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炜/漫谈丁玲的情怀与担当(散文)

 河南文学杂志 2021-06-03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漫谈丁玲的情怀与担当

赵 炜

      我国现当代著名女作家丁玲在“五四”文学革命精神的照耀下,成为与同时期的女作家冰心、庐隐、凌淑华、袁昌英齐名的女性作家。不同的是,丁玲从一位知识女性的自我书写,转向写工农、社会革命和其他女性,并且把自己融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生活的洪流中,开创了独特的文学创作天地。丁玲作为女作家的情怀与担当,不仅使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也绘就了自己繁复壮丽的人生图景。

      读丁玲的作品,首先被她精致瑰丽的文思、简洁凝练的文笔、真挚透彻的情怀所吸引,继而又了解到了她经历的大风大浪般不平静的一生,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她作为女性作家的情怀与担当是那么可亲、可爱、可敬!在生存的任何关口,在面临命运的关键抉择时,丁玲都能挖掘生命的潜力,超越生命,以女性主体的姿态,自我把握,敢于担当,从而实现人生命运的转换,她的魅力是超越时光的。

01

      1928年,具有强烈女性色彩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一经刊登,如流星般划亮了因大革命失败而被黑暗笼罩的夜空,也深深震动着一批批如青年丁玲一样怀着苦闷心情的青年们。她的文学才情受到鲁迅先生的充分肯定,更加坚定了走左翼文学的道路。丁玲思维敏锐,善于接纳时代主潮。更重要的是,她那向往进步、追赶时代的母亲对她转入革命女性身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丁玲这样写母亲:“觉得一个人要为社会做事首先得改革这个社会,如何改革这个社会是今天必求的学问。”她的母亲是革命家向警予的朋友,瞿秋白又是丁玲的挚友,足可见对她走上革命文学创作的道路产生了水到渠成的影响力。当她在1930年面临人生道路选择时,显然会除大众革命之外别无其他。1936年,丁玲毅然奔向战斗的最前方、也是她牺牲的爱人胡也频打算去的地方——陕北苏区的保安。在此期间,她参与筹备发起了陕北第一个文艺团体“中国文艺协会”,为中华大地播下了革命文艺的种子。用她自己的话说是:“1937年的7月底,我率西战团回到延安,后来进马列学院,以后又到文协,到《解放日报》。那几年我学到了一些东西,但工作没有什么成绩。——安心地做一颗螺丝钉那样地做些杂事。”( 引自丁玲的散文《回忆潘汉年同志》)在此期间,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佳作相继问世。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后,丁玲于1946年至1948年三次参加河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为了创作,丁玲多方收集创作素材,用蒋英的名字到石家庄宋村担任土改工作负责人体验生活,深入到群众生活里,用一年多时间写成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达到了她创作生涯的巅峰。1951年这部小说获得斯大林文艺奖,为中国赢得了世界性的声音。新中国成立后,她参与中国文艺界的领导工作,并主持《文艺报》、《人民文学》编辑事务。可以说,她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上的地位何等显赫。然而,自1955年后,多次的政治运动都冲击了丁玲,给她带来了许多精神甚至肉体的磨难。直至1978年底,消失了20余年的丁玲,终于回到了文学界。1979年11月,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丁玲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复出的丁玲,抓紧一分一秒时间,写出了《杜晚香》与《牛棚小品》,以及《访美散记》等,这些文章如粒粒珍珠,发射出历经苦难而依然美丽真纯的灵魂之光。直至1986年不幸离世,丁玲出版了五本旧作、再版了许多旧作,从她对祖国文学事业的贡献来看,堪称文学界不老的青松,巍然耸立在祖国的大地上。

