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成龙/烟标的情怀(散文)

 河南文学杂志 2021-06-03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烟标的情怀

徐成龙

      说不清自己为什么喜欢收集烟标,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狭小的天地里,没有丰富的文化生活,日子过得简单而枯燥,只能在村前屋后瞎转悠,像一只井底之蛙,见识有限。

      或许是对新鲜的东西充满好奇,或许是爱美之心的作崇,一次偶然,我看见父亲的口袋里有一包卷烟,烟壳印制精美,湛蓝的天空下,白云飘荡,一只雄鹰展翅翱翔,气势威武,惟妙惟肖,让我喜出望外。父亲平常抽的是旱烟,我不知道这包卷烟是哪里来的,便央求父亲把烟壳留给我。父亲问,要这个干什么?我说,看看呗!父亲欣然答应了。后来我才知道,烟壳美其名曰烟标

      没想到小小的烟标有如此精致的图案,我如获至宝,开始留意起烟标来。那时,农村生活拮据,上了年纪的男人大多抽的是旱烟,只有青年人偶尔买几支卷烟抽,装装阔绰,买整包卷烟抽的人很少。于是,我经常在人群聚集的地方,沙里淘金一般寻找丢弃的烟标。每当看到新的烟标时,我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喜万分,毫不犹豫地捡起来,小心翼翼抹去粘在烟标上的泥巴,放在膝盖上抹平,晾干,整齐地存放在抽屉里。

      不上学的日子,我经常在村子里转悠,瞪大眼睛寻找烟标。哪怕是到了别的地方,我第一要做的事也是找烟标,乐此不疲。有人嘲笑我,你这是在捡宝贝啊!我说,不是宝贝,但是我喜欢。

     我一而再,再而三,持之以恒,烟标越捡越多。有时候,我将烟标装在纸盒里带到学校在小伙伴面前炫耀。有了这个资本,我的威信越来越高,小伙伴为了一睹五花八门的烟标对我大献殷勤,下午放学后去割猪草,他们往往将割下的青草往我的菜篮里放。

     有一件事让我刻骨铭心。那一次,小伙伴围在一起在教室里兴致勃勃地看着我的烟标,连上课铃声响了也不知道。老师进教室看到我们嘻嘻哈哈,玩得没完没了,大为恼火,夺过我的烟标三两下给撕掉了。看着自己苦心收藏的“心肝宝贝”转眼化成了碎片,我欲哭无泪,一天的上课都没有好心情。

     虽然我受到了打击,但是收集烟标的兴趣有增无减,看到有新的烟标,厚着脸面向人家讨要,甚至跟人家换取。有好心人得知我喜欢收集烟标,隔三差五将烟标拱手相送于我。

     一次,我看见一位陌生的过路人,手里拿着我从未见过的空烟标,激起了我的欲望,悄悄地尾随他的后面走了好多路,见他没有扔弃的意思,竟厚着脸皮迎上去讨要。那人瞅了我一会,说,想要得到我的烟标,你就得唱一首歌给我听。我顾不了许多,拿腔拿调唱了一首刚学会的歌曲。那人说话算数,我一首歌唱毕,就爽快地把烟标送给我,还摸了摸我的脑袋,冲着我微微笑。看着手里崭新的烟标,我兴奋得又是蹦又是跳。

      那时的卷烟没有过滤嘴,烟标的印刷颜色也单调。在没有玩具的年代,烟标成为我的伙伴,收集而来的一张张烟标藏在抽屉里,厚厚的一叠,很有成就感。

      时光荏苒,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迈进,烟标的种类与时俱进,我收集烟标的数量和种类也与日俱增。烟标有软的也有硬的,各个年代、各个省份卷烟厂生产的都有。烟标的印刷越来越精良,色彩越来越丰富,图案越来越精美。烟标记录着我生活的变化,也记载着时代的进步。

     长大后,走向了社会,参加了工作,我竟然学会了抽烟。我经常逛小店,看到新品种的卷烟,内心都会产生购买的欲望,无论价格高低,都要倾其所有,不假思索地买下来。我不知道自己喜欢品烟还是喜欢烟标,也许两者皆而有之吧!

     烟标具有较高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融美术、摄影、书法和印刷技艺于一体,而且蕴含丰富的知识,天文地理、古今人物、名胜古迹、花鸟虫鱼、吉祥喜庆等,不一而足,流淌着历史的烟尘,折射着人类的智慧,散发着文化的芳香,深深地镌刻着时代的印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与时尚变迁,犹如一部图文并茂的百科全书,让人爱不释手。

     我把烟标分门别类地整理好,不让有一丝的折痕,成为我记录时代变化的教科书。空余闲暇,我泡上一杯茶,端坐在书桌前,拿出烟标仔细地欣赏品味,探寻它的内涵,了解它的历史故事、民族风情以及凝结的社会文化。默默地凝望一只只烟标,思绪如天马行空,我似乎一会儿在祖国名山大川游历,饱览旖旎的自然风光;一会儿跟历代名人倾情交谈,擦出思想火花;一会儿沉浸在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激发革命豪情;一会儿奔波异域他乡,体验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

     在我心里,从童年起收集的那些“宝贝”是我一生的珍爱。这种喜欢,由心而发,深入骨髓,随着时间的推移沉淀成一种深沉的情怀,永远抹不去。

      烟标伴随着我走过人生难忘的经历,给我增添了生活的乐趣,更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陶冶了情操,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生活、去工作,以平和健康的心境为人处事。潜心、淡定、坚持,是内心的满足与幸福。至今,我对烟标依然情有独钟!

      烟标如同打开的一扇天窗,透视出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承载着岁月的沧桑,更承载着改革开放的韵律。

作者简介

      徐成龙,在《百家故事》《山东文学》《辽河》《小说月刊》《三月三》《天池小小说》《古今故事报》《文学港》《小小说月刊》《新课程报语文导刊》《语文报》《中国教师报》《上海故事》《教师博览》《通俗小说报》《天津文学》《岁月》《当代小说》等90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100余万字。有多篇文章入选各个年度权威选本或选刊,非自费出版小小说集三部、散文集一部。

      《河南文学》杂志是炎黄出版社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每天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炎黄出版社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编辑部主任:赵    渝

责任编辑:柳岱林       蓝  岛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