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掠影】陈占超:一个基层作家的文学情怀

 河南文学杂志 2021-06-03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苏小蒙


首先声明:在这里我所指的“底层作家”,绝不是贬意。而是指生活、工作在基层,如农村、乡镇、县城、工矿、企业、街道、社区,他们或许是农民、工人、打工仔打工妹、个体户和基层单位的一般干部等。在文学领域里,他们既不像置身于体制内的专业作家,有着令人羡慕和仰视的地位;也不像从事媒体业的编辑、记者,占据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某一高地……他们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作者,依靠自己丰富多彩的经历和人生,通过辛勤地写作和不懈地努力,创作出一篇篇、一部部作品,来证实自己无愧于“作家”这一称号和体现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社会价值。

我的朋友陈占超就是这样一个底层作家。

他中等个子,胖胖的,稍圆脸上的慈眉善眼,显示出他长期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的那种朴实。

陈占超是我们河南省登封市唐庄镇政府的一名普通干部,从事过计划生育、纪检、工业、安全、信访、民政等多种工作,现在担任着这个镇的工会主席。他植身于基层、扎根于农村,常年与农村干部群众生活在一起,有着丰富的农村工作实线和生活阅历。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他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从来沒有放弃过写作。用他的话说,他从小学就喜欢文学,对“作家”崇拜之极。上中学时,有一次为了能听到省城一位作家在县城文化馆的创作辅导报告,他独自一人竟来回步行了二十多里。那时,他就暗暗下定决心,在这块不生产作家的土地上做一名作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言”,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用笔写下来,为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他的家乡、认识了解他的乡亲打开一扇窗口。

但是,美好的理想对于一个生长在贫穷农村的孩子来说谈何容易?他的父母都是老实巴脚的农民,整年累月全靠风里来雨里去、辛辛苦苦地种庄稼过日子,家庭经济的拮据可想而知。

陈占超说,那时,为了能够多读一点儿课外文学读物,他总是在每个星期天,坚持来回步行到县城的新华书店去。看书,光看不买。时间长了,几个营业员都认识了他,弄得他都不好意思……有一年,他为了订阅一份《少年文艺》杂志,硬是利用放学以后割草、捡废品等破烂卖钱,一分一毛地积攒,才凑够了那四五元。

陈占超告诉我,他比有些小伙伴幸运地是,父母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外地当兵的哥哥节省生活费,支持他终于念完了高中。高中毕业以后,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他又参加了河南省委党校的函授大专班学习,为他今后参加工作,以及他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我与陈占超认识,是上世纪90年代在《河南新闻出版报》当编辑时,有一天上班打开电脑,邮箱里的一篇“读者来信”引起了我的格外注意。

信上说,他是一位工作在农村的基层干部,爱好文学,业余喜欢写些东西。他曾给多家报刋投过稿,但遗憾的不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就是偶尔退稿,也只是附上一张早已印好、千篇一律的退稿信而物归原主。

“稿子哪里写得不好、还有哪些地方应该注意、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多么想听听编辑老师中肯的意见啊,以便今后更加努力。但往往令我失望……”

最后,他诚恳地写道,希望尊敬的编辑老师,能够花一点儿功夫、下一点儿力气,关注和培养一下处于社会底层的青年作者,因为像他这样有着文学理想、执著于文学创作的青年大有人在,他们朝思暮想都想得到有人指点……

这封信就是陈占超写的。

我被陈占超这些诚挚的话语所感动,虽然只是短短千把字的一封信,但我从中感受到了他那颗爱好文学的真诚之心,尤其是面对文坛这一不正常现象,敢于仗义执言的可贵精神。虽然这不是一篇文学作品,但他所反映的情况,体现了他善于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的能力。作为一个作家,这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也许我本人就是出身于“底层”一一工人的缘故,也曾经是一位默默无闻的业余作者,他的这封信,给我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想想我在五六十年代初学写作时,那时整个社会环境都是大力提倡工农兵写作,培养工农兵作家,几乎成了所有报刋社的宗旨。记得《河南日报》文艺副刋编辑许鸿科、《奔流》杂志诗歌编辑钟庭润、《郑州晚报》副刋编辑曹地、市文联负责文艺创作的刘良等老师,不仅手把手地教我写作,即使有些作品达不到发表水平,也要给我说出个一二三来,让我受益匪浅……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报刋林立,比比皆是,文学确实比过去繁荣了许多,但关注社会底层作者的这一优良传统却让市场化运作的不良文风给淡化了。举目看看、仔细想想,现在的报刋编辑还有谁去关注、帮助、扶持、提携那些可怜巴巴的文学青年和处于社会底层且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呢?