02

      坚定的理想信念,使丁玲的一生紧紧伴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前进的每一步足音。她首先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以柔弱的女性肩膀支撑起充满战斗的一生。 “五四”浪潮的冲击,使她有了追求真理的萌芽,她参加左联后,认为只有国家和民族有希望了,一切个人的希望、个人的理想、个人感情的享受才能变为现实。1933年她被国民党特务投入监狱。1936年9月,经宋庆龄的资助与党组织的安排,经西安终于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延安。建国之后,由于政治冤案,丁玲到过北大荒、养过鸡、住过牛棚,受尽了苦难,但她的内心是强大的,她坚信“历史会作出证明,人民要作出裁决。我应该无所畏惧,只能相信群众、相信自己,承担苦难,做一个共产党员该做的,继续用自己的言行,谱写为人民的一生”。(引自丁玲的散文《到北大荒去》)所以,她在那么严寒冷酷的政治环境下,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忠贞气节。1979年的夏天,在接受华裔女作家於梨华的专访时,面对於梨华那双不解而同情的目光,丁玲坦然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共产党员能上能下,能当作家,能当农民,也能喂鸡、写文章,都是革命工作嘛。”(引自丁玲《访美散记》)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与高尚的风范呵,她的这番话穿越时空,依然让人肃然起敬。纵观丁玲漂泊动荡的一生,她就如一株傲风斗雪的红梅,不惧严寒与凌冽,永葆共产党人的尊严与气节。

03

      在《漫谈恋爱》一文里丁玲主张一见钟情的爱情,她说这种“一见钟情”就是许多男女具有的一种特别的“灵感”,也可称为“精神的闪光”。她欣赏元杂剧《李娃传》里李娃那样无私而纯洁的感情,她认为“最重要的是精神,它比金子还可贵。”纵观丁玲一生的情感历程,她自己的情感体验也是从真爱出发,不带有丝毫利益的杂质。她与年轻、勇敢的左翼作家胡也频的爱情荡气回肠,胡也频牺牲后,她称胡也频是最怀念的人;在延安的军旅生活中,她最终选择了在地位、资历都不如她的默默无闻的文艺青年陈明。他们的爱超越了世俗与偏见,爱得真挚感人,爱得炽烈如火。他们共同生活了近50年,相扶相携,并肩战斗,在遭遇磨难时不离不弃,互相温暖着彼此的心灵。在牛棚的日日夜夜,他们夫妻两人相隔很近,却不能相见,陈明只能用纸团上的短信,安慰激励着丁玲,“你是海洋上远去的白帆,希望在与波涛搏斗。——挺起胸来,无所畏惧的生存下去!”这比珍宝还珍贵的诗篇,浸透着陈明的挚爱,使当时年逾六旬的丁玲虽历尽坎坷仍然坚强、乐观地生活着,并如玫瑰般含情绽放。

04

      丁玲对萧红的友谊也是令人感动的。当她在延安听说作家萧红不幸逝世的消息后,满怀着对萧红如彗星般早逝的无限惋惜之情写出了《风雨中忆萧红》。丁玲于1978年复出后,陆续写了一些怀念昔日的师长、朋友及战友的散文,每一篇都浸透着彻骨的深邃的追怀与纪念。有《鲁迅先生与我》、《悼雪峰》、《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回忆潘汉年同志》等随笔、散文。饱经沧桑、漂泊一生的丁玲在这些回忆性文章里,袒露着真诚,记叙着真实、饱蘸着真情。她见地深刻,不敷衍趋势,她相信思想深处流露出的真实感情,她相信真理必定战胜邪恶,她相信历经磨难毫无私心的友谊的深厚,如同一只激情吟唱的夜莺,深情地为友谊而吟,为真理而颂,为人民立言,为时代放歌。

      纵观丁玲的一生,笔者深深感受到她就如凛然耸立的青松、傲霜斗雪的红梅、激情似火的玫瑰、不倦歌唱的夜莺——一辈子热忱于求知、热忱于真理、热忱于写作、热忱于人民的丁玲虽然逝去32年了,但她不凡的才情、宽广的胸怀、高尚的风范都永远留存于世,让喜爱她的读者深深地感怀与纪念。丁玲出生于1904年,按照年龄称得上是我的奶奶辈了,我只是喜爱她的作品、敬慕她的为人,欣赏她的真实,她的文学成就与人格魅力,都值得每一位热爱文学的人敬仰,值得每一位热爱生活的人敬慕!

作者简介

     赵炜,女,1992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主任编辑,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笃信文学是精神的原乡,写作是思想的淬炼。多年来坚持散文、文学评论、诗歌创作。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旗下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薄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每周一、三、五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责任编辑/达   琳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悦读时代杂志

让我们以阅读的方式

相遇相知

将普通的茶事,升格成为一种美妙的养生文化

华莱视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