享。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群的宗旨:一辈子的情谊,快乐分享,一起成长。

        看到这一行行温暖的字眼,我的心如潮水,久久不能平静。多少次在梦中,我回到了施庵乡中,在长满冬青和黄杨的校园里,在老师的带领下,和亲爱的同学们一起,奋笔挥洒汗水,逐梦。

       我们施庵乡中一家亲群所做的一切,代表着近300名同学的心声。以后加入的同学会越来越多,爱心将会影响到更多的人。我们当中有一大部分同学,为了理想和生活,必须远行。可我们的心从未离开故土,我们的根在那里。

       虽然远离故土,我不想多年后带着子孙后辈来寻根问祖,因为故乡是长在我心里的一块胎记。忘不了,如何忘得了?

作   者   简   介

    柴培爱,女,笔名紫殷。河南南阳人,现居东莞长安。现有散文随笔、诗歌、小说散见于《南方都市报》、《杂文月刊》、《光华日报》、《东莞时报》、《侨乡文学》、《南叶》、《南飞燕》、《星星文学》、《长安文学》、《长安报》、《潇湘文化》、《今日新野》等。

        “河南文学”是河南省阅读学会下属的一个纯文学公众平台。以“不薄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国各界征稿(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

         本平台每周一、三、五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省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编辑部

主编/李  一

责任编辑/冯新林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