我觉得陈占超提的这个问题,确实应该引起各家报刋编辑部的高度重视。

因为《河南新闻出版报》的主流读者正是我省报刋、出版社、广播电视等媒体的编采人员,陈占超的这封“读者来信”在上面刋出以后,很快在他们中间引起了较大反响。不少人认为,底层作者生活在底层,他们最了解底层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生存状态,如果沒有他们的努力创作,谁能在文坛上为这一群体叙述、代言呢?

仅仅依靠为数不多的专业作家是不行的!!        

就这样,我与陈占起建立了联系。虽然我生活在省会城市一一郑州,他工作在偏远的郊市登封的一个乡镇,我们间隔一定的距离,彼此见面的机会可以说屈指可数,但这并未影响到我们成为忘年交和知心朋友。

他在写作上的勤奋倒使我挺感动的。


作品是作家写出来的。俗话说,什么样的作家,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作品。

作为一个底层作家的陈占超,面对基础的薄弱、视野的狭窄、环境的闭塞、人脉关系的缺乏,并沒让他怨天忧人、止步不前、丧失信心。他几十年来始终不渝地坚守在家乡这片沃土上,怀着一颗热爱家乡的赤子之心,用自己手中的笔来讲述农业、农村、农民的故事。他写小说,写散文,写诗,也写报告文学,十八般武艺,他都曾经尝试过,也拿得起、放得下。这么多年来,他在《河南日报》《河南文学》《郑州晚报》《河南工人日报》《河南经济报》《时代报告》《百花园》《纳税人报》《中国报告文学》《今古传奇》《散文选刋》《参花》等报刋媒体上发表了不少作品,在读者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中有些作品还在省市评比中获奖。

他的这些作品,基本上秉承了既往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反映的大都是当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革及其涌现出来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新习惯和新人新事,并从形而上的角度选取和表现家乡的自然风光、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人伦亲情以及农民那纯洁的、美好的精神品格。因此,我认为这更是作者的一种见闻、一种回忆、一种想象和创新。尤其是这些作品大都以他朝夕相处的家乡和相依为命的父老乡亲为主题,可以说他的这些作品是地域性的“风景画”和“风俗图”。不仅体现了他对底层社会的深厚情感、无限眷恋和宽阔情怀,同时也体现了他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自然、农村、农民和农业新的认知与思考。

如他的小说《半夜鸡叫》《悔》《梦》《创业》《莲儿》《寿礼》《石林的改变》;散文《袁大哥》《父亲》《荷缘》《烟云过往南岳庙》《老院老树老井》《秋遇范家门》《追梦搬倒井》《走近马窑》《古寨墙根下的童年趣事》《乔庆和与他的乔家大院》《我家的饺子情》《漫步将军故里》《五中情结》等;报告文学《大金店纪事》《美丽乡村图画的描绘者》以及诗歌《造访红旗渠》《又见范家门》等,既是一个地方精神文化的形象显现,又是一方水土生存、意象、审美的凝聚,不仅具有思想理念止的典型,同时也具有历史文化的价值。

作为一个一直工作生活在底层的作家,陈占超如今不仅是登封市作家协会理事,还是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和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去年又被登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他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发奋努力、用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实现了一个底层作家的文学理想。

 他的这些显赫成果使我们看到,当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底层社会确实有许多值得挖掘、搜集、传承和写作的东西,只要我们用正确的眼光和态度去关心、去审视、去体验,文学创作在这个领域里是大有作为的。因为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底层民众几乎占80%。文学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底层社会的作品绝不是可有可无,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简介


     苏小蒙,本名王明信。男。1946年3月生。河南省新郑市郭店镇人。 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郑州市职工影视评论小组组长、郑州市职工文学创作协会秘书长、河南青年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先后供职于《郑州工人报》《经营消费报》《河南新闻出版报》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长期从事职工文学创作的组织工作,郑州市职工文学创作队伍领军人物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工人作家的身份活跃于文坛,陆续发表一百多万字的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杂文、随笔等作品,有诗集《郑州纺织工业基地的红色记忆》、散文随笔集《走在文坛的边缘》和长篇回忆录《我当工人的日子》问世。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约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0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周一至周五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蓝  岛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